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为例,对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区域为移民点,移民过程中需要防止“政府悖论”,走开发型生态移民道路,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牧民转移,鼓励企业参与牧民转移,设立生态环境税和生态移民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陕南秦巴山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陕西南部的陕南秦巴山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以陕西省和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相对人口承载力,均表明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持续增长的人口、发展迟滞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成为制约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对生态破坏严重、贫困落后的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预测分析。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的环境保护治理,应实行以水土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为核心的区域综合开发整治战略;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是优化系统功能的主要环节,同时必须增加系统外部的物质能量投入,和全面贯彻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4.
综合承载力分析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重点任务,也是目前引导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之一。文中以大连市为例,基于资源环境单要素承载力计算结果,提出城市综合承载力计算及评价方法,通过研究综合承载力现状及未来变化,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短板及调控重点,并提出不同分区的管控策略与环境保护目标,指导未来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保障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可持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将长期面临水、土资源承载力较低的发展困境,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有所提升,并根据资源环境短板确定合理的资源环境效率约束门槛,合理引导城市新区和工业区积聚,强化郊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文中作为大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任务之一,将为有关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案例积累。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未来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位法,利用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栅格与县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旗县为单元,定量评价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内蒙古县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均值为4.37 t/hm2.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生产潜力较高,以西、以北潜力较低。整体而言,内蒙古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旗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干旱区生态战略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张百平 《干旱区研究》2006,23(3):381-383
我国生态建设以部门工程性措施和基于林业的政策为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地理地带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表示植被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区域共轭性和动态稳定性,是生态恢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恢复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部门生态工程在理念、战略、制度和政策上都存在不足,难以应对该复杂系统;沙漠内外情况差异很大,需要区别对待,沙漠内部表现相对稳定,而外围的生态退化应是治理的重点;干旱荒漠区地广人稀,易于实施生态移民,促使退化环境的自我修复;建议研究和建立"阿拉善国家生态特区",赋予特殊国家政策,为我国西部特别是干旱区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从部门工程性生态战略向区域性综合生态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生态保护红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伊金霍洛旗为样本,初探生态红线划定落图落地技术,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主要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马尔萨斯预测模型、综合分析方法进行三生用地预测及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定.结果表明:1)保障区域人口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活功能用地量、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功能的土地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3.05%和89.55%.2)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45%,主要分布在伊金霍洛旗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3)伊金霍洛旗是生态敏感性等级较高的区域,对其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既有现实意义,也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建立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设计原则,认为研究应以区域作为地域单元,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三个子系统.接着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能力建设、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心的榆林市为例,构建出了区域环境可持续度的评价指标,并从水平度、潜力度、协调发展度三个方面定量计算了榆林环境可持续发展度.从计算结果和动态演变来看,到目前为止榆林社会经济是非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循环经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贯彻,预计2005年以后将有所改善,预测到2010年,榆林社会经济可实现初步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绿洲是干旱区、半干旱区特有的景观形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本文选取新疆较有代表性的新和绿洲为例,在分析、评价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以水定地、以林护田、草田轮作与以草定畜、满足社会需求与经济效益最大等原则,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新和县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形成了三套方案,试图寻求干旱区绿洲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提出了方案Ι作为最优方案,并对新和绿洲农业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4-368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制约因素之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具有战略意义。乌兰察布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严重紧缺,水源问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对全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搞好水利规划, 优先发展水利产业; 合理布局水利工程,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效益为中心的水利经营管理机制, 推广节水技术,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内蒙古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和旅游投资效应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对内蒙古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巨大。希望今后在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消费合理化和增强本地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准确评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在墒情评估中引入土壤有效水下限概念,提出单站单标准的墒情评估体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凋萎湿度和田间持水量整体偏高,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区、河套地区和阴山山脉,相对偏低区域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西部区,偏低区土地类型以草原和荒漠区为主。整体来看,相对凋萎湿度东部高于中西部,东部偏南最高;相对凋萎湿度(6.57%~55.15%)波动较大,在田间持水量至相对凋萎湿度之间根据等间距划分得到二类、三类墒情上限范围为68.86%~85.05%和37.71%~70.07%,地区间墒情标准等级差异较大,二、三类墒情从地理位置来看,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锡林郭勒盟草原区,从土地利用分区来看,农林区域要明显大于草原区,其中内蒙古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土默川农业区、阴山丘陵农业区、河套灌区要明显高于周边草原区。  相似文献   

16.
经过分析可知,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现状是,一方面人口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严重退化,基本生存条件进一步失去保障,人与地(草原)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人地面临多种的恶性循环。所以,必须改弦更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减轻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寻求对外开放多元的发展模式。并以生态旅游为例论述了产业生态化对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原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升科技贡献率等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苦豆子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全面论述了苦豆子这一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数量、成分、及其在药用、饲用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与内蒙古都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分别位居中国的前两名。文中重点从煤炭资源的储量与分布、煤种煤质、安全生产状况、煤炭开发形势、煤炭产量、产值贡献、煤炭产业结构、外运能力以及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比较得出:(1)新疆的煤炭开发正处于提速阶段,而内蒙古则处于稳步降速阶段。新疆查明资源量与煤炭预测资源量仍不相称;(2)两区煤炭资源的产量、产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大;(3)煤炭工业运行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两区实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4)总体上看,新疆与内蒙古煤炭工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新疆落后于内蒙古。在结论基础上提出加强两区的交流与合作、合理确定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克服区位劣势,破解发展难题以及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