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两种培养方式(液体培养基诱导法、固体培养基诱导法)对水稻花药进行培养,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诱导法与固体培养基诱导法培养时间相当,但液体培养基诱导法的出愈率及绿苗分化率均提高10%左右,由此认为,液体培养基诱导法是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率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大量培养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噬菌体 ,继而利用噬菌体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试验设计了 10种液体培养基 ,分别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培养。研究表明 ,这 10种培养基中 ,1、4、7号培养基最适合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液体培养基培养试管苗同固体培养基相比优点是:株高、茎粗、有效节间数、根数量、试管苗鲜重都有所增加,说明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试管苗,植株生长势强,健壮;根系多,移栽时清洗方便,栽后缓苗快,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4.
以MS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为培养介质,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拍照比较白芨种子在3种介质上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子在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上萌发过程相似,顺次形成绿色原球茎-叶片-不定根;在泥炭基质上不定根及假鳞茎发生均迟于固体培养基,但叶片生长较快,当不定根在茎节基部发生时原球茎基本消失;(2)在液体培养基中种子萌发后,原球茎膨大形成类似假鳞茎的储藏性结构;播种15 d后统计发现,白芨种子在固体培养基中萌发率为80.67%,液体培养基中为89.33%,泥炭基质中为62.67%.结果表明,3种不同培养基质的发育模式存在差异,白芨原球茎是一种类似胚胎的结构,在后续发育中可以消失,也可以形成储藏性结构;MS液体培养基培养在不转接情况下可得到大量原球茎,MS固体培养基和泥炭基质培养均可得到白芨幼苗,泥炭基质培育过程简单,可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培养基方面优化兰花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方法]将石斛兰和秋花独蒜兰的干种子培养于MS、B5、KC液体培养基上,诱导原球茎形成,再将原球茎培养于MS、KC及B5固体培养基中,研究原球茎分化苗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石斛兰和秋花独蒜兰种子在B5液体培养基中诱导产生的原球茎最多,萌发率分别为3.1%、7.3%。秋花独蒜兰原球茎在KC固体培养基上的成活率最高,为71.9%,且幼苗生长发育状况最好,原球茎直径为(5.8±0.3)mm;石斛兰原球茎在B5固体培养基上的成活率最高,为65.0%,在KC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原球茎直径为(3.8±0.6)mm。[结论]根据不同的组培快繁目标,可在兰花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选用合适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以龙须菜带腋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研究。先筛选出MS 6BA0.5 NAA0.5的固体培养方法,提高芽增殖量。然后在培养基成份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先固体,后固体与液体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可以缩短继代时间1/3左右,繁殖速度提高2~3倍。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以马铃薯茎尖脱毒快繁成熟理论为指导,探讨自然光照培养、固体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光照培养的试管苗株高显著降低,试管苗单株有效节数显著增加;液体培养基培养试管苗植株生长势强,移栽后缓苗快,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灰树花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灰树花菌丝体在葡萄糖-麦麸-玉米粉培养基中生物量高;用该培养基制备的液体菌种进行栽培袋的制备明显优于传统的固体菌种,表现出长势好、发菌时间短、污染率低的特点;出菇试验也表明,使用该液体菌种栽培灰树花,生物学效率高,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1.液体培养基与半固体半液体培养基在诱导愈组上优于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半液体培养基诱导愈组的能力与液体培养基相似,但从半固体半液体培养基中把愈组转移到分化培养基的操作工作则容易得多。2.由固体培养所得的愈组与由液体培养所得的、来自液体表面或沉入液体中的愈组,如早期转移,在分化幼苗的能力上没有明显区别。3.液体漂浮培养时,因培养基及杂交组合的不同,所得的愈组数目亦有明显差异,为获得较高的愈组诱导率,亦应选择不同杂交组合及采用不同培养基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胞悬浮系及其单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水稻的不同遗传型材料的幼穗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通过继代培养,最终筛选出了来自于品系“145”的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1.5~2.0mg/l2,4—D的NMB固体培养基上继代7次后,转入同种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悬浮继代培养,由此形成的悬浮系是由单细胞和小细胞团组成的.倒置显微镜下几乎观察不到管形细胞,细胞的成活率达90%以上.未发现酵母抽提物对细胞悬浮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在液体培养基中附加600mg/l的肌醇能够大大提高愈伤组织的分散程度,从中分离出的单细胞经初步培养再生了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研究水稻单倍体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加速水稻育种进程,以10份寒地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培养基的琼脂浓度、激素配比、马铃薯水提取液附加物添加及培养方式等因素对水稻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优化寒地水稻品种花药组织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0个品种花药组织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明显;在琼脂浓度为0.75%左右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到最高;培养基中激素配比为KT(2mg·L^-1)+IAA(1mg·L^-1)时诱导效果最佳;培养方式研究中,在双态培养方式下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好,其次为液态培养,再次为固态培养;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水提取液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超级杂交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F1的花药为材料,探讨不同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及植物激素等因素对其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的培养基表现出不同的花培效果,培养基和基因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作效应,其中改良M8培养基表现出对不同基因型材料有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绿苗诱导作用。(2)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5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与1.5mg/L萘乙酸(NAA)配比的组合比添加2.0mg/L 2,4-D的组合绿苗分化率高1.17—2.80个百分点。(3)MS分化培养基中添加2.0mg/L 6-苄基氨基嘌呤(6-BA)配比的比添加2.0mg/L激动素(KT)配比的绿苗分化率高2.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通常水稻花药培养以二倍体作为材料,因此研究四倍体水稻的花培效率很有研究及应用的意义。本实验以四倍体原种零轮、02428及其二倍体做 为材料,共设计3组22种培养基配方,分别研究碳源浓度、琼脂浓度、基本培养基类型和激素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6%的蔗糖和0.75%的琼 脂浓度的组合对于四倍体水稻的诱导效率最佳;以蔗糖为碳源的N6和NB培养基更适合四倍体水稻花药培养;激素浓度为0.5 mg/L的情况下,四倍 体材料的诱导效果是二倍体材料的2倍,激动素对于零轮的效果较好,而6-苄基腺嘌呤对于02428的效果较好。总体来说在相同的培养基条件下, 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诱导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同一培养基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的诱导率没有统一模式,说明基因型是花药培养中的一个关键影 响因素。 因此对于特定材料花培诱导率的提高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6个大白菜品种为试材进行花药培养,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和蔗糖浓度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B5和Keller培养基为适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培养基适宜的蔗糖浓度为8%-12%,最适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15.
