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蝗虫微孢子虫中试灭蝗效果及生物复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五”期间蝗虫微孢子虫(N、L)中试灭蝗83万亩,总感染率为82.68%,校正虫口减退率67.63%,施用后2~3年感染率39%,4~6年为12.63%,且虫口密度每百网仅1.7~7.2头,远在防治标准以下;六种蝗虫病原菌及生物制剂灭杀蝗虫试验表明,IGR、Bt、Qyb、Jd四种效果较好,其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24%、81.25%、82.68%、79.45%;经与N、L混合喷洒或隔带喷洒灭蝗,其效果在72.49%~84.54%之间。尤以N、L与IGR隔带喷洒灭蝗不仅效果好,且残虫中有62.5%的3—4龄若虫,对蝗蝻的滞育性很强。  相似文献   

2.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为蝗虫病原真菌,可在蝗虫种群中流行传播,实现多年持续控制。以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为试虫,油剂处理后3天与野外网捕相同虫龄亚洲小车蝗混合饲养,试虫病、健比(单位:头)10∶50、20∶40、30∶30、40∶20,结果显示:病虫可以将绿僵菌疾病传播给健虫,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24.6%、31.0%、39.0%和52.0%。与健康短星翅蝗蝗蝻混合饲养,疾病传播几率分别可达15.6%、23.5%、32.7%和40.0%。野外圆心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区外疾病感染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处理后40 d施药区外400 m疾病感染率八个方向均值可达8.95%。不同方向疾病感染水平无显著差异,绿僵菌传播主要与草原蝗虫的活动、顺风风向显著相关。野外间隔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蝗虫移动扩散的习性可以有效地将病原传播到未施药区域,距离30 m、60m、120m间隔区域,药后49d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58.39%、63.41%、57.17%,因此30m、60m间隔施药方式在应用绿僵菌防治蝗虫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以2006年绿僵菌油剂处理区为基础,2007年调查411头蝗虫混合种群,39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9.49%;2008年调查532头蝗虫混合种群,8头感染绿僵菌,感染率1.5%。进一步利用绿僵菌M189菌株特异性SCAR标记技术,调查不同年份处理区绿僵菌土壤宿存能力,油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6.36%、7.69%、9.15%、9.05%;饵剂处理区3年、4年、5年、6年后绿僵菌土壤检出率分别为17.78%、17.54%、16.13%、14.88%。  相似文献   

3.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田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种剂型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试验表明:绿僵菌饵剂手撒后,祁连山痴蝗Bryodema qilianshanenensis等几种蝗虫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的平均虫口密度由52.3头/m2降至17.6头/m2,防效66.5%,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11.8头/m2,防效76.7%;在绿僵菌油剂中,按1:1:3的比例加入绿百克和0号柴油,静电超低容量喷洒于蝗虫暴发区后,其防效较绿僵菌饵剂有所提高,大田样筐取样调查显示:7 d平均虫口密度由39.1头/m2降至9.4头/m2,防效75.8%,12 d的平均虫口密度降至5.6头/m2,防效84.6%;蝗虫感病试验观察发现:施药后3~4 d出现感病死虫,此时的虫态多为4~5龄若虫,成虫的死亡出现在施药后25 d;2种试验剂型的持续控制效果较好,施药后37 d收集僵虫时,成虫仍在陆续死亡;绿僵菌对其他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同德县北巴滩进行了不同浓度蝗虫微孢子虫(N.L)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试验,并在1997和1999年对防治效果作了调查,结果表明N.L不仅当年虫口减退率和感病率可达60%和50%以上(30天),而且在1997年、1999年防区内平均感病率仍保持在30%和40%。说明N.L具有较强的水平扩散能力和垂直感染能力,可持续、有效地控制蝗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室外罩笼条件下几种草原蝗虫的食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光翰  樊树喜 《草地学报》1995,3(3):230-235
本文对4种主要草原蝗虫各龄蝗蝻及成虫期的食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蝗虫的食量因种类不同差异很大,同一种类雌虫的日食量远大于雄虫。成虫期日食量有1~2个高峰,均处在交配产卵前的补充营养期。宽须蚁蝗、狭翅雏蝗、邱氏异爪蝗和红翅雏膝蝗的一生食量分别为1292.92、1105.21、2024.49和6814.82mg。根据食量测定将本区草原蝗虫划分为3种食量类型,不同类型在不比例下其混合种群密度的为11.20头/m2时,一年取食牧草鲜重为199.37kg/ha  相似文献   

6.
