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协优90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自育恢复系9019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强、耐旱性强、氮肥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3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定名为皖稻107号,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3.
协优52(协青早A/OM052)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早熟、高产、抗病能力强、适应性较广等特点,200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协优52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协优52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协优33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3M035配组育成的籼型杂交中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r该组合的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协优75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自育强优恢复系7M059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1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1007)。  相似文献   

6.
绿优1号(皖稻121)是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用绿3A(皖稻123)与优质常规稻皖稻99配组育成的迟熟中籼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6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7)。该组合在鄂、豫、皖、苏、浙、赣、闽等省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7.
赣优67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培育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赣优673的特征特性,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育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高产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协优5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优52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强优恢复系OM052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早熟、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6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登记名称:皖稻193号,审定编号:06010506。  相似文献   

9.
濉科99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杂交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夏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豆2008002;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11010。  相似文献   

10.
协优3026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强优恢复系3M026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07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 070106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