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施用缓释肥对甘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上化肥施用量大、肥料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2种缓释肥组合施用对甘蔗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新台糖2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处理:CK0(不施肥)、CK1(常规施肥,每公顷施N 300 kg、P2O5 225 kg、K2O 225 kg);T1(等养分缓释肥,每公顷施N 300 kg、P2O5 225 kg、K2O 225 kg);T2(减20%养分缓释肥,每公顷施N 240 kg、P2O5 180 kg、K2O 180 kg)。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和缓释肥处理在萌芽率、分蘖率、茎径和有效茎数上没有显著差异;而T1株高显著高于CK1;伸长期CK1的干物质净积累比例高于T1及T2;成熟期则相反,T1及T2高于CK1;成熟期T1叶的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K1;T1处理的蔗茎产量和糖产量最高,分别比CK1高11.0%和10.8%;T1和T2处理的两年氮素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1,其中T2两年平均比CK1提高9%。在减少1次施肥的基础上,施用与常规化肥等养分的缓释肥能显著增加株高、甘蔗产量及糖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施用减20%养分的缓释肥能提高氮素利用率,甘蔗产量和糖产量不低于常规施肥。  相似文献   

2.
施氮水平对不同甘蔗品种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6个甘蔗栽培品种(桂选B9、桂斐1号、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桂糖46号和桂糖47号)为主区,以尿素施用量(150 kg/hm~2和600 kg/hm~2)为副区,于伸长期施入全部氮肥,测定施氮水平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氮素水平对甘蔗萌芽出苗影响不大,而分蘖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同一品种的株高和茎径在低氮和高氮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而除了桂糖42号,其他品种高氮处理有效茎数比低氮处理多;不同品种间的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存在明显的差异;试验所有品种甘蔗产量随着尿素施用量在150 kg/hm~2到600 kg/hm~2升高而增加;桂糖42号的高氮处理蔗糖分高于低氮,其他品种甘蔗蔗糖分均是低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氮肥施用增加对增加甘蔗分蘖率、有效茎数和甘蔗产量有明显的效应,但降低甘蔗蔗糖分;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与品种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生产上应结合甘蔗品种特性,有针对性施用氮肥,促进甘蔗的高效节本栽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研究区当家甘蔗品种台糖22(ROC22)、柳城5136(LC5136)、粤糖236(YT236)为材料,设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甘蔗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增加,3种甘蔗的茎重和产量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ROC22和LC5136在施氮量为351.9 kg/hm2时较为适宜,而YT236在234.6 kg/hm2时较适宜;ROC22的产量最高,分别比LC5136和YT236增产8.6%和40%。(2)随施氮量的提高,LC5136和YT236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的趋势。ROC22的产糖量在施氮量为351.9kg/hm2时显著大于无氮处理的,但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ROC22的平均产糖量分别比LC5136和YT236高20%和57%。(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OC22和YT236的氮肥利用率呈递减趋势,施氮量为117.3kg/hm2时利用率最高。而LC5136的肥料利用率呈递增趋势,施氮量为469.2 kg/hm2时利用率最高;ROC22的氮肥利用率比LC5136和YT236的均高出10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甘蔗产量、产糖量、氮肥利用率的情况,氮肥用量为351.9kg/hm2时,对ROC22和LC5136较适宜,而在234.6kg/hm2时,对YT236较适宜。在研究区种植甘蔗ROC22明显优于LC5136和YT236。  相似文献   

4.
氮肥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对水稻高产和合理施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水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水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更有利于中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水稻群体的高效生长,形成较高的成穗率、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减施氮肥对不同密度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N1,复合肥225 kg/hm2;N2,复合肥180 kghm2;N3,控释肥180 kg/hm2;N4,复合肥180 kg/hm2,有机肥1 500 kg/hm2)和两个密度(D1,6万株/hm2;D2,7.5万株/hm2)处理,研究减施氮肥对不同高密植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24.74%,两个密植条件下N3和N4处理均未造成显著减产。D2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和成熟期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减氮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特征均无显著影响。N2、N3和N4处理显著提高两个密植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16.00%~22.90%,仅D2N4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16.32%。夏玉米在75 000株/hm2高密植水平,施氮180 kg/hm2(减氮20%)配施有机肥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氮肥后移对玉米冠层内物质分配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施肥时期对玉米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对玉米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与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表现为基施处理最高,较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17%、7.69%;施氮量为75 kg/hm2时,拔节期施肥处理产量最高,较基施、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0.31%、4.61%。大喇叭口期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少,氮肥利用效率低,说明氮肥后移需考虑植株前期对氮素的需要。拔节期施肥处理产量与基施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相当或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冠层内茎叶干物质比例协调,生育后期穗下层茎叶干物重下降缓慢,氮素利用效率高。施氮量为75 kg/hm2,氮肥适当后移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促进花生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当施氮量为N112.5 kg/hm2时,白沙1016和鲁花12号的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达到最大值,而远杂9102达到最大值时需要的施氮量仅为N 75 kg/hm2.花生干物质总量的积累动态符...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稻米品质都很容易受到氮素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主栽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和宁粳3号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对2个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施氮肥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株高、茎蘖数、上3叶叶色值、干物质重、产量,提高了水稻的加工品质,但施用氮肥量越大,水稻的株高越高,而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则会降低,同时,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但过高反而降低了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综合生长发育指标和稻米加工指标,施氮肥量在N3(150 kg/hm2)处理下表现较优;不同品种对氮素的响应不同,武运粳23号株高、茎蘖数、叶色值、有效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糙米率和精米率低于宁粳3号,而千粒质量、产量、整精米率高于宁粳3号。武运粳23号和宁粳3号的产量和加工品质分别在施纯氮150 kg/hm2和225 kg/hm2下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供氮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对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构建、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给磷、钾、硼肥的条件下,施氮肥促进苗期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 以施N270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施N180kg/hm2最有利于生育后期的产量构建,单株角果、单株粒重及千粒重均居首位,其单位面积产量亦为最高,两个试验点分别为4233 kg/hm2、2726 kg/hm2;施N360kg/hm2的单产及主要经济性状-角果数、粒重、千粒重均有降低。