用细菌灭蝗剂不同剂型和不同剂量对青海草地土蝗进行小区灭治对比试验,并于1993-2000年进行了1.1×104hm2的大面积中试。四种剂型的对比试验表明,Ⅰ、Ⅱ型灭效较好,均在56.75%以上,不同剂量试验表明,750ml/hm2效果最佳,经过八年大面积中试,施药后十天调查,校正虫口减退率在64.32%~80.48%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微孢子虫灭蝗效果,本试验调查分析了草原蝗虫发生情况,比较了三种不同浓度的微孢子虫悬浮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微孢子虫悬浮剂对蝗虫防治均有显著效果,600ml/hm2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施药28d防治效果最高且均达到70%以上。说明草原蝗虫灾害爆发不严重时,用微孢子虫进行防治,可达到持续控制草原蝗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草地牧鸡灭蝗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虫是草地的主要害虫.据调查,河北省坝上草原区已发现的土蝗种类就有42种,优势土蝗种有大垫尖翅蝗Epacrromius tergestinus,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亚洲小车蝗Oasiaticus,笨蝗Haplotorpis brunneriana,轮纹痂蝗Bryodema tubercu等;飞蝗主要有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和亚洲飞蝗Lmigratoria2种.河北省平均每年受蝗虫危害的草地面积达3333万hm2以上,平均虫口密度105头/m2,严重地段可达900~1 050头/m2.蝗虫将牧草吃光啃死,使草场植被盖度下降,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重,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每年为灭蝗不仅投入大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药物灭蝗,而且造成草地严重污染.张北县畜牧局草原工作站2002年开始,在草地保护项目中积极推广牧鸡灭蝗技术,收到良好效果,成为草地植保的一项有效途径.[JP2]其方法是调教驯养家鸡,在蝗虫发生的草场放牧鸡群,采食草地上的蝗虫,不但达到灭蝗的目的,而且鸡肉品质鲜美细嫩,风味独特,市场前景很好.同时牧鸡灭蝗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灭蝗相比,具有"灭效高、见效快、成本低、无公害"等优点,是控制草原沙化、退化、保护草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畜牧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尖扎县尖扎滩乡是尖扎县蝗虫的高发区,由于种类较多,产卵期参差不齐,加之每年省厅下达任务较迟,造成年年防治,年年发生。2005年4-6月州测报站与县草原站定期到该地区对蝗虫做了详细调查, 调查表明:今年尖扎县蝗虫发生面积1.07×104 hm2, 危害面积6.67×103hm2,危害区最高虫口密度156头 /平方米,平均达37头/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市不同草地类型中分布的蝗虫种类、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索了分布特点,并对不同草地类型中蝗虫种类组成相似性进行了等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温性典型草原类的高平原干草原亚类草地中分布的蝗虫种类最多,达38种,占全部种类的65.5%,平均密度为38.8头/m2;温性草甸草原类的山地草甸草原亚类草地中分布的蝗虫种数位居第2,有32种,占全部种类的56.9%,平均密度为36.1头/m2;沼泽类草地类型中分布的蝗虫种类最少,7种,占全部种类的12.0%,密度〈5头/m2。蝗虫种类分布概况,经对不同草地类型进行等级聚类分析,其结果体现出不同草地之间的差异性,为进一步论证草地蝗虫与草地生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得出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839,表现种子产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78,说明营养生长分配的增加导致生殖生长能量的减少,使繁殖分配率降低,表现种子产量降低;②在甘肃武威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种子田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为:密度86万株/hm2,有效分枝69万株/hm2,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播种量2.8 kg/hm2,行距1.0 m,灌水量900 m3/hm2,在该种群结构和管理下,有限能量向生殖部分分配的比例最大,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表现种子产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季内如果灌水量大于900 m3/hm2,则营养生长过旺,产生大量生长冗余,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下降,表现种子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在偏干旱条件下,施氮提高紫花苜蓿产量8%~25%,施磷增产率在122%~172%之间,施钾降低紫花苜蓿产量0~12%;与无肥处理相比,缺磷处理减产38.24%,其余处理增产26%~68%,高磷处理增产率最高(67.94%);氮钾互作效应降低紫花苜蓿产草量,而磷钾和磷氮互作效应为提高;缺氮、缺磷和缺钾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75.02%、36.78%和91.60%,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丰缺状况依次为中等、极缺和丰富。结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得出坝上地区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推荐年施氮(N)、磷(P2O5)和钾(K2O)量分别为80、50和60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播量与水肥(N、P、K)耦合效应对河北秋闲田饲用谷子(Setaria itlica)产草量的影响,以冀谷18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建立饲用谷子干草产量(Y)与土壤含水量(x1)、N(x2)、P(x3)、K(x4)以及播量(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水分、播量、磷肥、钾肥等对产草量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量、磷肥、钾肥;播量与水肥耦合的显著项及其强弱顺序为:水分+播量钾肥+播量氮磷耦合水氮耦合水磷耦合;其他各项没有明显影响。