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北疆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及改良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质棉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是指棉纤维的物理性状指标能够满足纺织企业生产不同纺织品的需要并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取得最佳效益的目的。北疆棉区近年来棉花生产发展迅速,由于棉花品种更换频繁等多方面原因,原棉品质有所下降,以下对北疆棉花纤维品质现状进...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目标及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之一。棉花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纺织行业的用棉量约占全部纺织纤维用量的64%左右,对棉花的依存度极高。棉花纤维品质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原棉出口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包括品种品质、生产品质、加工品质和运输品质等多种类型。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因素包括品种遗传特性、生态条件、栽培措施、采摘、收购、贮藏、  相似文献   

3.
一、选用优良品种 棉花要想优质,品种是基础。棉纤维的品质不仅受品种本身遗传的影响,还与气候及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各地应根据所属棉区选择优质的棉种。特别是特早熟棉区的光热资源不足,棉花生长期的有效积温不能满足中熟品种纤维正常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而形成了绒短、强力低、成熟度低、细度高的品质结构。因此特早熟棉区必须选用优质的特早熟棉种,才能使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如晋棉6号、辽棉8号等长绒品种,纤维长度达30毫米,纤维强度达到3.8-4.6克,细度达到5400-5800米/克,成熟度达到1.6-1.8。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纤维品质现状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新疆原棉品质角度出发,在分析新疆棉花纤维品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6项优化原棉品质的政策建议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外在纺织技术现代化,棉花纤维品质改良和原棉纤维品质标准修订等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国内棉纤维品质存在的差距与问题,着重介绍了西南农业大学在棉花纤维品质、产量、抗病性同步改良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论述了发展商品质品种和杂交棉对迅速提高我国棉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棉花生产的现状和原因。棉花供不应求是我国棉花生产的基本矛盾;原棉纤维品质差,与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保持合理的粮棉比价,稳定棉花生产;重视培育高品质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品质是今后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为信息处理技术方法,以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的早熟、中熟和早中熟类型的杂交棉和常规棉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5—2014年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对棉纤维4个主要纤维品质性状(长度、马克隆值、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地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熟棉品种纤维长度达到纺中高档纱所需长度标准要求;黄河流域的河北北部中熟品种近几年纤维长度下降,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纤维长度表现较好;中熟品种的纤维比强度分布大致呈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三大棉区不同熟性类型马克隆值有明显差异。此外,黄河流域棉区的华北平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黄河流域棉区的黄土高原一带是适宜种植推广普通高产型的短弱粗纤维的常规棉品种的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棉区是适宜种植推广中长绒、高比强和高马克隆值的长强粗纤维的杂交棉品种区域。而西北内陆棉区的东疆地区是适合推广种植长强细的优质常规棉品种或长绒棉品种的区域,可以作为我国棉纺工业纺髙支纱的重要优质棉生产基地。总之,西北内陆棉区常规棉仍然是我国棉花品质性状表现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各大棉区的公检数量增加迅速,全面覆盖了我国主要棉花主产区.分析自公证检验以来新疆棉区棉花纤维品质变化,了解我国主要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育种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2006 ~2013年我国棉花纤维公证检验检测的纤维品质为研究对象,划分不同区域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国储政策的深入实施,八年来,我国棉花纤维长度、比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1 mm和0.16 cN/tex.新疆地方棉区纤维长度优于内地和新疆兵团棉区,年际间分别较二者高0.2~0.3 mm和0.3~0.6 mm,>28 mm长度级范围内新疆地方棉区棉花所占比显著高于内地及兵团;在纤维比强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地方与兵团年均下降0.16、0.28、0.32 cN/tex.近三年来强度中上水平(>29 cN/tex)皮棉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表现为内地棉区占比较高,新疆地方棉区次之、兵团最低;在纤维整齐度方面,全国平均、新疆棉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疆地方棉花优于内地和兵团;在马克隆值方面,表现出A级所占比整体下滑、B级微升、C级逐年增加趋势.[结论]新疆棉区棉花主要纤维品质下降严重,应启动优质手采、机采棉新品种培育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类型抗虫棉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鲁西北、鲁西南、鲁北生态区以及不同收获时间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30日收获的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均达到最高值,短纤维率最低;麦克隆值与〉15℃积温呈负相关,收获时间对纤维成熟度影响较小。对于不同生态区而言,鲁西南和鲁西北的纤维平均长度较好,鲁北棉区略差;纤维比强度与品种类型有关,早发型品种以鲁北较好,晚发型品种则以鲁西南较好。