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虫害松针的次生物质变化及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虫害马尾松针叶内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单宁、酚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相比,虫害马尾松针叶单宁含量有所升高,虫害8 h后含量升至最高,总酚含量一直高于对照.在此基础上,利用虫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研究其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取食虫害松针后,其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取食3量、体重增量及其对松针利用和转化效率明显低于未受害松针.说明单宁、酚酸严重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进而使其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松针化学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黑松、黄山松、 松和不同树、不同郁半度以松针对及松毛虫幼虫和虫粪的N、P、K、纤维素,松针油、单宁的含量,系统地分析了松针化学成分与松毛虫取食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室内饲养300头5龄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tarmis)取食带药针叶后排粪量的变化,来说明其受药后取食量的增减。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第4天排粪量已开始减少,至第6天排粪量与对照相比平均每头少22mg,至第9天幼虫死亡率已达56.7%,未死亡的幼虫排粪量平均每头比对照少85mg。至14~15d对照幼虫排粪量急剧增加,受药幼虫除个别外几乎不取食,由此说明这种缓效型药剂虽不能使害虫立即死亡,但取食量已明显下降,对寄主已不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毛竹黑叶蜂(Eutomostethus nigritus Xiao)取食不同程度受害毛竹叶对毛竹黑叶蜂种群参数的影响,以及不同受害林分毛竹黑叶蜂种群数量变动特点.结果表明,以不同程度受害竹叶饲喂毛竹黑叶蜂第1代幼虫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取食中、重度受害的竹叶,幼虫各龄历期较取食轻度受害竹叶和未受害竹叶普遍延长,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化蛹率低、雌性比低、每雌生殖力显著下降,下一代种群数量明显衰退.而取食轻度危害程度竹叶的第1代幼虫与取食未受害竹叶的幼虫死亡率、化蛹率、雌性比、每雌生殖力相近,下一代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研究结果为掌握该虫的发生规律,提高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洒马尾松,对其针叶挥发物进行测定,并记录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喷过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针叶挥发物以萜烯为主,其中苧烯、柠檬烯、β-水芹烯、石竹烯、p-薄荷-1,4(8)-二烯的相对含量在48 h达到最高, β-蒎烯的相对含量除72 h外均高于对照;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取食量、排粪量、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均有所不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死亡率则表现出与上述指标相反的规律。这说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能够诱导植物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针叶常被吃光,轻者影响松林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本文通过对马尾松毛虫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总结了该虫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次研究首先利用受赤松毛虫危害与未受危害油松的两年生针叶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并对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测定受危害油松松针化学物质变化情况,检测结果发现当油松植株受到赤松毛虫危害之后,针叶中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水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生物碱含量呈现上升。用受危害的油松针叶来饲养赤松毛虫幼虫,幼虫的采食量增加了-35.5%,死亡率升高了17.3%,赤松毛虫产卵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诱导抗性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研究了不同诱导方法对舞毒蛾各龄期幼虫体质量、存活率、蛹质量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取食不同诱导处理的落叶松后,其幼虫体质量显著下降,存活率降低,蛹质量减轻,产卵量减少.不同诱导因子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取食舞毒蛾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各项生长指标,低于取食落叶松毛虫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喷施茉莉酸甲酯的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最大,4龄后幼虫体质量、蛹质量和成虫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的幼虫.说明外源化合物和昆虫取食均能诱导落叶松的防御反应,且茉莉酸甲酯的诱导效果最好.因此,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外源植物激素,能够有效诱导落叶松产生抗性,可以用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赤松毛虫的危害对小油松针叶内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通过对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小油松1 年生和2 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测定分析,发现受害小油松2 年生针叶在失叶50 % 条件下,与未受害2 年生针叶相比,针叶内化学成分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生物碱含量增加,脂肪酸、酚酸、水溶性总糖含量及糖/ 氨基酸比例上升,用之饲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重减轻,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受害小油松1 年生针叶失去80 % 后,1 年生针叶与未受害油松1 年生针叶相比,多数化学成分有相反变化趋势,用其饲养赤松毛虫幼虫时发现其不具滞后诱导抗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虫性的一些规律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该文以马尾松、油松、华北落叶松3种我国主要针叶树为对象,分析比较了3种松树在受松毛虫危害后,所产生的迅速诱导抗性和滞后诱导抗性;研究了取食相应的受害针叶后,其生长发育情况的变化;探讨了松树诱导抗性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作用过程,总结了我国主要松树诱导抗性的一般规律,为分析松毛虫发生机理及松毛虫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3.
利用8000IU·滋L-1苏云金杆菌(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松林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Bt悬浮剂对油松毛虫有很高致死作用。分别利用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喷雾松枝饲喂2龄幼虫,处理120h后,幼虫死亡率分别为32.50%,35.00%和62.50%。平均症状级别达1.625~2.575,致死作用迅速。林间施用Bt悬浮剂500,400和300倍稀释液,处理7d后,幼虫校正死亡率为74.68%~84.81%,10d后防治效果达85.00%~90.00%,显著高于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的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4.
油松对松毛虫危害的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取人工模拟松毛虫取食的方法,摘去油松部分2,3年生针叶,发现油松失去部分针叶后光合强度有所提高,并对当年新叶生长量没有影响.这表明油松受害后,其光合产量的增加是通过提高光合强度实现的.通过对组建的失叶率与初级产量关系模型分析,求出了不同失叶水平下的补偿点和超补偿点.当失叶率为25%时,其初级产量不受当年新叶量多少的影响,始终高于对照组,其超补偿的表现相对稳定;当失叶率为50%时,其补偿量随当年新生叶量而变化,表现出超补偿、补偿、准补偿,使“油松允许失叶量在50%左右”有了一个可信的解释,为进一步研究油松被害后的补偿与超补偿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落叶松绶尺蠖危害程度不同的林分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在郁闭度为0.9、0.8的38和39年生的落叶松林内,平均每株针叶量分别为3.9755kg和4.3530kg;当落叶松失叶量在50%、75%、100%时,其材积损失分别为0.0022、0.0051、0.0074m^3/株;损失率分别为28.57%、61.45%、85.88%;落叶松绶尺蠖幼虫的防治指标理论值为316.01头/株、按失叶量50%  相似文献   

16.
松墨天牛为害对马尾松针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被松墨天牛为害的不同程度的马尾松针叶化学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受害的马尾松针叶的内次生物质黄酮和单宁含量随着幼虫钻蛀取食和成虫补充营养为害程度的加重而发生变化,先增加,后降低;受害马尾松针叶内营养物质总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了马尾松应激反应的过程是一种随着受害程度的不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同时研究表明:马尾松对松墨天牛幼虫钻蛀取食和成虫补充营养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对幼虫钻蛀取食的反应是不显著的;而对成虫补充营养的反应是显著的.说明了马尾松在与昆虫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对不同害虫及其不同的虫态产生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时变延迟过程为基本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根据室内条件下饲养所得幼虫各龄期的有效积温,在模型中的温度为旬平均温度.模型中包括了自然死亡率,天敌捕食率对于种群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个体发育的差异对于群体结构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相符,显示了较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8.
DCPV-白僵菌-杀灭菊酯复合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白僵菌、20%杀灭菊酯三种药剂混合使用的林间正交试验,从中筛选出最佳配比的复合杀虫剂,供生产上推广应用.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组合为AaBaCa,即DCPV(CPB2×107个/mL),白僵菌(10亿个/g)和20%杀灭菊酯(1:2万倍液),防治效果达95.3%,比单一应用DCPV(Aa)、白僵菌(Ba)、20%杀灭菊醌(Ca)分别增效13.5%,23.0%和3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