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5、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控制;BC15、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白菜根肿病抗性基因的标记和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与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高抗大白菜根肿病的F1金锦2号(编号A00645)及其自交F2群体197个单株为材料,通过根肿病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发现该材料中根肿病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和InDel分子标记技术,在F2分离群体中构建抗感病池,筛选了720对InDel引物,多态性标记进一步单株验证并利用JoinMap4.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获得与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连锁的InDel标记9个,其中最近的两侧标记为BrID90269和BrID11683,遗传距离分别为2.0 cM和2.5 cM。该抗病基因定位在大白菜染色体A8的Scaffold10上。  相似文献   

4.
以高感根肿病的青花菜自交系‘93219’和高抗根肿病的甘蓝近缘野生种(Brassica macrocarpa Guss.)自交系‘B2013’为亲本配制的6个联合世代(P1、P2、F1、BC1、BC2和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根肿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青花菜 × 甘蓝近缘野生种‘B2013’后代对根肿病抗性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C1、BC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1.22%、78.36%和80.0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79.86%,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20.14%,表明抗病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C1、F2世代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挖掘大白菜抗TuMV基因的多样性,制定抗TuMV的遗传改良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对抗TuMV的显性位点进行QTL分析。以大白菜对TuMV高抗的‘89B’和高感的‘强势’为亲本,构建F_2群体。采用人工磨擦接种TuMV法对F_2群体进行单株接种鉴定,经卡平方测验F_2群体抗、感植株分离比例不符合3︰1(χ~2=4.8χ_(0.05)~2=3.84),非单基因遗传,为数量位点控制。选取表型高抗和高感的F_2单株各40株进行混池,对2个极端池以及2个亲本进行重测序分析。通过计算抗、感池与亲本间的△(SNP-index),获得两个抗TuMV位点区域,物理位置为A07染色体的13.9~14.4 Mb和A08染色体的16.4~17.4 Mb。上述两个区域共筛选出具有多态性位点的基因68个,其中6个基因与植物抗性有关,其编号分别为Bra028499、Bra028500、Bra016311、Bra016312、Bra016313和Bra016314,其中Bra028499和Bra028500编码抗病蛋白,Bra016311、Bra016312、Bra016313和Bra016314编码抗TMV蛋白。Bra028499、Bra028500、Bra016311和Bra016314含有TIR-NBS-LRR特殊结构域。在已定位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中,大约80%属于NBS基因家族,因此推测这些基因可能与大白菜抗TuMV有关。  相似文献   

6.
陈凤真 《北方园艺》2011,(5):159-162
选用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实整齐度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果实整齐度性状遗传均为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遗传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2个组合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西葫芦果实整齐度育种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高感、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12、M3为亲本组合得到的F2群体和BC1群体为试材,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探讨了黄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合BSA法和SSR技术,获得了与黄瓜白粉病抗性主效基因连锁的SSR标记。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白粉病抗性主要受一隐性单基因控制。对F2单株进行SSR分析,鉴定出1个与黄瓜白粉病抗性基因连锁的标记SSR15592,该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62 cM。  相似文献   

8.
以父本200932(果肉橙红色)与母本200930(果肉绿色)为亲本,建立了6个联合世代(P1、P2、F1、F2、BC1P1及BC2P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组合200930×200932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控制,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92.66%,多基因遗传率为5.40%,BC1P1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6.80%,多基因遗传率为0,BC2P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59.88%,多基因遗传率为38.60%。  相似文献   

9.
以甜瓜高抗白粉病自交系MR-1为母本,易感白粉病自交系Top Mark为父本,构建BC_1P_2和F_2群体,经13个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2015年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的白粉病发病病菌为P.xanthii生理小种1,甜瓜MR-1对P.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通过对266个F2分离群体的抗病性鉴定和CAPS标记分析,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甜瓜抗白粉病性状进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1张包含203个CAPS标记的甜瓜遗传连锁图谱,并将抗病基因PXR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上M12-GH和M12-TE 2个标记之间,该基因与两侧翼标记间的距离分别为0.63 c M和0.42 c M,两侧翼标记间在甜瓜参考基因组上对应的物理距离为303 kb,该区域内含有60个预测基因,其中10个基因含有非同义单碱基突变。10个基因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抗病与感病甜瓜表达量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基因MELO3C002434、MELO3C002437、MELO3C002441、MELO3C002457为甜瓜白粉病抗病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黄瓜叶面积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叶面积差异极显著的黄瓜小叶自交系‘SJ57-h’和大叶自交‘系SJ11-1’配制成的P1、P2、F1、F2、B1、B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春秋两季的试验数据,研究了叶面积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0模型,即叶面积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大叶亲本优势,即叶面积大小更趋近于大叶亲本。春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75.1%、26.59%和61.1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36%、55.41%和21.39%,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5.03%、73.79%和39.01%;秋季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0.16%、34.82%和86.59%,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49.18%和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0.43%、65.48%和13.51%,表明黄瓜叶面积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B2世代受环境影响较大,B1、F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较高,B2世代多基因选择率较高,应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1.
西葫芦株型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1、B2和F2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6个世代群体株型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株高与叶片数性状遗传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株高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叶片数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F2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表明西葫芦株型育种宜早代选择;对西葫芦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可选择株型紧凑的亲本材料,通过杂交、回交转移主基因,选育株型紧凑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结球甘蓝耐裂球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结球甘蓝‘79-156’和‘96-100’为亲本配制的6 个联合世代(P1、P2、F1、B1、B2、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耐裂球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两年结果均表明,耐裂球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0 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两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2010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3%、1.4%和59.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56.2%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0.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9.1%;2011 年该组合B1、B2、F2 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5.5%、22.3%和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3%和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63.9%,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36.1%。表明该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1、F2 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初探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从国外引进的抗根肿病大白菜杂交种中分离出大白菜抗根肿病自交系48个,并利用抗病自交系9617CR80-2-1和感病自交系华白2-3-196-954-1-85-1的F1、F2及BC1,对大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确认大白菜根肿病遗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抗芜菁花叶病毒C4株系(TuMV-C4)的大白菜高代自交系A52-2为父本、感病自交系高IV-5为母本杂交后获得的F2代263个单株作为作图群体,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分析,构建了1张包含10个连锁群,由152个 SRAP标记组成的大白菜分子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长度为1066.3cM,平均图距7.06cM。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0软件和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抗TuMV-C4株系相关的QTLs。  相似文献   