建议各生态棉区合理布局品种,分时分等级采摘,棉花收购部门以优质优价分区域分等级收购,提高原棉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摘时间对中长绒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服装的高档化和纺纱支数提高,纺织用棉的品质结构逐年发生变化,中长绒棉的比例已增加到纺织用棉的1 0 %左右。对中长绒棉纤维品质的要求较普通棉花更严格,适时采摘可以得到最佳品质组合的棉花纤维。通过研究中长绒棉裂铃后不同采摘时间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为优质棉品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2 0 0 1~2 0 0 2年试验于河北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园区威县试验站进行,土壤为砂质潮土,肥力水平有机质1 1 %、速效氮5 7 5mg/kg、速效磷5 0mg/kg、速效钾90mg/kg ,供试品种为冀优85 1。棉花采摘分5个时期:裂铃5d (L5)、裂铃1 0d (L1 0 )、…  相似文献   

11.
鄂杂棉34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以自育棉花(Gossypium spp.)新品系"8142"为母本、F-2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16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好,早熟性好,纤维品质较优,抗棉铃虫,耐枯萎病和黄萎病,适合在湖北省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气象因子对湖南省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灰色系统和逐步回归法探讨了温度、光照时数、空气湿度、降水量等主要气象因子与中棉29号和湘杂棉3号的纤维品质性状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湖南气候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以伏桃的纤维品质最优,其贡献率达到66.67%,但以麦克隆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湘杂棉3号为9.794%,中棉29号为9.295%),平均为9.545%;灰色系统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纤维品质的主导因子;逐步回归法分析表明,温度、光照时数与纤维品质呈正相关,而与降水量、空气湿度呈负相关,并建立了棉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Y=-0.838 15 0.015 25X1-0.043 72X2(中棉29);Y=-0.070 65 0.050 38X1-0.037 48X2 0.002 16X3-0.010 43X4(湘杂棉3号).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ominant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test sites in cotton regional trials,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ckground for cotton fiber quality improvement. [Method] The dominant fiber quality traits of test loca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eight main fiber quality indexes of hybrid cotton regional trials during 2009-2013 in Jiangsu province by use of the "ideal test site" view of GGE biplot. [Result] The test locations with the best integrative fiber quality were proved to be Yanliang, and followed by Dongxin and Guanyun; The better test locations in terms of the major fiber quality indexes, including fiber strength, fiber Length and micronaire value, were Guanyun, Xinyang and Yanliang; To sum up, the best test location with balanced fiber quality was Yanliang. The test locations with specialties in fiber quality index were listed as bellow: Dafeng, Xinghua and Dongtai performance better in fiber length; Qidong, Liuhe and Yanhai locations were of better fiber length uniformity; Sheyang and Dongxin were better in micronaire value;while Sheyang along was better in fiber elongation and reflectance.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ber yellowness and other traits was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ndex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obvious and fiber yellowness was worthy an indicator trait to assist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缩节胺和整枝打顶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及整枝打顶与缩节胺的互作效应,试验于2011-2012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路口农场进行,在大田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缩节胺(DPC)和打顶与整枝对‘华杂棉H318’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枝与不打顶处理棉花单铃重较小,单位面积铃数较多,且2012年皮棉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提高14.3%和13.3%,不整枝不打顶对产量无负效应,并具有增产作用,衣分不受整枝影响。喷施缩节胺能够提高单铃重,单位面积铃数略少,但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可能会降低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不受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影响,整枝打顶和缩节胺分别对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有显著影响,整枝打顶不影响其他品质指标,不整枝不打顶降低了整齐度指数,喷施DPC的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高。因此,在鄂州路口农场试验条件下,棉花留叶枝与不打顶具有增产潜力,缩节胺可根据棉花长势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15.
