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13年5月15—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武夷山市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是该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该次暴雨过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15—16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以及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武夷山市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通过天气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等分析可知,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及西南急流是该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该次暴雨过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川  李进 《北京农业》2013,(9):160-16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加密站资料、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2年6月22-24日江西省遂川县大范围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1]。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必然会引起强上升运动;再加上不稳定的大气状态,造成了这次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湖南是暴雨较为频发的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较多,对2015年6月湖南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明确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特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前期降水强,后期减弱南压,主要是受高空南支槽和中低层切变影响,地面有弱冷空气侵入地面倒槽之中,冷暖空气交汇,是一次较为典型的低涡冷槽型暴雨天气过程。高空急流与中低层急流通过强烈的垂直运动互相促进,急流的加强不断输送水汽,在湖南地区建立了持续的水汽通道,暴雨区域假相当位温等值线密集,有利于形成明显的深厚湿对流环境场,促进暴雨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在600~1000 hPa,假相当位温都随高度升高而减小,表明该地上空为对流不稳定区域,K指数及不稳定能量都较大,低层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多个连续的对流云团不断东移,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从而造成了该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唐少宁  林真专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200-200,205
利用天气形势等常规资料对2010年6月12日崇左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低层低涡系统影响下产生的,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散度及涡度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6月22-25日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通过物理量、雷达、中尺度诊断分析得出,(1)高空地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线形成配合物理量特征促发了暴雨区垂直环流发展;(2)强盛的西南急流给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3)长波槽缓慢东移与中低层切变的稳定维持,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空、地面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2016年5月2—4日本溪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受高空槽低涡和黄淮气旋的共同影响,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分布不均等特点。高空强辐散的抽吸作用促进低层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加强,稳定的水汽源地和强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大气的不稳定能量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0.
对2009年5月9—10日山东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该暴雨过程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高空西风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此次暴雨的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不稳定能量的触发机制;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频繁,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落区与水汽、涡度、层结稳定度指数等环境物理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日到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用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3.
苏俊辉  徐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36-15337,15447
利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数值预报等资料,对2007年7月4~5日出现在汉江上游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汉中市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夜间,日雨强分布为单峰型;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层切变和西南暖湿急流共同作用产生了此次大暴雨,而高空"东高西低"形势是暴雨产生的有利环流配置;暴雨区上空具有高温高湿、强烈位势不稳定和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有利于暴雨区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低空急流把孟加拉湾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汉江上游地区;"喇叭口"地形所产生强迫抬升作用对暴雨中心的强度及位置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肖波  匡方毅  陈红专  蔡海朝  周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49-19452,19499
分析了2010年5月21日长沙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势,应用NECP资料分析该过程中水汽条件、热力不稳定、上升运动、动力条件等,同时对EC中低层风场、T639物理量、RJ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在华南及沿海发生震荡,高空低槽、中低层西南低涡切变、地面倒槽与气旋波等共同活动,是形成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中层低空西南急流活动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发生在有利的湿度条件下,充足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保证了暴雨所需的水汽条件。由于低层冷空气的嵌入,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的辐合区有随时间由低层各自往高层发展的趋势;深厚的弱散合层,有利于形成大暴雨。EC各时次风场预报对急流、低涡切变预报较好,预报有强降水理由充足;T639垂直运动预报与实况吻合不好,而水汽通量与实况吻合性好;日本降水预报强度与落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况资料和NCEP FNL 1°×1°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华北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过程发生在高空环流较平直的形势下,西风带低槽东移,引导地面冷空气从西北路侵入地面暖倒槽中,与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降雪的;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大到暴雪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雪中心位于低层2个水汽通量轴线交汇的南侧;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动量下传是低空偏南急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的耦合加强,不仅为此次大雪提供了水汽和热量输送,还加强了抬升运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以及暴雪区上空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雪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利用天气观测资料和云图对2011年5月6日广东省德庆县1次漏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主要是西风槽与南支槽叠加,地面南低槽以及高、低空急流的等天气系统有机配合的结果。低层水汽充足对暴雨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4月21日鄂东南出现的农业致灾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T-Td)≤4℃的区域能提前12 h预告暴雨落区;1 000和925 hPa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6 h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18.
2015年7月3日瑞金市出现暴雨,北部乡镇大暴雨,强降雨落区与"5·18"特大暴雨区域存在重叠,也是2015年来瑞金市出现的第3场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系统等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西南急流提供的良好水汽条件是产生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分析出MCS云团影响区域,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强度、移动方向等特征是强降水预报预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 0.5°×0.5°全球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观测,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2010年10月海南岛秋季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并对相关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高空低槽、低层东风急流和低压环流共同影响所造成的,持久的东风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所揭示出的强水汽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辐合越强,暴雨的量级越大.回波的“列车效应”使降水增幅,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导读:文章利用MICAPS全国常规观测、数值预报、卫星雷达、加密自动站等,对盘锦2010年8月19日至22日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受副热带高压后部暖湿空气和高空冷涡低槽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降水具有的特点为:588线稳定维持在辽宁地区,促使低空急流加强,为强降水带来丰沛的水汽;乌山高脊前冷空气与西南急流在暖切变线上汇合,使高空冷涡加强,发展造成盘锦市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