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我国大豆生产和需求现状1.1东北大豆主产区播种面积急剧萎缩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畜肉食品需求量大,粮食安全存在很大问题,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搞粮食增收工程。由于大豆产量低(全国平均单产仅120kg左右),比较效益差,  相似文献   

2.
陇东地区早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小麦、玉米大豆是陇东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国需求量较大的农产品,大豆供需缺口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机械化,玉米和大豆种在同一块田里,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还能多收一季豆,实现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2013,(17):30
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油料展望报告显示,全球大豆增产将导致豆价下跌,极大有利于全球进口国,尤其是中国。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2014年度中国的大豆进口为6900万t,高于本年度调整后的5900万t,主要原因是国内大豆产量下滑,加工增长。2013/2014年度中国国内大豆产量可能从上年的1260万t降至1200万t,因为大豆播种面积将减少6%。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能力的快速进步,社会对于生产生活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业食品和原材料产物,其优产稳产的意义更为重大.种子是大豆生产实施的基础,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豆的最终产量与产出品质,传统的种子筛选技术无法实现高精度选种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播种质量.因此,从大豆精选的技术和方法出发,分析...  相似文献   

5.
陈述 《河北农机》2024,(5):112-114
大豆是我国植物油脂及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消费结构转变,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大豆产需缺口越来越大。萧县土壤肥沃、温湿适宜,是皖北地区和黄淮海区域的重要粮食产区,具有大豆生产传统。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在萧县的推广,对于补足我国大豆产量缺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萧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现状,剖析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中存在问题,阐述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与种肥同播、病虫草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中的运用。为规范萧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指导农业生产,维持玉米产量,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大豆在我国农作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机械化、智能化的方式对大豆进行种植,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总产值.而高产种植的方式也一直被广泛地关注和推广,推动着我国农业向高效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大豆机械化"深窄密"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帮助提高我国的大豆产量,这套高产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大豆品种为基础,通过融合、改善和完善传统大豆的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栽培技术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豆是我国当前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栽培技术是大豆生产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针对我国大豆的生产情况,总结了目前的大豆栽培技术,提出了有效的高产和稳产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栽培技术水平及大豆产量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2013,(32):31
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中心发布的最新参赞报告显示,2013/2014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甚至可能高于早先预期,因为玉米产量可能下滑,释放更多的运输能力。参赞预计2013/2014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可能达到创纪录的4 500万t,比上年增长250万t,也比美国农业部官方预测以及国际谷物理事会的预测高出200万t。这将会加强巴西作为全球头号大豆出口国的地位,不过美国农业部也可能上调本年度美国大豆出口数据,目前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极富营养的粮食作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及各种微量元素。大豆蛋白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所以大豆蛋白质又称为"全价蛋白"。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大豆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大豆中农药残留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我国大豆的出口。所以加强大豆中农药控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国大豆市场的现状,并根据中国大豆进口量建立了改进的Logistic模型.所建立的Logistic模型加入了影响函数,使得模型更加灵活,更能够适应灵活的市场规律.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2010-2012年,我国的大豆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长,并将于2015年左右逐渐趋于平稳,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出了我国大豆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恢复性增至548万t,比10月份的373万t大幅增长了47%,当时进口量创下8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这是近5个月来大豆进口量的首次增长,因为需求旺盛。前十一个月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年比增长31%,达到4937万t。  相似文献   

12.
大豆是我市主栽农作物之~,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特别是我市的泽州、高平等地面积权重更大。作为全省有名的大豆盛产地,是商品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已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作物和效益型作物,也是发展品牌农业的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种植栽培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大豆年总产量在7.6万t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17年1月29日到2019年5月27日大豆成交日价格数据,分析了我国黄大豆一号和黄大豆二号期货市场现状,总结归纳了我国大豆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大豆期货市场高度依赖进口,市场定价权缺失;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机者占主导地位;信息管理数据库建立不完善等,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利用指数函数变换原始数列以增加其光滑性,建立GM(1,h)模型群,将灰系数列成系统状态方程矩阵,用龙格-库塔法求解状态方程,并对状态方程的数值解累减还原,通过函数-loga[(a-Y1(0))](a>1,i=1,2,3,…)还原数列,得到大豆产量、需求量和进口量预测值.结果表明,我国大豆产量基本不增长,需求量和进口量将同时稳步增长.基于分析与预测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豆加工利用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大豆的营养价值,概述大豆加工利用现状和大豆加工研究进展,分析我国大豆加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豆深加工利用的途径,展望我国大豆加工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关乎我国大豆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我国大豆种植情况、大豆机械化生产情况及技术装备应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我国北方、黄淮海及南方大豆产区在大豆耕整地、播种、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发展动态、技术特点及机具装备,分析我国大豆主产区在大豆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针对北方大豆产区依赖进口机具、黄淮海大豆产区机收效果不理想、南方产区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等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大国产大型农机具研发、完善黄淮海地区技术规程和优化种收机具性能、农机农艺结合缓解南方大豆机收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机械》2013,(26):32
2013年8月8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2013年中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预测数据。2013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700万hm2,同比减少2.4%;2013年大豆平均单产为1.829t/hm2,同比增长0.5%;大豆总产量为1 280万t,同比下降1.9%。本月估计,2013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为751万hm2,同比增长1.1%;油菜籽平均单产为1.917t/hm2,同比增长1.7%;油菜籽总产量为1 440万t,同比增长2.8%。  相似文献   

18.
刘亚娟 《南方农机》2023,(12):54-56+60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平均产需缺口达9 000多万t。降低大豆对国外进口依存度,避免可能出现的“卡脖子”问题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重点。同时,考虑到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保障需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了可行路径。笔者对山东省S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了为期32天的田野调查,分析总结了S镇在实践中所存在的土地碎片化、技术细节落实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并给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技术细节、加大科技投入、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从个案问题切入,为黄淮海地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直接导致了大豆和与大豆相关的豆制品的市场需求增加,也带动了大豆价格的提高.为了与市场需求相符,越来越多的大豆种植悄然而生,但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变大,病虫害的问题也越来越让人头疼.文章从大豆的栽培技术、大豆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大豆种植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20.
大豆是黑龙江省肇源县重要的传统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也是食用植物油原料。近年来,我国大豆需求增长明显快于生产发展,因此大豆进口量迅速增加。如何提高大豆单产与品质,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