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沿海防护林主要目的是减弱海陆风的风力及其引起的风暴潮、飞沙、飞盐对岸基受防护区域的破坏,防护林区域风场的特征是评估其防护功能的基础.通过分析广东省滨海典型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梯度系统观测数据,对木麻黄防护林带前沿海滨,防护林带内垂直分层风速、风向及林带后不同位置周年连续观测的风速、风向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典型木麻黄防护林带的风场特征及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1)林带前沿观测到海陆风频率为64%,林冠上方观测到的海陆风频率为73%,表明观测区域是以海陆风为主风向.(2)在最大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3.2%、33.1%、6.6%、10.0%、15.1%;在年均风速情景下,防护林带冠层上方、林带后1倍、5倍、10倍树高处的防风效能分别为26.8%、65.0%、23.4%、28.4%.(3)1 a的观测期内月均风速最高为4月的3.77m·s-1,最低为8月的1.66 m· s-1.(4)防护林区域不同防护位置风速平均日变化规律是白天高于夜晚,日出后风速逐渐升高,到午间11:00-13:30时风速最高,13:30时后风速逐渐减弱,19:00-7:00时平均风速变化比较平稳.(5)防护林带内不同高度风速日均整时变化趋势相近,相比冠层内部各高度,冠层顶部高20 m处风速最高,且有更多比日变化振幅小的脉动波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4年广西林业遭受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分析广西沿海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与发展建议,为不断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为主,对近65年来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台风更经常地从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登陆;②登台入闽型是福建省台风最主要的登陆路径;③在4种台风登陆类型中,北部登陆型台风平均中心风力及最大风速均最大,危害也最为严重;④厦门、泉州、福鼎、福清、福州、蕉城、莆田、漳浦、诏安是福建省受台风危害最为严重的县(市、区);⑤台风对林业的影响主要有导致林木折断倒伏,林内枯枝落叶增多,台风期间容易导致山洪、泥石流和大面积塌方等地质灾害,对台风的防范对策主要是建设与巩固沿海防护林体系,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屏障。  相似文献   

5.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成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对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槐树、4行楝树、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那么,对于透风系数不相同的林带,在和风向成不同交角时,是否都具有上述的规律呢?我们通过近两年的观测,感到不宜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林带走向与防风效果的关系,国内外有过大量的报道。传统的说法是: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防风效果最好,所以主林带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南京林学院等单位,1960年在《苏北沿海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林带背风面15倍树高处,当林带与风向垂直时,降低风速17.40%;当林带与风向成67.5度交角时,降低风速14.06%;当林带与风向成45度交角时,仅降低风速9.55%。观测林带宽10米;由5行国槐,4行苦楝,4行紫穗槐组成;透风系数为0.41。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考虑到,对于透风系  相似文献   

7.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应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回顾沿海防护林体系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网片带点”结构和降低区域性风速、调节区域性气候、减弱飞盐危害、加固海堤安全、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丰产稳收、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提出了沿海防护林体系背负的使命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3年3月25—26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武汉召开"948"项目验收会,对福建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沿海防护林优良阔叶树种及配套技术引进"项目(编号:2008-4-03)进行验收,验收委员会各位专家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效汇报后,一致认为,该项目从台湾引进的沿海防护林优良阔叶树种及配套技术,经过消化吸收,筛选出适合沿海沙地不同生境生长的林投、台湾海桐、台湾栾树、海檬果、水黄皮等一批优良的防护林阔叶树种,从而改变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单一、林带结构简单、防护功能逐渐减弱的现状,对于丰富海岸造林树种,提高沿海防护林防风效益和景观多样性,改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灌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灌区2种杨树2种主林带间距防护林内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间距内,新疆杨最大降低风速39.35%,最低降低风速23.10%,平均降低风速33.58%;小美旱杨最大降低风速40.68%,最低降低风速31.92%,平均降低风速36.09%。经方差分析,2种杨树在200m间距内防风效益差异显著,小美旱杨优于新疆杨。从水文效应、热力效应方面分析,无论新疆杨还是小美旱杨,100m主林带间距和200m间距对水文效应和热力效应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小美旱杨防护林优于新疆杨防护林,200m间距优于100m间距。  相似文献   

10.
沿海沙岸防风固沙木麻黄试验示范林抗御台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湛江市“9615”号台风给沿海防护林带来了巨大损失,对国营东海林场木麻黄试验示范林从7个方面进行风害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林木侧根多,而且粗壮,平均胸径大的标准地受破坏轻,抗风能力强;林木平均树高、冠幅和高径比大的标准地受破坏重,抗风能力差。位于临海最前沿的第一试验区受破坏严重;被它保护下的第二至第四试验区受破坏程度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兴久村防护林体系防风效应研究,得出通风结构林带背风面,迎风面和平行风面平均降低风速分别为22.1%、8.4%和8.08%;林网内平均降低风速16.1%;片林周围平均降低风速13.2%,片林内平均降低风速50.O3%。  相似文献   

