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规律及遗传参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和估测其遗传参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52个6年生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家系间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存在极显著差异。52个黧蒴栲半同胞家系平均胸径为8.53em,变异幅度为6.31~10.85am;平均树高为8.23m,变异幅度为5.08~10.14m;平均材积为0.02828 m^3,变异幅度为0.01099~0.05407 m^3。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胸径遗传变异系数为13.74%、广义遗传力为0.7404;树高遗传变异系数为13.74%,广义遗传力为0.7150;材积遗传变异系数为35.36%,广义遗传力为0.7539。表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胸径、树高变异较小,受较强遗传控制,材积变异较大,也受较强遗传控制,通过一定强度的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2.
巨桉纸浆原料林土壤养分与林木生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了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速效N、速效P、土壤有机质的浓度与林木胸径、树高、材积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N、全P与林木胸径树高、材积显著正相关。建立了胸径、树高、材积与土壤养分的线形回归方程,最佳数学表达式说明速效N、速效P是影响巨桉林生长的关键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3.
油茶林地夏季高温干旱,土壤板结,生草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为了探讨生草对油茶林地土壤特征的影响情况,选择人工种植的百喜草和自然生长的马唐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草种生草区生草根际和油茶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p H值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生草区根际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2)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区土壤有机质、有效P、有效K、有效N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区(P0.05),根际区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区,但其含量差异不显著,p H值的变化也不明显;(3)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P含量与脲酶、蔗糖酶活性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与细菌和放线菌间均呈正相关,蔗糖酶与细菌间呈正相关;(4)生草对土壤养分、有机质均有较大的积累和转化作用,土壤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根际区非根际区;从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来看,百喜草马唐草对照,百喜草可以作为油茶林地生草草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龄组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差异进行研究,探明南酸枣根际养分的差异及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情况,为培育南酸枣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年生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仅全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15年生南酸枣与30年生南酸枣根际与非根际土之间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3年生南酸枣根际土壤仅全氮存在富集作用,15年生南酸枣与30年生南酸枣根际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均存在富集作用。3)根际全氮与水解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氮与全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全磷与有效磷、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钾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非根际全氮与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全氮与水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 0.05),水解氮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全钾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 0.05)。随着树龄与胸径的增加,南酸枣根际效应更加明显,个体间根际土壤的差异性也越大;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是相互影响的,三者同时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配对样地法,对连栽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N、全K、全Ca和全Mg含量2代低于1代,而有机质、碱解N、速效P、全P和速效K含量2代却高于1代,且有机质、碱解N和速效P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根际土壤全Al、全Cu和全Zn含量2代高于1代,而全Fe和全Mn含量2代却低于1代,且全Mn含量在1、2代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非根际土壤除全Cu含量2代高于1代外,其余全Fe、全Al、全Zn、全Mn含量2代均低于1代,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2代均高于1代,且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代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选择2年生杨树优良家系林,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杨树生长及叶片、枝条中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2年后,试验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增长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2%与19%;叶片(枝条)中全N、全P、全K的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29.21%、51.87%、46.42%(23.42%、13.85%、16.33%);土壤中全N含量变化与树高增长、胸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数学模型分别为y=36.24+0.097 x、y=52.249+0.143 x;土壤全K含量变化与树高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数学模型为y=33.689+0.203 x;叶片中全N含量变化与树高增长呈显著正相关,数学模型为y=35.351+0.108 x;叶片中全P含量变化与树高增长、胸径增长均呈显著正相关,数学模型分别为y=35.928+0.050 x、y=51.600+0.077x;枝条中全K含量变化与树高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与胸径增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数学模型分别为y=36.075+0.148 x、y=51.745+0.236 x。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滇东南毛花酸竹林土壤养分特征,在天然林和人工纯林以及有人工经营措施的天然林中分别设置土壤样地,分析其土壤p H值、全N、速效P、速效K、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花酸竹林p H值较为稳定;天然竹林中林缘处养分含量更高;人工经营措施对天然竹林立地生产力有提升效果,尤其是施肥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含量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毛花酸竹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毛竹鞭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长期竹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毛竹鞭根根际土壤p H值、水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p H值平均提高0.82、水解氮含量平均提高111.63 mg/kg、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0.57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提高92.33 mg/kg;毛竹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锌、有效铜、有效硼含量差异不显著。毛竹鞭根根际土壤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在行鞭期较高,在孕笋期和出笋期偏低。  相似文献   

9.
对章古台地区人工固沙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根际土壤pH值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全N、碱解N、速效K表现为富集,速效P表现为亏缺,其中樟子松亏缺最为严重。随樟子松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提高的幅度以中龄林阶段最高;根际土壤的CEC值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小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随林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盐分、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对15年生的福建柏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处理对福建柏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以2000株/hm~2为最佳造林密度,胸径达到17.11cm、树高10.14m、单株材积达到0.1083m~3;不同造林密度福建柏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差异较大,以密度在2501株/hm~2的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全K和速效K的含量最高;以施用N50+NPK25的方式最佳,树高达9.68m、胸径达16.17cm、单株材积达0.0931m~3。因此,在福建柏南方地区种植福建柏可选择2000株/hm~2,并适当施尿素和复合肥。  相似文献   