辽河流域棉区不同铃期和铃位棉花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辽河流域棉区棉铃纤维品质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采用对比法试验设计,对2 个棉花品种(‘辽棉19 号’和‘AC-33B’),3 个坐果时期(伏前桃、伏桃、秋桃)、2 个坐果位置(1~4 果枝、5~8果枝)棉铃的棉花纤维品质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分析了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和伸长率,以及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的大小。结果表明:‘辽棉19 号’和‘AC-33B’的纤维品质都达到了短季棉A级或AA级的标准,同时马克隆值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对于不同铃期和铃位的棉铃,其纤维品质的各项指标以及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表现有所不同,但规律相似,即前中期(伏前桃、伏桃)形成的中下部(1~4 果枝)棉铃综合品质优于后期(秋桃)形成的上部(5~8 果枝)棉铃,说明环境条件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形成。总体来说,伏桃的纤维品质表现较优,应该成为高产优质栽培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5年农业部对我国主产棉省主栽棉花品种纤维的抽查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8~29mm;纤维整齐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82%~84%;断裂比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分布在27~29 cN/tex;纤维成熟较好,粗细适中,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6左右;色特征级多数分布在21、31、41级。目前我国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中、低档棉纱(32~40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零式果枝和长果枝海岛棉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为海岛棉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海岛棉9122N(零式果枝)×H7124(长果枝)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零式果枝、长果枝、混合型果枝)分别收获300个单株的棉铃,采用R语言对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产量、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性状:混合型果枝表现最好,长果枝次之,零式果枝最差;品质性状:长果枝表现最佳,混合果枝混合型果枝次之,零式果枝表现最差。3种果枝类型各性状间相关系数不同,但部分性状表现有相同趋势。在产量性状中,3种果枝类型相关性趋势一致,籽棉重与铃数、单铃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铃数相关系数均为0.85以上,且高于与铃重的相关系数,铃数与铃重间呈负相关关系,衣分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单株铃数对籽棉产量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品质性状中,零式果枝中纤维品质5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另2种果枝中,除马克隆值以外,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零式果枝中单铃重与5个品质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长果枝和混合型果枝中衣分与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等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 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相互影响,表现并不相同,混合果枝类型产量和品质性状整体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定了源于湖北省棉区的15个棉黄萎病菌单孢菌株(简称湖北菌株)和2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和V99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棉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个棉花品种上,15个湖北菌株中都有致病力与T9或V99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综合分析表明:菌株T9的致病力最强,6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相当或强于菌株V991,7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中等,2个湖北菌株的致病力较弱。4个供试棉花品种中中棉12较耐黄萎病。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27个随机引物(10碱基)中10个可以从17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3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8处,17个黄萎病菌菌株可划分为2个RAPD群(RAPD group,简称RG),湖北省的9个菌株和V991属于RG1,另外6个菌株和T9属于RG2。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湖北省的棉黄萎病菌种群存在着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评价了"十五"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9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20%,黄萎病抗性没有突破;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改善;霜前花率、株高、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衣分保持相对稳定;杂交棉单株成铃和单铃重优势明显,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0.
2003-2007年完成了农业部连续5年的全国棉花质量安全普查工作,在三大主产棉区选取546个基点进行了棉花生产状况调查,同时抽取2201份棉花样品进行纤维质量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的棉花质量与美国大体相当,在中国的棉花生产中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品种多乱杂、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各不相同、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量偏高、收购与经营市场混乱和年度生产波动性大等六大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育种研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区划种植、规范栽培技术、加强收购管理等几点改进建议,以确保棉花生产的优质高效,农民能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