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主要性状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种植面积、单产、含糖、产糖量、原料与制糖成本和制糖企业等方面对我国糖料作物甜菜与甘蔗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云南蔗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结合一个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企业应用案例,分析讨论了一个基于品种布局的甘蔗砍收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过程.其结论对建立同类型企业自动化决策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集成糖厂高效设备,引进甘蔗糖厂节水及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生产实现零取水及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文章介绍了甘蔗制糖废水闭合循环使用及零排放的情况及实现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生物有机肥是由功能微生物和有机原料制成的新兴肥料,其在作物生产上替代化肥的应用效果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面对当前广西传统甘蔗种植区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和单一种植甘蔗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遭到破坏、土壤功能严重退化的现状,文章主要从糖厂生产性固体废物肥料化综合利用的必要性、糖厂生物有机肥主要生产工艺及技术要点、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蔗地土壤的修复功效、生物有机肥的施肥效果和糖厂生物有机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广西制糖企业生产性固废制成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当前我区制糖企业生产性固废的规范化处置,提高广西糖业的生产性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我区甘蔗增产、增糖和蔗农增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成为制约糖厂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甘蔗制糖企业在取水、用水、排水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一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新鲜水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为制糖企业走清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4年糖价的不断走低,制糖利润不断下滑,如何降低甘蔗成本,提升制糖产业水平,已经成为甘蔗糖业目前的首要问题。目前甘蔗原料成本为甘蔗制糖第一大成本。传统的甘蔗按重量收购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形势,需要进行改革。在国外早已实行甘蔗收购"按质论价"的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耿马县甘蔗种植应用轻简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蔗区劳动力转移加剧,甘蔗生产用工逐年紧张,生产用工成本逐年抬升,甘蔗生产技术向轻简高效集成技术发展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对耿马甘蔗产业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技术背景、技术特征、技术效果等方面研究总结了耿马县甘蔗轻简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同时,结合耿马县甘蔗轻简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分析了增产增收技术效益和多元化发展综合增收效益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制糖企业在甘蔗种植补助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采用微机系统参与甘蔗种植补助工作的解决方案,该系统以某一制糖企业为案例进行开发设计并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还原糖作为甘蔗品种选育重要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我国甘蔗品种选育目标的现状,讨论还原糖在制糖生产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甘蔗品种与还原糖的关系,结合我国制糖企业对还原糖的要求,阐述了将还原糖列为甘蔗品种选育重要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正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在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于2018年10月由教育部和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瞄准国际甘蔗糖业生产与科研动态,遵循甘蔗糖业发展规律,以甘蔗糖业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为导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汇聚国内外资源,凝聚产、学、研等产业发展要素,凝练甘蔗遗传育种、高效栽培、农机农艺融合、制糖、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各个环节的重大科学和应用问题,围绕甘蔗种质资源、优异新基因挖掘、良种选育与繁育、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治、甘蔗农机农艺融合、制糖过程强化和自动化、绿色制糖、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协同攻关,催生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占据国内甘蔗生产和加工研究高地,经过若干年建设,力争成为国际主要甘蔗糖业研究中心之一,成为我国甘蔗糖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基地、甘蔗糖业高效持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以及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与培养基地,在国家食糖安全中发挥重大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巴西蔗糖产业种植、管理、贸易、政策、加工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可知,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其制糖成本低、国际竞争力强。其甘蔗病虫害防控实行:⑴重点培育和推广抗病虫甘蔗良种;⑵通过种苗检疫、脱毒和健康种苗繁育技术严防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⑶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系统;⑷生物防控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其糖厂已实行全网络自动化控制系统,蔗糖生产采用两步法生产精制糖。其蔗糖产业发展特点:重视氮高效品种的选育、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率高、采用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技术、燃料乙醇工业发达、多种糖料蔗供应渠道、加工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甘蔗运输成本较高等特点。我们可从中得到的借鉴为:重视强宿根蔗的选种计划、加速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甘蔗病虫害防控系统、加强蔗糖高值化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就湛江农垦甘蔗全程机械化的实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甘蔗农业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甘蔗农业生态生物为研究领域从过击以生物为研究对象,扩展到以人为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系统,介绍甘蔗农业生志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的五个组成部分,甘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五个规律,有代表性的甘蔗农业生态系统,甘蔗生志技术和甘蔗生态经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甘蔗收获后因不能及时入榨,堆积储存过程中甘蔗劣变造成蔗糖含量下降,给糖厂带来损失。为了探究甘蔗机收后储存过程中糖分损失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DM540-CPS系统高速粉碎茎段,置于20℃和37℃中储存,连续检测茎段的理化指标变化。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储存时长、环境温度和甘蔗品种3个因素对甘蔗储存过程中蔗糖含量、pH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确定在甘蔗储存过程中劣变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储存前12 h内蔗糖损失率高达30.87%,pH由5.5降至4.0左右,真菌数量显著增加。3个环境因素中,储存时长是影响劣变程度的最核心因素,较高的环境温度能加快劣变发生,甘蔗品种影响蔗糖含量但不影响劣变程度。因此,糖厂应尽可能将采收安排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天气中,并于12 h内完成压榨。  相似文献   

15.