15.
辣椒抗根结线虫基因Me3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Me3基因的抗根结线虫辣椒自交系‘HDA149’为父本,感根结线虫辣椒自交系‘8214’为母本,构建了一个2 133株的F2作图群体。采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抗、感病两个DNA池,对由两亲本筛选出来的285对引物进行扩增分析,发现引物SSCP_B322和EPMS658在抗、感池间具有稳定的多态性。继续用这两对引物对F2单株进行扩增,以JoinMap 3.0软件分析发现SSCP_B322和EPMS658标记位于Me3基因两侧,遗传图距分别为0.56 cM和1.33 cM。运用回交群体BC1和F3群体验证实了这两个标记,可有效用于辣椒抗线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为图位克隆Me3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华北型黄瓜霜霉病抗病自交系‘HNAU0023’、霜霉病感病自交系‘IL112’通过自交、杂交、回交所构建的P_1、P_2、F_1、F_2、B_1、B_2 6个世代作为研究材料,使用6世代联合分离分析软件(SEA-G 6)对黄瓜霜霉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性遗传的最佳模型为E-0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相同,均为13.05;显性效应为负值,分别为-30.34、-15.88。B_1、B_2、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63%、76.36%、87.1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7.25%、0,各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因此,在黄瓜霜霉病抗性育种中应优先考虑主基因。  相似文献   

17.
唐慧珣  司龙亭 《园艺学报》2013,40(3):549-553
 采用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参考性状,对黄瓜种子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运用植物数量 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2 个稳定的黄瓜高代自交系M6(P1)与M87 (P2)杂交组合的P1、P2、F1、B1、B2 和F2 共6 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瓜 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1 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在B1、B2 和 F2 这3 个家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5.75%、44.60%、64.2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89%、13.20% 和3.38%。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0.36%、42.20%、32.33%。黄瓜种子休眠的遗传体系中主 基因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方差占有较大比例,不适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高抗疫病的甜椒育种材料‘N1345’与高感疫病辣椒材料‘N1308’为双亲,构建了6个联合世代,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N1345疫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F2群体进行EST-SSR与SSR连锁标记分析。结果显示,N1345对疫病抗性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1-1),两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均相等,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世代分别为63.43%、82.32%和83.46%。筛选到E73、E318等2个EST-SSR标记与疫病抗性病级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6、﹣0.5492,差异水平均为极显著(P < 0.01),表明这2个标记与对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这2个标记在22份甜辣椒材料中分离一致,有6份材料抗、感表型与标记分离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和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YMV—CH)是危害我国西瓜的主要病害。以抗病毒病西瓜野生种质P.I.595203与感病普通西瓜自交系98R为亲本,采用单粒遗传方式得到109个F3代株系。分别对亲本、F1及F3代109个株系群体进行了苗期抗PRSV—W和ZYMV—CH接种鉴定,通过F3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情况来推测F2代单株的基因型,并分别对PRSV—W与ZYMV—CH抗性遗传及其这2个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P.I.595203对PRSV—W的抗性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可能存在微效修饰基因,将此基因暂定名为prs—W;同时进一步证实了西瓜对ZYMV—CH的抗性由单隐性基因zym-CH控制,zym-CH和prs-W2个抗性基因在遗传上存在一定连锁关系,其遗传距离是27cM。  相似文献   

20.
以大果刺黄瓜自交系CNS5和小果刺黄瓜自交系RNS4为亲本,构建P_1、F_1、P_2、B_1、B_2和F_26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连续两季的黄瓜果刺大小的表型值(基座直径)进行遗传分析,以探究黄瓜果刺大小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黄瓜果刺大小的遗传符合C-0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2016~2017年连续两季F_2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79.21%和71.25%,相对较高,环境效应分别为20.79%和28.75%,影响较小。在基因定位策略上,选择高代回交群体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