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施N241.5-257.3kg/hm2的氮肥经济效益最高;施氮肥提高菜籽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硫甙和芥酸含量,提高油酸含量,表明施氮改善双低油菜籽的营养品质。由上可知,在试验条件下中双9号油菜品种氮肥适宜用量为纯N180-257.3kg/hm2,低于180kg不能满足高产优质的氮素需求,高于257.3kg则会降低产量和施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促进甘蔗高效生产,以甘蔗品种'桂糖42号'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依据广西甘蔗主要播种月份,设置2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及5月15日4个播种期,分析新植蔗和宿根蔗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经济效率.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新植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宿根蔗根、叶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茎干...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滨海盐碱地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常规中粳中晚熟品种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含盐量3‰~6‰条件下研究了6种氮肥施用方式(N5,40 kg/667 m2;N4,32 kg/667 m2;N3,24 kg/667 m2;N2,16 kg/667 m2;N1,8 kg/667 m...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从高效生产角度出发,采用田间试验,分析机械化生产下4个甘蔗品种新植和宿根的干物质积累、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桂糖42号’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总量最高,比其他品种分别增加819.66~4273.69 kg/hm 2和1232.14~5863.38 kg/hm 2,而‘桂柳05136’和‘桂糖29号’的较低;不同品种N、P2O5及K2O积累总量分别为133.79~196.82、35.99~47.29、233.31~311.57 kg/hm 2,其中‘桂糖42号’均显著高于‘桂柳05136’;不同品种每生产1 t蔗茎需要N、P2O5、K2O分别为1.57~2.03、0.43~0.48、2.72~3.21 kg,其中‘桂柳05136’的均较低;N、P2O5、K2O的经济效率和生理效率以‘桂柳05136’最高。不同品种宿根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及养分经济效率和生理效率明显高于新植。因此,‘桂糖42号’的生物产量性状较好,‘桂柳05136’的养分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低氮对小麦的氮累积量、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氮利用率的影响,在豫北高产田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研究了减氮处理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西农509和豫农202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积累特性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减氮处理下,漯麦18和豫麦49-198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大于西农509和豫农202,且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均小于后两个小麦品种;4个小麦品种花前贮存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在73.78%以上,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低;4个小麦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35.05%~39.71%,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60.29%。减氮处理后,漯麦18和豫麦49-198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均高于西农509和豫农202,产量降低幅度小于西农509和豫农202,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西农509和豫农202。说明减氮处理下种植漯麦18和豫麦49-198更有利于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究氮素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对水稻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素穗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株型和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的2个杂交中稻品种(德香4103和宜香3724)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了占总氮40%的穗肥不同促花肥和保花肥运筹比例(1∶3,2∶2,3∶1,4∶0)对水稻叶片生长、形态、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2个水稻品种均在低促花肥、高保花肥时(1∶3)表现出叶片直立、受光形态好,净光合速率高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的特点,并最终获得较高产量;而在高促花肥、低保花肥下,2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倒2叶叶面积和叶角增大,披垂度增加,群体质量变差,结实率和粒重下降,产量降低。德香4103因其颖花量较大,上3叶叶面积和总叶面积相对适宜,粒叶比高,且在不同穗肥运筹下叶面积和叶角变幅较小,因而受光姿态和群体质量更优,干物质积累量更大,产量更高。【结论】水稻氮素穗肥运筹应塑造良好叶片形态和群体质量,并增加花后物质积累量才能有助于产量提高;并对水稻株叶型选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减氮和增氧灌溉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3个品种水稻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并设常规施氮量(195.0 kg/hm2)、减施氮量(157.5kg/hm2)2种氮水平和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FloodIrrigation,WL)、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BubbleWater OxygenationIrrigation,MBWI)2个灌溉模式,对比分析了3个品种水稻的茎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BWI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2年平均产量MBWI处理分别比WL处理增加12.4%、7.5%和6.7%,这可能与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密切相关。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增施氮肥用量显著增加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并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和增氧灌溉均影响水稻各氮素利用率指标,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均可以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开展嫁接栽培与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累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明确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动态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旨在为冬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铁柱2号'冬瓜和'海砧1号'砧木为材料,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栽培方式,分别为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2种栽培方式;副区为氮肥施用量,分别设置N0(0 kg/hm...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glasshouse conditions to evaluat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and drought tolerant ability of the five different sugarcane varieties (including NiF3, Ni9, Ni17, Ni21 and Ni22) under early growth stage from 60 to 120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The results showed drought stress reduced the photosynthetic rate, growth parameters including plant height, leaf area; partial and total dry weights;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traits including photosynthetic NUE,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biomass NUE of measured sugarcane varietie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varieties in growth parameters, dry weights, NUE traits and drought tolerant index (DTI).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NUE traits and DTI suggested higher NUEs could support better a tolerant ability to drought stress at the early growth stage. Because of larger contributions, DTIs for aboveground and stalk dry weight could be used as the important DTIs to evaluate drought tolerant ability in sugarcan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