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莎稗磷乳油是上海农药厂生产的有机磷类水稻田除草剂,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现已进入推广阶段。该药杀草谱广,持效期长,施药时期宽,对水稻安全,用量少,且有增产作用。尤其适用于以稗草为主的新稻田和旱改水稻田,亦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良除草剂。结合3年试验、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稗草、异型莎草为靶标杂草,通过剂型创新将莎稗磷加工成安全型水乳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莎稗磷水乳剂有效成分用量为270~315 g/hm~2高于相同用量对照乳油剂型的除草效果,施药后30 d进行田间杂草调查,对总杂草的株防效为88.14%~92.10%,达到相对理想的防除效果;且莎稗磷水乳剂可采用毒土法或拌肥法与返青肥一同撒施,省工省时。  相似文献   

3.
除草剂必须经植物吸收后,才能发挥其除草作用.了解各种除草剂被植物吸收与传导的特性,有助于掌握适宜的施药技术,达到经济有效的施药目的.  相似文献   

4.
用带FP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必宁特可湿性粉剂中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2年2地的试验结果表明,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消解都很快;莎稗磷在稻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2分别为2 ̄3d、1 ̄2d和4 ̄5d。到水稻收割时,莎稗磷在2地水稻和北方土壤中均未检出残留,仅在南方高剂量施药区的土壤中检出了痕量的残留。  相似文献   

5.
总结水稻田主要除草剂药害,包括丁草胺类、莎稗磷类、丙草胺类、苯噻酰草胺类、噁草酮类、敌稗类、氰氟草酯类、磺隆类的产生原因、药害症状、预防与缓解措施,以期能够减轻除草剂药害。  相似文献   

6.
关中麦田阔叶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和施药时间,采用快灭灵、巨星、霸草灵和麦喜4种除草剂对关中冬麦田阔叶杂草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并对4种药剂在不同时期施药的除草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冬前施药防效优于春季施药,快灭灵、巨星、麦喜这3种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婆婆纳、猪殃殃、播娘蒿具有明显的防除效果.生产中除草用药的关键时期应掌握在11月中、下旬进行.  相似文献   

7.
1.稻田除草剂药害发生的原因 整地质量不过关,农户不注重耙地质量,田面不平,除草剂喷施不均匀造成药害;施药间隔期较短,由于气温较低,插秧整地时间集中,封闭除草剂与返青后除草剂打药间隔期比较短,药剂药效发挥快而产生药害;施药期气温偏高,水稻插秧期到返青期气温高达30℃,持续高温利于除草剂发挥药效,也容易产生药害;除草剂药量偏大,春季气温较低,一些稻田除草效果不理想,一些农民盲目加大除草剂药量,然而进入夏季又恰逢持续高温,导致一些施药量大的地块发生除草剂药害;插秧后水层过深,"插后干"一直是一些地块长期困扰的难题,因此一些农户插秧后大量灌水,水深甚至达心叶,大田不能及时排灌,人为造成药害发生;药剂使用不当,部分稻农对田间杂草群落认识不足,不能做到"因草施药,有的放矢"选择除草剂类型,在使用除草剂品种上盲目随意,剂量很难掌握,容易造成药害;施药技术不规范,一些稻农在使用除草剂上不够认真,草率操作,重复施药出现药害;田间管理较粗放,农民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存在过早、过量使用除草剂,因而造成除草剂发生药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除草剂对藜麦的安全性,使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除草剂对藜麦田土壤和茎叶及复茬藜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处理低药害的除草剂有异丙甲草胺、丙草胺、稗草稀、莎稗磷、烟嘧磺隆;茎叶处理低药害的除草剂有稗草稀、莎稗磷、乙草胺、辛酰溴苯腈;下茬种藜麦不受影响的除草剂有异丙甲草胺、丙草胺、扑草净、西草净、二甲戊灵、五氟磺草胺、稗草稀、莎稗磷、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和苯达松10种。仲丁灵正常剂量对下茬种藜麦不会产生药害,5倍和10倍剂量会产生严重药害,不可恢复;乙氧氟草醚正常剂量对下茬种藜麦不会产生药害,5倍剂量会产生轻微药害但可以恢复,10倍剂量会对藜麦产生严重药害,不可恢复;烟嘧磺隆、莠去津和辛酰溴苯腈对下茬藜麦有轻微药害,可以恢复;乙草胺随着浓度增加药害增加,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9.
除草剂药害司法鉴定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除草剂药害司法鉴定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土地档案、慎重选择和使用除草剂、提高施药技术等预防除草剂药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准确选择除草剂、选择最佳施药时间、严格掌握施药量、注意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伤害、提高施药技术等方面介绍麦田除草剂的科学使用方法,以期指导麦农正确使用除草剂。  相似文献   

