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2003年8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水生态调查2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长江口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共检出50种,主要分属3种生态类型。聚类分析将20个站点聚合为3类(类群Ⅰ、Ⅱ、Ⅲ),类群Ⅰ主要位于长兴岛以西水域,为淡水性群落类型;类群Ⅱ和Ⅲ则位于长兴岛以东水域,分别为河口近岸低盐性群落类型和外海高盐性群落类型。上述3个类群中,以河口近岸低盐性群落类型种类最多。结合三个类群的环境指标来看,盐度、悬浮物浓度、浊度在三个类群中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按季度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1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3种,隶属于6门55属,主要类群为硅藻,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61.65%。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92.33±29.86)×104细胞/L。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群:淡水类群、近岸广盐类群、高盐性外海类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年平均细胞丰度为(87.95±30.96)×104细胞/L。正是由于其细胞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的绝对优势,导致研究水域单一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长江口崇明东滩周边水域设置14个站点,按季度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各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到仔稚鱼4 556尾,隶属于8目14科48种。种类组成优势种明显,以凤鲚(Coilia mystus,25.09%)为主,其次为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20.12%)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17.11%)。春夏两季仔稚鱼密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冬两季,夏季密度最高,达0.658 ind./m3。春季种类数最多,为28种,冬季种类数最少。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相同季节变化趋势:春季最高、夏季其次、冬季最低。春夏季仔稚鱼密度北支高于南支,秋冬季南支高于北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仔稚鱼可分为淡水类群、河口Ⅰ类群及河口Ⅱ类群;夏季可分为河口类群和海洋类群;秋季长江口崇明东滩仔稚鱼大致分为淡水类群、河口类群与海洋类群;冬季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甚少。皮尔逊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2007年6月的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点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49 045尾(隶属于31科,84种).对仔稚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3个站位点聚合为两大类群(类群A和B),类群A位于沿海水域,共出现72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长江口北支的上游和南支,共出现58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洄游性鱼类为主.按月份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很显著.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近岸海域2006年夏季浮游植物调查的结果,对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及其水平分布、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鉴定种类6门57属156种;细胞丰度较高,整个海区年平均密度为4.98×106ind/m3。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为4.63×106ind/m3。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平面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高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北支、南通海域南部等区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春季浮游植物可以分成3个类群,即双尾藻—佛氏海毛藻—角藻类群,中肋骨条藻类群和圆筛藻类群。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指数水平分布则是北高南低,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水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及物种之间的差异关系,根据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的调查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名录进行系统整理,运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各分类单元相似性指数和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方法,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个河口水域共有鱼类1210种,其中黄河口水域198种,长江口水域338种,珠江口水域1009种,各水域鲈形目种类最多,且目级相对丰富度也以鲈形目最高;等级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均以珠江口水域最低,说明珠江口水域鱼类较其他2个河口水域鱼类群落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不同分类阶元间物种分布较均匀;相似性分析表明,黄河口水域和珠江口水域鱼类相似性在各分类阶元均最低,说明两个河口水域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mm)共拖网156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4种,浮游幼虫10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共63种(桡足类43种,枝角类15种,其他5种),水生昆虫5种,轮虫3种,水母类2种,毛颚动物1种。最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Y=0.52;其次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22。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以河口半咸水性浮游动物为主,受长江径流量、外海水团、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淡水性种类和近岸低盐性种类平均密度呈季节性变化,不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 mm)共拖网156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4种,浮游幼虫10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共63种(桡足类43种,枝角类15种,其他5种),水生昆虫5种,轮虫3种,水母类2种,毛颚动物1种。最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Y=0.52;其次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22。〖WTBZ〗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碎波带浮游动物以河口半咸水性浮游动物为主,受长江径流量、外海水团、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淡水性种类和近岸低盐性种类平均密度呈季节性变化,不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太原市五种长绿园林树木区土壤动物的调查,共获土壤动物样本8282头,隶属4门7纲19目30科48类。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为常见类群。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的调查得出:油松与草地群落(Ⅰ)的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白皮松与草地群落(Ⅱ)>圆柏群落(Ⅲ)>雪松群落(Ⅳ)>侧柏群落(Ⅴ),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群落Ⅲ的最大,而群落Ⅱ最小;均匀性指数群落Ⅰ的最大,而群落Ⅳ的最小,均匀性指数的变异系数群落Ⅲ的最大,而群落Ⅱ最小;优势度集中性指数群落Ⅴ的最高,而群落Ⅰ的最低。