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Ⅱ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2003年江苏省涟水县引入该品种进行品比试验,2004年进行示范种植,目前已成为涟水县优质高产的重点推广组合之一。本文总结了Ⅱ优航1号在淮北稻区的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Ⅱ优7954     
Ⅱ优7954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由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浙恢7954配组而成.该组合于200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Ⅱ优7954     
Ⅱ优7954系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由不育系Ⅱ-32A与恢复系浙恢7954配组而成.该组合于200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庆瑢  孙明  高山 《中国稻米》2001,7(4):27-27
六优121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与安徽省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杂交中粳稻。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米 ,199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自1999年起在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沿淮、淮北示范、推广 ,表现出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易栽培、农艺性状好 ,稻米外观品质优于80优121,透明度好 ,食味佳。现已成为沿淮、淮北稻区的主推品种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概述如下。一、产量表现该组合1995~1996年参加安徽省中粳稻区试 ,平均产量529.3kg/667m2 …  相似文献   

5.
圣稻258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从杂交组合“镇稻88/圣稻13”后代材料中选育出的常规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抗病、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黄淮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圣稻258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利用AMMI模型分析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 模型分析了6种杂交籼稻在我国5个籼稻亚区平均整精米率,以评价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稳定性、地区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较高且稳定性优;Ⅱ优838、丰两优1号的整精米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D优527、金优207的整精米率虽低但稳定性较好;冈优725的整精米率较低且稳定性最差。D优527、冈优725、金优207在浙、沪、苏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两优培九、Ⅱ优838、丰两优1号在琼粤桂稻亚区、 闽台稻亚区、 皖赣鄂湘稻亚区、滇黔川渝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皖赣鄂湘稻亚区、 滇黔川渝稻亚区的交互作用小且品种辨别力弱,另外3个则不然。因此,我国籼稻整精米率以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基因效应其次,环境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5,(4):75-78
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逆境,以籼稻Ⅱ优7954和粳稻连粳6号为材料,研究了高温下开花时间对颖花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下颖花开花紊乱,在高温处理时段之外有大量颖花开放;早开花(即高温开始前开花)有利于籼稻Ⅱ优7954和粳稻连粳6号提高受精率,晚开花(即高温结束后开花)有利于提高籼稻Ⅱ优7954的受精率但对提高粳稻连粳6号的受精率无作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稻麦科技》2008,26(1):F0004-F0004
Ⅱ优62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著名水稻育种家谢华安院士选育的杂交水稻三系新组合,2005-2006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组区试,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7019)。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7954的种植表现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7954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育成的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通过浙江省和国家品种审定.该组合在浙江作单季晚稻栽培,宜在5月15-25日播种,最适秧龄为30 d;一般栽插密度以15.0万~19.5万穴/hm2为宜;施肥以中高施肥水平(施纯氮187.5 kg/hm2)较为适宜;苗数达到穗数苗的80%时开始搁田,抽穗结实期活水养稻、间歇灌溉.  相似文献   

10.
以Ⅱ优3301为对照品种,对引进将乐县的9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优3905、广两优676、春优84、Ⅱ优7954和川优673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Ⅱ优3301,适合在将乐县推广种植。总结了各品种在将乐县种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11.
Ⅱ优416 Ⅱ优416是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用Ⅱ-32A与自选的新恢复系R416配制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3,2004两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和生产试验.在长江流域作中稻栽培,丰产、稳产性好,田间表现好,深受农民欢迎.该组合易制种,大大提高了制种基地农民收入,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有望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选择11个高产组合(品系)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特优175、特优航1号、特优5928、特优898、Ⅱ优明86、Ⅱ优416在烟后稻区综合表现好,生育期适宜,丰产性状好,尤以特优175、特优航1号、特优5928表现更为突出,又兼有较好的稳产性.  相似文献   

13.
Ⅱ优416   Ⅱ优416是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用Ⅱ-32A与自选的新恢复系R416配制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3,2004两年参加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高产组区试和生产试验.在长江流域作中稻栽培,丰产、稳产性好,田间表现好,深受农民欢迎.该组合易制种,大大提高了制种基地农民收入,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和应用价值.2004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有望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4.
Ⅱ优7954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在浙江衙州地区大面积制种,平均产量3.75t/hm^2,高产田可达5.25t/hm^2。总结了其亲本特征特性及主要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1989年由江苏农学院和省农林厅,组织有关市、县农业局进行多点次密度联合试验,初步探明献改优63的产量形成特点是颖花量足,增产潜力高。干物质积累量不足,结实率较低。与汕优63相比,代谢源对产量的限制强度更大,栽培上更应重视稳库增源,主攻结实率。与之相配套的适宜栽插密度,淮北稻区为2.3~2.5万穴/亩,沿江、里下河稻区以亩栽2.0~2.2万穴为宜。并提出该组合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构成。  相似文献   

16.
简讯     
2005年农业部发布的水稻主导品种名单005年 ,农业部明确我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华南稻区 :II优128、粤香占、齐粒丝苗、金优253、II优15、博优998、博优253 ;长江流域稻区 :早稻为金优402、金优463、金优974、中鉴99-38、湘早籼31号、鄂早18、早籼14 ,中稻为II优725、D优527、宜香1577、II优7号、II优602、两优培九、II优明86、II优084、丰优香占、协优7954、丰两优1号、协优9308、华粳2号、武香粳14号、南粳41、常优1号 ,晚稻为金优207、金优117、国稻1号、中9优288、秀水110、晚粳97 ;北方稻区 :豫粳6号、辽粳9号、盐丰47、沈农265…  相似文献   

17.
宜香1979系以宜香1A作母本,宜恢1979作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高产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2005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区试,两年平均9038kg/hm2,比汕优63增产6.75%,比Ⅱ优838增产4.56%;生产试验平均8790kg/hm2,比汕优63增产15.21%,比Ⅱ优838增产10.38%.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香型、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我国南方稻区作中稻种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Ⅱ─32A特征特性的系统观察及单株选择、成对回交,提高了 不育系纯度,大面积制种平均亩产超过200公斤。 Ⅱ优46、 Ⅱ优64、 Ⅱ优63、 Ⅱ优 62—16等新组合,丰产性好、优势强、抗性好。 Ⅱ优46、 Ⅱ优64已通过丽水地区农 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1991年Ⅱ优系统组合种植面积4万余亩,预计1992年将迅 速扩大,单季稻区可基本实现对汕优63、威优63组合的更换。  相似文献   

19.
Ⅱ优725是四川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8A与优质恢复系绵恢725杂交配而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较优、产量高、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显著特点、先后通过四川、贵州、湖北省品种审定,是四川省重点推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正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米》2005,(2):2-2
2005年,农业部明确我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华南稻区:Ⅱ优128、粤香占、齐粒丝苗、金优253、Ⅱ优15、博优998、博优253;长江流域稻区:早稻为金优402、金优463、金优974、中鉴99—38、湘早籼31号、鄂早18、早籼14.中稻为Ⅱ优725、D优527、宜香1577、Ⅱ优7号、Ⅱ优602、两优培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