11.
张凌  谢燕飞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43-143
介绍了科学使用除草剂技术,主要包括:选用合适的除草剂,严格掌握施药时间、浓度,注重施药方法,除草剂药害后补救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影响化学除草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除草剂品种、施药时间与施药方法、气象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条件及杂草抗性等内容,以期为正确使用除草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影响化学除草效果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除草剂品种、施药时间与施药方法、气象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耕作条件及杂草抗性等内容,以期为正确使用除草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影响除草剂药效的主要因素 ,即品种选择不对路 ,施药期与杂草敏感期不吻合 ,土壤干旱等 ;导致除草剂药害的关键因素是错用除草剂 ,用药量过大 ,施药时作物处于敏感期 ,环境条件不利 ,残留药害等。提出了提高药效、防止药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内容】醉马草(A. inebrians)又称“疯草”,大面积“疯长”宜采用选择性除草剂开展防治。本实验采用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除草剂精喹禾灵15%乳油,彪盖 15%高效氟蚍甲禾灵乳油,更胜 烯草酮240克/升乳油, 进行了醉马草3叶期化学防治选择性农药筛选,结论如下:1、醉马草(A. inebrians)大面积化学防治单独施药宜选择除草剂更胜 烯草酮240克/升乳油。2、选择性除草剂精喹禾灵15%乳油+更胜 烯草酮240克/升乳油,混合施药防治醉马草(A. inebrians)能显著增效。3、选择性除草剂彪盖 15%高效氟蚍甲禾灵乳油+更胜 烯草酮240克/升乳油,混合施药防治醉马草(A. inebrians)能显著增效。5、醉马草(A. inebrians)化学防治最佳施药期为醉马草(A. inebrians)返青后3叶期。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变量施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除草剂的田间大面积均匀喷洒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作为精确农业关键技术的除草剂的变量施药能够精确地对准杂草喷洒除草剂,从而有效地减少除草剂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了环境污染压力。文章介绍了基于颜色、形状、纹理、光谱、位置特征的计算机视觉杂草识别技术;给出了变量施药技术的概念和介绍了变量施药技术的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该技术的实施难点和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计丰  苗忠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09-209,211
介绍了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包括施药时期、施药方法、施药剂量、对环境和田间管理的要求、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下的使用、残留期、混用方法等内容,以期为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膜覆盖田除草剂药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造成原因一是忽视地膜覆盖田的特殊性,多数除草剂在注册登记田间药效评价时忽视或未做安全性评价,使用技术不成熟,多数是属扩大适用范围推荐使用;二是推荐用药量大,受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除草剂自身特性等因素影响;三是施药机械不标准.因此,需加强管理,使用技术成熟再推荐使用,改进施药技术,重视农艺措施,选用标准的施药机械与规范药械使用技术,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预防和解救药害.  相似文献   

19.
肖海云  刘红 《农村科技》2010,(11):39-39
<正>为解决林园杂草人工防除成本高且难以除尽的问题,奎屯市园林局设置了除草剂防除杂草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时间7月5~20日。2.试验环境施药当日最高气温33℃,施药后10天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推荐剂量下30%莎稗磷乳油在福建稻田系统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莎稗磷在稻田水、土壤、稻叶以及稻茎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6、1.37、1.41和1.34 d;收获时在稻秆、稻米、稻壳、水中均未检测出莎稗磷,在稻田土壤中有痕量的莎稗磷被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