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二氧化氯与氨苄青霉素结合使用对牛蛙链球菌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在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取内服分离菌株敏感的氨苄青霉素与在水体中泼洒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相结合的方法,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以50.0mg/kg蛙体重的氨苄青霉素拌饵口服,每天1次,连续投喂5天,同时采用0.14mg/L的ClO2溶液全池泼洒,每隔1天1次,连续泼洒3次.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治疗牛蛙的链球菌症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了70%以上.  相似文献   

2.
从患病牛蛙的病灶部位分离菌株 ,在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 ,采取内服分离菌株敏感的氨苄青霉素与在水体中泼洒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 (ClO2 )相结合的方法 ,对患病牛蛙进行了治疗试验。以 5 0 0mg/kg蛙体重的氨苄青霉素拌饵口服 ,每天 1次 ,连续投喂 5天 ,同时采用 0 14mg/L的ClO2 溶液全池泼洒 ,每隔 1天 1次 ,连续泼洒 3次。试验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对治疗牛蛙的链球菌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效率达到了 70 %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牙鲆肠道白浊病的有效防治方法,选择中仁腹水康、肠炎白便康、盐酸土霉素、氟甲喹可溶性粉、硫酸链霉素、二氧化氯等药物进行了治疗效果试验。试验将患病的牙鲆苗随机分成若干试验组,每个试验组2个平行。对照组不泼洒药物,正常投喂饵料;试验组则泼洒药物或投喂经药浴的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中仁腹水康和肠炎白便康混合泼洒,以及用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泼洒,病苗死亡率较低,对肠道白浊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以泼洒硫酸链霉素防治效果最好,投喂经硫酸链霉素和氟甲喹可溶性粉药浴的卤虫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采用抗生素和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IO2)结合应用对中华鳖细菌性疾病治疗的试验结果。从患病的中华鳖体内分离病原菌并在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基础上,以25.0mg/kg鳖体重的烟酸诺氟沙星拌铒口服,每天1次,连喂5天,与此同时,用0.12ppm的CIO2溶液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泼洒3天。结果表明,抗生素和CIO2结合应用的方法,对于中华鳖的细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5.
防治斑点叉尾鮰细菌病的药物筛选及野外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上分离的致病菌,在试管内测定16种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抑、杀菌效果的基础上,选择对致病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低的盐酸土霉素和烟酸诺氟沙星作为野外治疗用药物。在饵料中添加15.0 mg/kg的盐酸土霉素或者烟酸诺氟沙星,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对斑点叉尾鮰的细菌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天津某鲫鱼养殖场发生病害,患病鲫主要症状为头部发黑,体表出血。为分析其病因,通过寄生虫检测、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和鉴定、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鱼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鱼体表和体内未发现大量寄生虫;未能检测到疱疹病毒II型阳性;但从肾脏和脾脏组织分离到大量细菌。经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该分离株对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等3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盐酸土霉素作为治疗药物,按25.0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拌和在饲料中进行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在从患腐皮病黄鳝病灶处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内服对分离菌株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抗生素和外用克病威的治疗方法,对患腐皮病的黄鳝进行了治疗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病原菌的分离取已经出现典型病变症状的黄鳝,在无菌条件下,直接从病灶处采样,在  相似文献   

