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进步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C-D生产函数法,对1980-1999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科技进步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进一步预测“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并提出了实现45%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探讨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途径,对于制定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测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对1991-1999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科技进步作用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本研究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法,对贵州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时期贵州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4.70%、27.83%、35.86%,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贵州得到较好发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探讨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途径,对于制定全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测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对1991-1999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测得吉林省2003~2008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53.36%。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但物耗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占首位,科技进步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6.
2008~2011年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测算得出吉林省2008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54.71%)。通过分析发现:吉林省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是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吉林省农业劳动力效率不高和耕地质量下降所带来的负效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阐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运用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利用SPSS 18.0软件对1991—2010年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1991—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8.69%,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采用扩展的C-D函数对河南省1992~2011年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进行分析,测量科技进步、劳动力、物质费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四种农业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表明,在1992~2011年间河南省农业劳动力投入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显著,科技进步和物质费用的投入对农业总产值有显著影响,其中物质费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53.1%,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也达到了45.9%。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探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建立固定效应变参数面板模型,对相关面板数据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回归估计。在此基础上就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相关要素贡献率的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反映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区域不均衡状态;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小,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SOLOW增长速度方程测算1997-1999年广西晚稻赶早稻综合技术开发实施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295,影响项目实施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其次是资金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2012,(13)
中国衣科院副院长唐华俊称,200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5%,2011年为53.5%,10年增长10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为支撑的集约型增长转变。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块经济区域,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河北省1995-1999年的农业统计数据,测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结果表明: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发挥作用的因素表现为,农用物质投入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投入作用的地区差异性明显,耕地面积投入起的作用不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应用“索洛”余值法检验了甘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一定波动性,尤其是2005年以后.科技进步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对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省已经进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增长为主的模式,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尚有一定距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5.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的程度。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科技含量的高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由增加投入型增长方式的竞争转向科技进步型增长的竞争,通过科技进步的力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1 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24-2826
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测算了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现实出发,指出宁夏西海固地区农业经济依靠技术增长的空间余地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增收还有很大的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该地区农村科技进步的因素,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相关文献,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又有助于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进而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是集中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理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研究两个方面。国内研究则主要是侧重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研究、现有方法的比较与改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增收等的关系三个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是既要强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要强化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西部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农业与技术》2007,27(2):140-142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测度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费用的增加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60%源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论文提出了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西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0—2010年上海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造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上海1990-2010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估算出未来5年的预测值。结果表明: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持续增长态势,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由"八五"时期的50.79%增长到"十一五"时期的66.05%;在可能性较大的方案中,预测未来5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9%左右。最后对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加快农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深入研究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创新的机制,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