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海南多个景观水体的水生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浮床栽培技术对多种植物进行水培试验,结果植株在污染水体培养的植物长势和景观效果优于自来水体,富贵竹、闭鞘姜、黄花蔺等植物在浮床栽培技术中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运用于热带地区水体景观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徐州的大龙湖、云龙湖、潘安湖、云龙公园等12个主要滨水景观进行水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徐州主要滨水景观常用的水生植物有34种,分属于18科28属,其中挺水植物17种,沉水植物12种,浮叶植物2种,漂浮植物3种;(2)云龙公园水生植物运用最多(19种),潘安湖次之(17种),奎河最少(4种);(3)水生植物中运用较多是黄菖蒲、花叶芦竹、水葱,水生植物以挺水植物为主,浮叶和沉水植物较少。  相似文献   

3.
曝气-生态浮床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曝气与生态浮床组合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方法]选取黄花鸢尾和花叶菖蒲组合作为生态浮床,将生态浮床和曝气-生态浮床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曝气-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的去除效果。[结果]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的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14%和40.98%;曝气-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中的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3.17%和53.28%。在生态浮床处理景观水体中,增加曝气能够对景观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提高10%左右。[结论]曝气-生态浮床能够很好地去除景观水体中TN、TP,是处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勇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916-920
【目的】明确不同生态浮床改善亚热带地区景观水质的效果,为我国南方地区应用生态浮床技术修复生态水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生态浮床对景观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去除能力及浮床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美人蕉、鸢尾、花叶芦竹均能适应较高有机物及氮、磷浓度的水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水体COD、TP、TN及NH4+-N也表现出良好的去除能力,但以美人蕉的净化效果最佳。美人蕉+组合填料生态浮床、美人蕉生态浮床、组合填料浮床对水体COD、TP、TN及NH4+-N的去除能力分别为33.75~48.98、0.23~0.93、3.71~10.26和4.12~8.44 mg/m2,3种不同生态浮床对水体COD、TP、TN和NH4+-N的去除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去除能力排序为美人蕉+组合填料生态浮床>美人蕉生态浮床>组合填料浮床。【结论】美人蕉+组合填料生态浮床对水体COD、TP、TN及NH4+-N的去除效果最佳,较单一使用美人蕉生态浮床和组合填料浮床的净化效果更具优势,可作为我国南方地区修复生态水环境的首选生态浮床。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由不同水生植物与仿生植物构建的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将风车草、再力花、美人蕉、梭鱼草、菖蒲与仿生植物组合构建成生态浮床,分析几种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系统(5种水生植物+仿生植物)对水中氨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3.12%、88.10%、100.00%、95.00%、30.00%,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略优于仿生植物对照组,可见合理的植物+仿生植物组合系统可以实现对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同时可以有效抵抗植物衰亡对系统带来的冲击,确保复合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生态浮床浮板遮光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黄花鸢尾、再力花、梭鱼草3种常用浮床植物为供试植物,通过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生态浮床浮板遮光对浮床氮、磷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3种植物在浮板遮光条件下对总磷、氨氮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无浮盘遮蔽的光照组,黄花鸢尾、再力花和梭鱼草浮床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高于光照组8.85%、23.64%和8.55%,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均高于光照组10%左右。[结论]试验结果为生态浮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组合生态浮床净化养殖水体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由水生植物与人工介质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通过在大薸(Pistia stratiotes)底部放置生物陶粒基质构建了组合生态浮床,研究了该组合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数据表明,组合生态浮床对总氮、氨氮(NH+4-N)、亚硝氮(NO-2-N)、总磷、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达到52.38%、77.78%、81.97%、67.57%和43.98%,均显著高于植物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P0.05)。经组合浮床净化后的养殖水体中,TN、TP水平分别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排放水一级标准,NH+4-N水平降至0.15 mg/L以下,NO-2-N水平降至0.02 mg/L以下。结果表明,组合生态浮床中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合理的生物组合对提高生态浮床净化养殖废水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构建适宜养殖水体净化的组合型生态浮床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浮床技术作为生物操纵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它是利用浮床植物根系或者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对植物的收割(收获)以实现降低或者消除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修复环境的目的.综述了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及生物浮床的应用效果,并结合生物浮床的技术特点探讨其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态浮床技术具有原位修复环境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水体净化的主要技术之一,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显著效益。浮床植物根系构建了具有巨大表面积的生物膜,导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在根系着生,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浮床植物根系的生理生态化学特性,植物根际周围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分布状况,根系与根系分泌物间的相互关系,根系泌氧状况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响应,并对未来浮床植物根系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便为研究浮床植物的净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河道水体微污染特征日益明显,生态浮床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利用来改善河道水质和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综合目前生态浮床研究现状,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浮床植物的净化机理以及生态浮床布设对水体净化效果和水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生态浮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应加强生态浮床水动力特性研究,不仅能够完善生态浮床修复过程的净化机理,也是为生态浮床在城市河道中布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