11.
红心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红心杉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红心杉林分,其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均存在差异,林分年龄与土壤类型的交互效应均极显著。pH和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林分年龄和土壤类型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全磷含量在林分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土壤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心杉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在20、40年生的变化很小,而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种植的5-7年生直干桉林分中设置30块标准地,调查树高、胸径等,并采土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直干桉生长的影响主要在0-40cm土层,40cm以下土层影响较小。重要养分指标影响力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有机质水解性N有效B速效K有效P。各指标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力权重为有机质0.237 1、水解性N 0.219 9、有效P 0.152 2、速效K 0.171 9、有效B 0.219 0;各指标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力权重为有机质0.227 8、水解性N 0.219 5、有效P 0.158 6、速效K 0.177 1、有效B 0.217 0。直干桉追肥时应施用有机肥,结合一定量的化肥和硼砂,化肥的N︰P︰K大约为1.4︰1︰1.1。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壤塘县对照地、露沙地、沙化耕地、固定沙地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结果发现:1)0~20 cm和20 cm~40 cm土层中,p H值均随沙化程度的加重逐步升高,而有机质、全N、水解N、全P含量则逐步降低;2)不同土层之间同种类型沙化土壤p H值差异不明显;除对照土壤水解N外,有机质、全N、水解N、全P含量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等于(近似等于)或大于20 cm~40 cm土层的特点。3)各种沙化类型中,土壤上层和下层全K含量变化不大,速效K和有效P含量均表现出对照沙化耕地露沙地、固定沙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有乐 《防护林科技》2003,(3):16-17,35
对8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开展不同间伐强度研究,并对各种间伐强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大,马尾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蓄积量、冠幅、生长量增加,林分群体生产力提高。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贮水量增大,而通气度、总孔隙度下降,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松林下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结合红松生长状况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的pH及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不同样地之间的全N、水解N、速效K、速效P、交换性Ca、交换性Mg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红松树高生长关系比较密切的有pH和水解N ,和高生长关系不大的有有机质、交换性Mg和速效K。  相似文献   

16.
甘肃小陇山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应用时空互代的方法,探讨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总体较为丰富,且土壤熟化程度高,但速效N和速效P俱缺。土壤养分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为4.0%~61.5%,土壤养分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空间变异性较为显著,反映了该区土壤性状不均一性。除全P外,其余土壤养分各指标(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天然林都大于人工林。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在定植后的4~8 a间均呈下降趋势,而在8~26 a间全P、全K、速效N、速效K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P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地力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7.
选择4年生湿地松优良家系试验林,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研究其对湿地松生长与叶片、枝条养分含量及其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第2年,土壤全P含量与湿地松树高及胸径生长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5.944 4 x+1.318 9、y=-7.500 0 x+2.700 0;施肥后土壤中速效K含量与叶片中全K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0.010 8 x-0.163 3;速效K含量与湿地松树高及胸径生长,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0.032 8 x+1.513 3、y=-0.047 4 x+3.002 9;土壤中全N增长与湿地松叶片全N含量增长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7.016 1 x+0.162 1。湿地松平均树高与胸径相较于未施肥的对照组增幅分别达11%与13%以上,其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对湖北建始长岭岗林场不同林龄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p H值、有机质、碱解N、有效P、速效K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同一林龄土壤p H值逐渐升高,土壤养分逐渐降低;随林龄的增加,同一土层土壤p H值先降低后升高,土壤养分变化有一定的波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土壤有效P与其他化学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指标间相关关系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当地土壤的p H值,其土壤有机质、碱解N含量很丰富,有效P、速效K含量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黧蒴栲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黧蒴栲芽苗截根移栽、截根苗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黧蒴栲芽苗截根处理对苗高、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叶干重、茎枝干重、根器官干重有极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一级侧根长度有显著影响.芽苗截根处理后苗木高度增加17.51%、地径增加13.72%.不同剪叶处理方式对黧蒴栲苗木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芽苗截根苗造林以剪叶75%效果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5.86%,而未剪叶苗造林成活率为57.69%;应用芽苗截根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7.0%~24.0%,增加当年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为18.22%、15.44%.  相似文献   

20.
立地条件对毛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江西省14个毛竹主产区不同立地条件毛竹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与立竹度、胸径、郁闭度和竹腔厚显著相关;竹高随土壤厚度、全N和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高,坡位与竹高、胸径和竹腔厚显著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郁闭度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增加而增加,而随海拔和土壤厚度增加而降低;竹材重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海拔和速效P对竹材重量影响达差异显著;有机质和全N含量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母岩和土壤质地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影响竹材杆壁厚大小的立地因子依次为全N、母岩和速效N,并随其含量的增大而增厚,同时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母岩和全N含量的竹材杆壁厚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