8.
2019年7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DX-201901,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201901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4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25.0 mg/kg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1990年7月至9月中旬,我们对我市6个重点养鱼单位发生草鱼烂鳃病的37户养鱼户进行了追踪调查,以他们用药治疗的方法来看,均按常规采取外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内服鱼服康、土霉素、肠炎灵等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法。一般养鱼户首次用药后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复发率高。据统计,用药后有效的有29户,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荆州江陵县患歪头白内障病的牛蛙(Rana catesbeiana)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 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鉴定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试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结果显示,从患病牛蛙脑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Mir-N11,经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攻毒试验证实:该分离株对牛蛙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该菌株对新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多种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生长特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能产生胞外蛋白酶,不产生淀粉酶;在p H3.0~9.0范围内、盐度0.5%~2.5%范围内均可生长。该研究为牛蛙歪头白内障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章秋虎 《内陆水产》2003,28(11):32-32
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 病因: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症状: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防治方法:1)用0.2~0.3克/米~3二溴海因全池连续泼洒2天,隔2天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米~3、光合细菌2克/米~3和沸石粉20克/米~3;2)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内服5~6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引起广西南宁市某养殖基地牛蛙(Rana catesbeiana)爆发疾病的病原及组织病理特性,为养殖牛蛙感染弗氏柠檬酸杆菌的诊断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从患病牛蛙肝脏,脾脏、肾脏、肠道中分离优势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鉴定。为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机理,我们对该菌株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从患病牛蛙的肠道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NFCF-02),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该菌株携带cfa、ompX、viaB等6种毒力基因,对牛蛙的半数致死浓度为3.09×106 CFU/mL,且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牛蛙的症状基本相同,如肝脏变黄、花肝、肝脏坏死;肾脏充血发红、胃表面有血丝以及肠道呈红色和血脓充塞肠道的症状。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排列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区域肾小管崩解、坏死;脾脏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含铁血黄素、色素细胞增多;肠黏膜脱落,肠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坏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FCF-02对新霉素、多粘菌素B、头孢拉定、多西环素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林可霉素和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携带gyrA、Sul1等7种耐药基因,表明该菌株已产生多重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对牛蛙具有高致病力,可引起肝脏和肠道等多器官组织的病理损伤最终引发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中华鳖“烂颈病”病因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病中华鳖颈部组织逐渐变硬、坏死,呈化脓性溃烂。从典型病鳖颈部病灶上分离、提纯培养 得到一株细菌,经细菌学鉴定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菌经人工感染健康中华鳖,出现与自然病鳖基本一 致的病理症状,接种健康鲫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 恩诺沙星高度敏感。采取3 g/m~3水体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及在饲料中添加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天15mg/kg 鳖体 重,连续用药5d 后,能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4.
鳖病清系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行研制、开发生产的防治甲鱼病的中西药结合的在试药物 ,鳖病清Ⅰ号为内服防治药物、鳖病清Ⅲ号为外用泼洒消毒药物。 1999年 2月至 10月在省水产研究所温室进行了鳖病清防治甲鱼病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温控水泥试验池 温室 4m× 5m、5m× 9m ,池深 1 2米水泥池若干。池底铺 12cm细沙 ,水温采用水下热水管调控 ,气温用水暖气片加热。整个试验期水温保持在 2 7 0~ 30 0℃ ,气温 2 2 0~ 30℃。1 2 试验池养殖方法 饲料用海马牌甲鱼料 ,不掺喂其它食物 ,分上午 7…  相似文献   

15.
症状:病虾大多分布于塘四周浅滩脚处,水深20厘米以内,受惊反应较正常时迟缓,临死前侧卧状。仔细观看病虾体,仅见鳃部浑浊,多半呈浅黄色、黄褐色,也有黑色,濒死状态的或刚死不久的鳃有粘连糜状感,易脱落。治疗:外治可用鱼虾宁0.3ppm全池泼洒一次后,针对水质老化,第二天上午换水1/2,下午同样浓度鱼虾宁再全油泼洒一次;内服按每2.5千克饲料拌土霉素3克或药饵,浅滩脚连续3天没喂。每天上午9时一次为日投喂量的1/3,傍晚5~6时一次为日投喂是的2/3。。外治内服同时进行,一般1~2天内死虾会明显减少。一例青虾黑鳃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王文彬 《齐鲁渔业》2007,24(12):45-46
1运动性气单胞菌病1.1病因由嗜水气单胞菌水亚种感染,在越冬期,养殖密度高,水温温差大,水质差,引起抵抗力下降,易患此病。病鱼体表呈斑块溃烂、充血,鳞片脱落。此病又称溃疡病。1.2防治方法(1)越冬期养殖密度不宜过大,要调节好水温和水质;(2)发病时用二氧化氯0.3~0.5g/m~3全池泼洒,并视流行情况内服土霉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在我国各地的兴起,各种传染性疾病也开始成为人工养殖黄颡鱼过程的问题之一。由于过去对黄颡鱼的疾病缺乏研究,在生产中养殖业者对控制黄颡鱼疾病缺少有效的对策。本试验在从患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基础上,采用内服菌株敏感的氨苄青素和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试了2017年春季分离自江苏省高邮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育苗场的5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对35种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WJ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恩诺沙星对阴沟肠杆菌的杀菌效果最好,最小杀菌浓度为4 mg/L;其次是诺氟沙星,最小杀菌浓度为7 mg/L;盐酸土霉素和氟苯尼考的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8 mg/L和10 mg/L;红霉素和头孢曲松对阴沟肠杆菌杀菌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在网箱中采用土霉素内服(100mg/kg鱼)和灭虫王高浓度负压浸浴法(15ppm)治愈了鲤鱼三代虫病和烂鳃病并发症,挽救直接经济损失9万元。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南京某养殖场温室养殖的患病大口黑鲈鱼种进行病原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Q-1.对其进行生化检测以及回归感染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确定菌株Q-1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Q-1对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和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