构建了数学模型Y=20 543.756-565.570x1-39.942x2-23.102x3-38.470x4-151.877x5+1.052x1x2+1.604x1x3+12.953x1x5-0.173x2x3+0.737x4x5-2.292x52,其决定系数R2=0.788,显著值Sig.=0.0000.01,差异极显著,FLf=0.464F0.1=2.193,失拟性不显著,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程度较高。明确了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指标的最优方案:土壤含水量保持10%、饲用谷子播量15kg/hm2。该方案干草产量为14 037.15kg/hm2,经济效益为13 887.15元/hm2,较最优组合增收3 288.98元/hm2,增幅23.68%。为秋闲田饲用谷子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氮素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累积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红  罗俊杰 《草业学报》2011,20(5):223-230
在大田旱作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磷肥(P2O5) 150 kg/hm2、钾肥(K2O) 225 kg/hm2的基础上,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N0,N75,N150,N225)对兰州百合产量、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二年、三年生兰州百合产量年增长幅度分别为 (51.69±25.76)%、(110.71±40.85)%、(88.29±21.45)%,增幅最大为第2年,其次是第3年。兰州百合总糖、粗淀粉和水溶性糖总体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施氮条件下百合粗蛋白含量均高于N0,而水溶性糖含量均低于N0。当施氮量为75 kg/hm2时,总糖和粗淀粉含量比N0显著提高(增幅3.3%和5.1%,P<0.05)。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水溶性糖含量较N0下降显著(降幅6.2%,P<0.05)。当施氮量为 75 kg/hm2时,粗蛋白含量比N0极显著提高(增幅20.3%,P<0.01),而当施氮量为 225 kg/hm2时,比N0提高显著(增幅37.9%,P<0.05)。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兰州百合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乐都县亲仁乡部分村舍150头1-6月龄仔猪蛔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粪便虫卵检查。结果表明,仔猪蛔虫感染率为32.67%。其中3,4月龄猪感染率分别为60%和48%;2,5,6月龄猪分别为28%,32%和28%;1月龄粪检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16.
SC12型桑园作业车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 1台 8 8kW柴油机与行走系和纵、横向动力输出装置组成的牵引机为车头 ,按作业期套装旋耕器、柱塞泵、粪罐、拖箱 ,组装为桑园翻耕、喷施药液、抽吸粪液以及运输的多功能作业车。该车旋耕深度 0 15m ,耕宽 0 6m ,工效 0 115 2~ 0 15 6 0hm2 /h ,埋青率 5 0 %~ 6 0 % ;自载 10 0 0L药液 ,用横向动力输出轴传动柱塞泵输液 ,配喷枪作业射程 10~ 12m ,喷药液量 2 879~ 4 111L/hm2 ,工效 0 4 6 7~ 0 6 6 7hm2 /h ;粪罐抽、吸粪液深度 5m ,抽吸 10 0 0L粪液仅 5min ,卸毕粪液 2min ;拖箱载重量 1t,运输速度 12km/h。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干草产量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分枝数显著负相关,分枝数和草产量相关性极低。不施磷肥或不灌水的情况下,分别增大灌水量(1 000 m3/hm2)和施肥量(P2O5360 kg/hm2+K2O 90 kg/hm2),岷山红三叶的分枝数较多,草产量较高;如果磷肥施用量增加(P2O5120 kg/hm2+K2O 90 kg/hm2),可适当减少灌水量(500 m3/hm2),分枝数和草产量也较高。灌水量和施肥量对红三叶株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0,自引:5,他引:75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4只羊/hm2和6.67只羊/hm2,而后两个处理的N、P含量较高。4只羊/hm2处理的C/N和C/P最小。6.67只羊/hm2处理已使根系和根系中的N素明显向表层聚集。对照区0~10cm土层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而各放牧处理间差异则不显著。土壤有机C,N含量与报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中无机N在4只羊/hm2处理中最大。土壤微生物量C、P含量在6.67只羊/hm2处理中显著降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4只羊和6.67只羊/hm2处理的微生物N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动态和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 mm)、节水20%灌溉(264 mm)和节水40%灌溉(198 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 kg/h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不同层次含水量、贮水量动态变化和耗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层(0~120 cm)土壤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