以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和基因型的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特性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幼胚优于成熟胚优于花药。基因型对水稻组织培养影响较大,成熟胚和幼胚为外植体时宁粳34培养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1.9%、81.5%,绿苗分化率分别为51.0%、63.3%;花药为外植体时宁粳35的培养效果较好。不同培养基对不同外植体和基因型品种的培养效果不同,成熟胚为外植体时,NB培养基对宁粳16和宁粳35有利;幼胚培养时NB培养基对宁粳35和宁粳38有利;花药培养中宁粳35在A4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好的培养特性,和N6相比绿苗分化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寒地早粳花培培养基中铁的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 through vitro culturing anthers of 7 F1 progenies of early Japonica rice in cold region on medium with different Fe2+ contents, it was found that Fe2+ content generated greater impacts on the induction rate and green plantlet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if Fe2+ increased from 32 to 40 mg/kg, the induction rate of early Japonica rice anther culture in N6 culture media was more then 1.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N6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5.6 mg/kg Fe2+. In this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induc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2+ content, while if the concentration was over this concentration range, the induction ra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e2+, showing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When the Fe2+ was 40 mg/kg in differentiation medium, the differentiation rat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green plantlet differentiations of callus which were induced on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32-40 mg/kg Fe2+ were different, when they were cultured on MS culture media, and 85.7% materials could increase green plantlet productivity to about 7.8%. Therefore, increasing Fe2+in induction media properly could increase anther culture efficiency of early Japonica rice in cold region.  相似文献   

17.
武自念  魏臻武  郑曦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0):2004-2013
【目的】建立多叶苜蓿高效花药培养体系,获得再生植株,为苜蓿倍性、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淮阴苜蓿与多叶苜蓿品种飞马(Grandeur)杂交F1的花药为外植体,使用NB+2,4-D(0.5 mg•L-1)+NAA(0.3 mg•L-1)+6-BA(0.5 mg•L-1)+KT(3.0 mg•L-1)研究苜蓿现蕾后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利用正交设计L16(45)筛选适宜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并用1/2B5和1/2MS添加不同浓度的NAA研究适宜的生根培养基。【结果】苜蓿现蕾后15—28 d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最高为82.79%。适宜苜蓿花药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组合为BⅠ+ CH(200 mg•L-1)+2-IP(0.5 mg•L-1)+ NAA(0.2 mg•L-1)+ KT(1.0 mg•L-1),分化率可达54.05%。不定芽在1/2 B5+NAA(0.3 mg•L-1)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88.46%。【结论】成功建立了苜蓿高效花药培养体系,并获得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8.
云南3种野生稻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别较大,疣粒野生稻花药最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3%,其次是景洪普通野生稻为2.1%;元江普通野生稻再次之,为1.2%;药用野生稻诱导率最低,仅为0.8%。疣粒稻花药愈伤组织植株再生能力最强,再分化率在37.4%~52.6%,普通野生稻再分化率为19.2%~26.3%。本试验建立了疣粒野生稻、景洪类型和元江类型普通野生稻的花药培养离体无性系,为长期保存云南野生稻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个籼稻品种(系)配成的5×5双列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的分析表明:(1)出愈率、分化率和绿苗率是可遗传的特性,它们的遗传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出愈率和绿苗率还具有明显的胞质效应;(2)一个具有较高出愈率的亲本或组合,其分化率和绿苗率并不一定高,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和分化过程可能是由不同基因控制的;(3)在花培育种中,建议建立花培育种亲本圃,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种衣剂在杂交水稻苗期的应用效果,采用2.5%吡窑咪、3%恶窑咪、锐胜和适乐时包衣深两优5814 种子,测定发芽率,调查成秧率、秧苗素质及稻蓟马防效。结果表明院锐胜与3%恶窑咪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但4种种衣剂 处理的种子的成秧率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的株高、叶面积和总根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但锐胜处理组的株高大 于3%恶窑咪处理组、叶面积大于2.5%吡窑咪处理组、总根数大于3%恶窑咪和2.5%吡窑咪处理组、苗干重大于2.5%吡窑咪 处理组,秧苗的综合素质以锐胜处理组为佳;各种衣剂对稻蓟马均有防效,其中锐胜和2.5%吡窑咪处理组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