12.
我省盐城专区沿海防护林试验站,今年继续进行了林带防护效果的观测研究。该林带是以洋槐为主的乔木,配置有苦楝、桑树、乌桕和紫穗槐等树种,株行距为1米,五年生,目前树高4.5米, 形成上密下疏的林相,经测定透风系数;树冠层为32.08%、中层为65.45%、下层为60%。半年以来,经过观测试验,进一步了解到防护林带对防风、保湿增加土壤水分和保障农作物丰收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1.不同的风向风速受林带的影响,风速有显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银湖湾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了湿地红树林和农田防护林这两类防护林的现状。结合此次"韦森特"台风灾后调查,提出了防护林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并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相应的解决建议,为今后银湖湾地区防护林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油松中龄林的气候效应,笔者运用自动气象站对晋东南油松中龄林林内外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气压进行了为期1年的同步、连续观测,分析不同因子在林内外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太行山油松中龄林林内外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太阳辐射的变化趋势相近,林内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分别为6.43℃,69.06%,0.09 m/s,87.94 KPa和39.67 W/m^2;林外分别为8.92℃,62.27%,0.82 m/s,87.81 KPa和137.14 W/m^2.油松林具有降温、防风、增湿、改变风向和减少太阳辐射的作用。此外,油松中龄林不仅具有明显的小气候效应,且改变了上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台风灾害对文昌市的林业干扰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台风“纳沙”(编号:201117)为例,调查文昌市沿海防护林及各行业的台风受灾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1)台风灾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受灾重镇集中于东部沿海一线及北部台风路径方向上,比例分别为73.1%和30.8%,重兴、文城二镇尤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3338.57万元,比例高达53.3%.2)不同树种受灾程度差异明显,木麻黄和桉树受灾最重,受灾面积分别为1875 hm2和673 hm2,分别占44.1%和15.8%.木麻黄因大量使用水培苗,受灾主要表现为倒伏、掘根;而桉树多表现为折干.椰子灾情最轻,基本无受害.3)混交林的受灾程度显著低于纯林,尤其椰子与木麻黄混交,抗风性能最好,受灾比例均在5%以下,且受害多表现为折枝,弯干等轻度类型.4)地形条件等非生物因子是影响林木受灾的重要因素.处于低洼地势的林木(尤其是1~2年生苗木)更容易遭水淹而致灾.5)农林复合经营是当地特色的经营模式,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发挥,值得深入研究与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树种的防护林的防风效益进行了研究,为当地营造防护林在选择树种和配置方式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速经过防护林后,风速值明显减小,防护林起到明显的防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热带林业》2007,35(1):1-1
长期以来,海南省一些地区对沿海基干林的作用认识不足,沿海基干林屡遭破坏,导致248公里基干林带断裂,加上多年来的台风袭击造成了550公里林带断梢枯死、林相残缺不全,海南沿海基干林带防护效能日渐衰退。针对这一严峻问题,我省制订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决定用3年时间把毁坏的海防林恢复和建设起来。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2007~2009年全省将新造、改造海防林20.9万亩,海南省政府将把海防林建设列入与市县政府签订的《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责任状》内容,并进行年终考核。各市县政府要成立海防林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建立沿海防护林建设目标管理…  相似文献   

18.
分析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程及第三期建设的必要性,其体系由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构成,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建设类型包括红树林恢复造林、基干林带人工造林、灾损基干林带修复和老化基干林带更新、困难立地造林和退塘造林;纵深防护林对进一步防御和减轻登陆台风、台风引起的暴雨和泥石流等危害具重要作用,建设类型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防护林改造。文中详细阐述各类型的建设任务,规划了人工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抚育管理等管护措施,提出确保建设资金,保障建设用地,加强法制建设,科学规划设计等建议,并对建设效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台风“威马逊”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中心风力达到60m/s,是1973年以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对区域森林植被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导致树木倒伏、折干和折枝,严重制约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发展。影响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树种选择、森林结构、栽植方式、管理水平和树木健康状况等。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台风"威马逊"干扰后调査结果表明:树种选择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抗台风能力最直接的因素,是决定沿海地区防护林、城市绿化和新农村森林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环节。该研究将为海南沿海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灾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该文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连云港赣榆县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对策建议,可为江苏沿海其他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