群落Ⅰ和群落Ⅱ的个体数在各个月份中是最高的。人为因素增加了土壤的动物群落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主要栖息地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于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长江下游的狼山沙和新开沙水域放置定制网具,对两沙洲渔获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沙洲捕获物种共37种,隶属于8目16科,各物种以底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等;有水生植物站点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有水生植物站点的Mc Naughton指数高于无水生植物站点;根据聚类和非参数多维尺度分析(NMDS)可将渔业资源群落分为3类,Ⅰ类渔业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指数低,Ⅱ类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捕捞数量及质量占绝对优势,Ⅲ类渔业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指数高。研究表明,狼山沙和新开沙渔业生物种类较少,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不稳定,有必要加强对两沙洲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位于长江口的青草沙水库是2010年末建成投入使用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江心避咸蓄淡型水库,为掌握青草沙水库建成后鱼类群落结构变动趋势,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青草沙水库按季度进行了为期5年的鱼类调查,结果表明:采集鱼类样本共5158尾,鉴定为51种鱼类,隶属于为9目、16科、41属;鲤形目鱼类占比最高,为87.1%;降海洄游型鱼类、溯河洄游型鱼类、河口型鱼类占比自2015到2019年逐年呈下降趋势,淡水定居型鱼类占比逐年上升;鲢、鳙、鲫3种鱼类在所有调查年份中均为优势种,鲫优势度在逐年增加;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群落结构相似,2017、2018、2019三年群落结构相似;结合Margalef、Pielou和Shannon-Wiener指数值的年际变化,目前群落结构比较稳定。青草沙水库目前淡水鱼类占优势,洄游型和河口型鱼类逐渐从水库中消失,鱼类组成越来越接近于淡水湖泊的鱼类特征,与其外围的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的环境状况,于2012年9—12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种类丰度和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等4个指标参数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所采获的底栖动物种类共有5门37种,主要由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等组成;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9—12月4个月的平均生物量为13.33 g/m~2,平均丰度为50.06 ind./m~2;4个月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35~1.89,种类均匀度(J)为0.40~0.54,种类丰度(d)为4.64~5.16;4个月各类群生物组成中,生物量及丰度均以软体动物居首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主要种类有微小螺Elachisina sp.、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和卷曲裸嬴蜚Corophium yolutatator;应用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为一组,11月、12月为一组;ABC曲线结果显示,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11月、12月受到严重干扰,9月和10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研究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滩涂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有必要加强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57种,隶属8门71属,平均细胞密度3.31×10~5个/L。其中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共25属6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39%。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湖泊鞘丝藻,常见种为蓝藻门的阿氏颤藻、两栖颤藻、小颤藻、绿藻门的小球藻,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3.27×10~4~1.50×10~6个/L,南北支水域以及主河道水域没有差别。各样点的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多样性指数变化和丰富度指数变化一致,南支水域显著高于北支和主河道水域。统计分析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显示:物种数和总细胞丰富度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蓝藻细胞密度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溶氧量、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对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分布影响较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盐度、电导率、溶氧量、温度和叶绿素a。因此,长江口环境因子的不同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江口富营养化指标中的响应变量进行了筛选,并在长江口分区的基础上,运用参照点或观测点指标频数分布曲线法,对1992年-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长江口外海区和舟山海区富营养化指标中响应变量的参照状态.选择叶绿素a和底层溶解氧作为响应指标的必选指标,浮游植物密度和CODMn作为辅助指标.经分析,长江口口外海区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CODMn和底层溶解氧的春夏秋3个季节的参照状态分别为0.87mg,/m3,17.44× 103个/L,0.42mg/L,8.36mg/L;1.88mg/m3,25.96×103个/L,0.56mg/L,4.22mg/L;0.84mg/m3,12.10×103个/L,0.46mg/L,6.95mg/L;舟山海区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CODMn和溶解氧的春夏秋3个季节的参照状态分别为0.73mg/m3,6.77×103个/L,0.51 mg/L,8.75mg/L;1.00mg/m3,9.72×103个/L,0.37mg/L,5.94mg/L;0.78mg/m3,4.59×103个/L,0.55mg/L,7.40mg/L.本研究确定的参照状态值能较为客观的反映该海域的富营养化参照状态,且不同分区,不同季节间的指标的参照状态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区仔稚鱼资源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璐  戴小杰  杨红  焦俊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023-6026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对长江河口水域4个航次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表层水温、盐度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共出现仔稚鱼22种,隶属6目7科18属;其中,1种仅鉴定到属,还有2种未能鉴定。春季主要的优势种为黢鱼,占春季仔稚鱼总数的77.64%;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凤鲚,占夏季仔稚鱼总数的88.13%。水温是影响仔稚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采获的大部分仔稚鱼部属于广盐性鱼类。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经济性鱼类在种类上和数量上都有所减少,低价值鱼类比例的增加成为调查区仔稚鱼资源结构的变动趋势,表明长江河口水域经济种类仔稚鱼资源已受到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