甘蔗机械采收杂质对甘蔗加工性能及成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糖价的下跌,国内人工成本的大幅提高,使甘蔗种植收益变少,甘蔗机械化采收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由于机械采收产生的蔗梢、蔗叶和沙土会随着收获机进入原料,进而影响后续的生产加工过程。本文基于甘蔗机械采收产生的杂质种类和含量,综述了国外甘蔗机械采收产生的杂质对糖厂加工性能和成本核算的研究成果,表明:废叶含量增加1%时,甘蔗原料破碎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0.8~3.4个百分点;蔗汁总糖分总体呈现减少变化,减少0.1~0.3个百分点;工厂蔗渣的含水量会有小幅度(0.12%~0.35%)的增加;杂质含量下降1%,利润明显增加,运输成本可以直接降低。这将对我国制糖企业开展甘蔗机械采收的杂质对原料成本及后续加工性能的影响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按质论价体系产生的原料蔗收获数据,探讨针对原料蔗收获数据的数据挖掘过程模型的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建立模型、模型评估和结果发布6个过程,分析原料蔗数据挖掘面向收割管理、种植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原料蔗数据挖掘与精准农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往每年榨季糖料蔗砍收后,在田间留下大量的蔗叶(叶梢),通常以就地焚烧的方式处理。但近年来因污染环境已被明令禁止。如何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已成为糖料甘蔗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糖料蔗叶的营养成分,以及蔗叶还田、蔗叶作为饲料、栽培食用菌、生产木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建议通过研究开发小型实用多用途的蔗叶粉碎机械设备,形成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蔗农提供蔗叶粉碎还田作业服务;研发推广蔗叶回收机械,扩大利用蔗叶处理加工生产规模,形成工厂化、产业化生产,多头并进,有效处理利用糖料蔗叶,以促进蔗糖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是目前防治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许多地区也正在大规模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在生产上,甘蔗脱毒健康种茎的繁育必须采用适当的措施,才能保证其成活率及产量。总结近年来广东地区种植甘蔗脱毒健康种苗从出圃、移栽种植、田间管理等技术和经验,为今后甘蔗健康种苗种茎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Experiments were done employing cane particles obtained from sugarcan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til maturation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sugarcane growth stage where production of ethanol and carbohydrate consumption were optimized. The non-flowering cane variety NA56 was cultivated and samples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wo Saccharomyces cerevisae strains were selected from four strains initially compared. Sucrose was poorly consumed in young cane which was an unexpected result. Fructose on the other hand was the hexose that remained in the medium at the end of fermentations especially when using mature sugarcane.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ethanol production as a function of DAP (days after planting) as expected, however a plateau was reached after 225 DAP and the maximum value obtained was between 300 and 325 DAP. The NA56 cane variety is usually harvested around 350 DAP for commercial sugar production. Hence a difference of approximately 25 days less in the field might be needed for maximum ethanol prod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clear from the data that cane harvesting for ethanol production should not be done after the recommended DAP for commercial sugar production. If this is done, the excess fructose present will not be completely utilized by yeast. Finally it was found that yeasts showing more affinity to sugarcane fibers showed better ethanol yields in all the DAP interval.  相似文献   

20.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