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天山牧场牦牛主要疫病——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毒病、牛白血病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对新疆天山某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 000余头野生牦牛进行了血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病毒病和牛白血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2.1%、60%、80%、100%、100%和0,对牦牛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广西山羊蓝舌病、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血清学方法,对广西6个地区的山羊群的6273份山羊血清蓝舌病、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6个地区均有蓝舌病阳性羊检出,血清的阳性率为22.64%-40.67%,平均为31.70%;衣原体病除梧州地区外其余五个地区均有阳性羊检出,血清的阳性率为0.49%-2.82%,平均为1.10%,说明该区山羊群该两种疫病的感染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天山牦牛呼吸道相关疫病的流行现状,笔者以新疆天山放牧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病原学检测方法,对引起牦牛呼吸道病变的8种主要疫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冠状病毒病、牛副流感、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呼吸道合胞体、支原体、结核病和弓形体病的感染率分别为100%、85.0%、81.9%、52.0%、20.0%、10.4%、2.7%、64.0%;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牦牛呼吸道病多发与牧区气候条件恶劣、草场恶化、牦牛体质差、多种动物混群于同一牧场以及防疫工作不到位有关。可见,牦牛呼吸道病相关病原感染现象比较严重,暴发的风险较大,应引起兽医防疫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三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现报告如下。1牦牛的放养管理情况该山区牧场属于天山高寒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目前,共放养野牦牛5000余头,由于牦牛缺乏驯养,因此,其野性较强,牦牛的兽医防疫和检疫工作困难较大。该牦牛群种源是过去五十年代兵团老军垦战士徒步三个月从青海引进,近50年来,一直放养在天山雪线以下,已完全适应了天山山区的气候和水草。…  相似文献   

5.
用IHA,CFT,AGP方法对玛沁地区9种牦牛病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口蹄疫为0%(0/96),牛肺疫为0%(0/91),牛白血病为0%(0/92),牛衣原体病0%(0/92),牛弓形虫病0%(0/89),牛锥虫病0%(0/93),兰舌病0%(0/90),牛粘膜病11.49%(10/87),牛传染性鼻气管炎17.53(17/97),两种病均属首次检出。  相似文献   

6.
利用间接血凝(IHA)试验,对来自格尔木地区400头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病的检测,检出阳性3份,阳性率0.75%,表明格尔木地区的牦牛群中有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7.
通过流行病学和血清学方法对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牦牛主要传染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口蹄疫感染率7.4%,冠状病毒病感染率100%,牛副流感感染率85.0%,传染性鼻气管炎感染率81.9%,牛病毒性腹泻感染率52.0%,衣原体感染率44.0%,牛呼吸道胞合体感染率20.0%,附红细胞体细胞变形率20.0%,布氏杆菌病感染率12.8%,支原体感染率10.4%,结核病感染率2.7%。巴氏杆菌(牛出败)、大肠杆菌等环境致病菌随气候环境变化亦经常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8.
应用表原体抗体间接血凝检测试剂,对青海省天峻县的214份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抗体的检测和分析.结果捡出21份阳性血清,血清阳性率为9.81%,表明该县牦牛群中存在衣原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2010-2012年期间,应用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对采自海北州所属4县的部分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和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结果在3351份牦牛血清中,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94份,阳性率2.8%;另从采集的6303份牦牛血清样品,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388份,阳性率6.15%.表明,海北州的牦牛群中存在衣原体病和布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根据果洛州继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效果达到控制区标准后牦牛流产现象仍较突出的情况,对全州不同地区的190头牦牛进行了衣原体病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衣原体病感染率21.03%。其中母畜感染率达24.36%。初步证明,目前果洛州牦牛流产的主要病原是衣原体病。  相似文献   

11.
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杆菌病和衣原体病是造成海晏县放牧牛羊流产的主要原因。流产率和阳性率在2011-2014年达到了最高水平。对布病阳性牛羊进行淘汰扑杀处理,藏羊血清阳性率降为零,但牦牛仍然徘徊在5%左右。目前海晏县藏羊流产主要由衣原体引起,牦牛为2种病原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对牦牛进行布病、衣原体2种疫苗注射,藏羊进行衣原体疫苗注射;要求对布病血清阳性牦牛淘汰扑杀适当给予补偿,供种场牛羊进行衣原体病检测,阳性种畜淘汰处理,不得供种销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摸清新疆部分地区牛(牦牛)感染新孢子虫病的情况。方法从阿勒泰市牛场、104团三分牧场牦牛、乌鲁木齐种牛场的随机抽样48头份血清,采用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direct-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阿勒泰市牛场感染率为53%(9/17),乌鲁木齐种牛场感染率为0%(0/15),104团三分牧场牦牛感染率为0%(0/16),总感染率为18.8%(9/48)。结论新孢子虫病已经传入新疆地区,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危害可导致病畜明显的流产、关节炎以及生殖器官症状,对畜牧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野生牦牛放养在山区高寒牧场,布鲁氏菌感染机会相对较少,然而,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5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3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为何该山区野牦牛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其感染的途径是什么?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现报告如下。1牦牛的放养…  相似文献   

14.
王晓东 《中国奶牛》2006,(10):31-32
2004~2005年莱西市某奶牛场从西安地区引进奶牛163头,在饲养过程中,奶牛相继发生流产。因缺乏当地动检相关手续,我们对其进行相关检疫,结果布病、白血病、蓝舌病为阴性,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高达25.81%。经过对病料的分离培养与病原鉴定,确认该奶牛场引进的这批奶牛存在着鹦鹉热衣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15.
应用衣原体间接血凝实验(IHA)对青海省门源县西部牧区苏吉、皇城、大滩和浩门4个乡镇的200份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血清学监测。结果:检出阳性血清16份,阳性率为8.0%,说明在该县西部地区的牦牛群中存在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6.
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三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国内首次报道山羊蓝舌病病理学动物蓝舌病是经库蠓传播的一种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他动物的非接触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对绵羊的致病性研究较多,对山羊的致病性研究得很少,而且结果也不一样。在新疆动物蓝舌病血清学调查时,作者发现,山羊蓝舌病阳性群中,...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本省部分地区连续发生牦牛和藏羊流产、死胎等现象,给当地牧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对流产现象较严重的海晏和贵南两县的流产牦牛群和藏羊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进行了实验室检验。为摸清本省牦牛和藏羊衣原体病的发病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2009-2014年间,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对牦牛和藏羊开展了衣原体病的血清学监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流行病学调查2013年4-5月份,青海省贵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7个地区主要山羊流产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011—2012年间贵州省山羊5种流产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血清学方法对贵州省7个地(州、市)74个养殖场的514份山羊血清进行5种流产疫病抗体的血清学监测,并通过PCR方法对10个规模化养殖场流产死亡母羊子宫、胎儿、肺和肺门淋巴结组织进行羊流产亲衣原体病和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原核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布氏杆菌病、羊流产亲衣原体病、弓形虫病、蓝舌病、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6%、6.72%、26.95%、2.35%和6.79%;羊流产亲衣原体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和绵羊肺炎支原体病原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0、10%。结果表明:目前除布氏杆菌病以外,其余4种山羊流产疫病均在贵州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野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5群共计5 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14.1%、流产牦牛感染率39.4%、后备母牦牛(3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为何该山区野牦牛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其感染的途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