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大豆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动态和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各器官(除荚果外)干物质积累均在结荚至鼓粒期间达到高峰;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间存在差异,叶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结荚期,叶柄、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结荚后荚果中氮素积累迅速增加;不同叶位叶片氮素含量先增加而后下降,不同叶位叶柄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豆超高产是大豆研究中的主要目标,其中氮素营养吸收水平对大豆超高产至关重要。该文从大豆的叶面积含氮量、氮素积累总量和氮素吸收动态等三方面对超高产大豆氮素营养吸收规律进行分析,为大豆超高产进一步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在氮磷钾养分施用量相同的水平下,研究了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硅量(SiO2)为0~0.8 g/kg土范围内,随硅肥用量的增加,早、晚稻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施硅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早稻为0.931 2,晚稻为0.973 3;施用硅肥能促进早稻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双季早、晚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和晚稻氮素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盆栽试验,在氮磷钾养分施用量相同的水平下,研究了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硅量(Si O2)为0~0.8 g/kg土范围内,随硅肥用量的增加,早、晚稻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施硅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早稻为0.931 2,晚稻为0.973 3;施用硅肥能促进早稻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双季早、晚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和晚稻氮素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贵州黄壤烟区稻烟轮作模式烤烟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稻-烟轮作试验,于烤烟季采用~(15)N示踪法探究不同生长期烤烟各器官氮素含量、累积量及来源比例,明确土壤和肥料对烤烟氮素营养的贡献及各器官的氮素来源。【结果】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不同施氮处理烤烟的根、茎和叶氮含量均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相同施氮条件下,烤烟不同部位的氮含量均为叶﹥根﹥茎,各部位氮含量均以N_(270)处理最高;烤烟根、茎和叶片氮素累积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均在移栽后95 d达最大值,不同处理烤烟氮素累积量均以N_(270)处理最高,根、茎、叶和植株最高氮素累积量分别达0.94、1.13、2.93、5.0 g/株;不同施氮处理烤烟根、茎和叶吸收的肥料氮素占总氮素的比例均以N_(270)处理最大,N_(180)处理次之,N_(90)处理最小;土壤氮素比例呈相反趋势,表现为N_(90)﹥N_(180)﹥N_(270),且烤烟吸收的土壤氮素大于肥料氮素,随着生育期推进,各处理根、茎和叶吸收的土壤氮素比例逐渐增大,肥料氮素比例逐渐减小。【结论】贵州黄壤烟区稻烟轮作模式下,烟株吸收的氮主要来源于土壤,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烤烟吸收土壤氮素比例增加;稻烟轮作模式下烤烟施氮素要考虑水稻季施用氮肥的后效和烤烟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玉米产量及各器官氮素运移情况,旨在了解氮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表明,合理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各器官中的氮素含量;氮肥利用率常规量施氮极显著高于高量施氮者。  相似文献   

7.
不同基因型大豆植株氮素积累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大豆品种间氮素积累及运转规律,以东农42、黑农35、垦丰9号、东农46和秣食豆为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和茎秆氮素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荚皮氮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氮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各营养器官氮素含量表现为荚皮叶片茎秆。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和茎秆氮素积累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荚皮中氮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籽粒氮素积累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成熟时全株氮素含量表现为秣食豆黑农35东农42东农46垦丰9号。高蛋白品种的营养体氮素积累峰值、氮素运转量及运转效率显著高于蛋白质含量低的品种,但氮收获指数相差很小。不同器官的氮素运转量和运转效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秆荚皮。  相似文献   

8.
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两个品种,设置3个氮水平,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反应不同,黑农48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黑农44,黑农44和黑农48的各器官全氮含量变化为:籽粒>叶>茎>叶柄;在N50处理下大豆各器官全氮含量最高;蛋白质含量N50处理最高,N100处理对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蛋白质含量低于N50处理,N0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低;黑农48的需氮量高于黑农44,增施适量氮肥能提高大豆氮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在氮磷钾养分施用量相同的水平下,研究了不同硅肥用量对双季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硅量(SiO_2)为0~0.8 g/kg土范围内,随硅肥用量的增加,早、晚稻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施硅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早稻为0.931 2,晚稻为0.973 3*;施用硅肥能促进早稻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双季早、晚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和晚稻氮素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豆根部生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可供给大豆生长发育所需,因此,大豆生长所需的氮素并不完全需要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仅需吸收1/3的氮素,其余的2/3则由根瘤菌固氮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为获得大豆高产,应重视大豆施肥。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合细菌与大豆根瘤菌混合菌液处理的大豆,其固氮活性的生理生化指标较它们的纯培养物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光合细菌与大豆根瘤菌的固氮活性具有协同作用。主要对光合细菌与根瘤菌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比例的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混合施用对大豆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证实: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混合施用比例不同对大豆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学特性提高程度也有所不同。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考虑,初步认为光合细菌与根瘤菌施用比例为2:1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施氮肥接种根瘤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接种根瘤菌以增强固氮能力,有助于磷钾肥的吸收,当接种适量的根瘤菌时,在相同磷钾肥基础上,施以不同量级的氮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固氮能力加强,生物产量明显提高。试验结果表明,以施氮量187.5kg/hm^2增产效果最明显,超过187.5kg/hm^2产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内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花期到鼓粒期是大豆吸氮高峰期,鼓粒期后大豆几乎不再吸收氮素。大豆生育期土壤剖面累积NO3--N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在67.5kg·hm-2以下不会引起下层土壤NO3--N含量升高,只有施氮量高于67.5kg·hm-2时会导致120cm土层中NO3--N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4.
豫豆25号的营养吸收特点与施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豆 2 5号的营养吸收特点及施肥效果进行两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该品种对养分的吸收数量因施肥水平不同而异 ,需氮和锌等元素的数量较其它品种略高 ,中前期对磷、钾的需求较高 ,而开花后对氮的吸收较快。氮磷钾配施不仅能提高大豆的产量 ,而且能增加籽实的蛋白质 ,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含氯肥料的生产和使用,1987年在沈阳东陵粘壤质(?)壤上进行了氯对大豆营养生理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有关氯与大豆氮素营养的关系问题是试验的主要内容。盆(?)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高浓度氯(>500ppm)明显抑制根系对NO_3~-的吸收,不利于大豆体内氮素同化,降低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及根瘤固氮活性,且明显降低大豆籽粒产量。而低量氯(>100ppm)对大豆根系的养分吸收、体内氮素代谢影响不大,有时还有促进作用,对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无不良影响。试验得出在大豆上施用含氯肥料,对氯适宜浓度应在100ppm以内。  相似文献   

16.
以东北(黑、吉、辽)三省的主要栽培大豆(70个)品种的分离蛋白为试材,分析测定了氮溶解指数(NSI)、粘度、吸水性、发泡能力、泡稳定性等蛋白质功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的大豆蛋白具有很高的溶解性和泡稳定性,适于生产各种功能的专用大豆蛋白粉、蛋白肉、乳制品及传统豆制品;吉林大豆蛋白的发泡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适于用作高级糕点、冰淇淋、糖果等加工;辽宁大豆蛋白的特点是吸水性强、粘度大,适合用于做食品添加剂,可有效地调整食品物料性。  相似文献   

17.
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试验采用框栽方法,利用15N示踪,以(15NH4)2SO4作为标记氮肥,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的氮素积累和来源有明显影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的氮素积累量不同。高氮促进肥料氮的吸收,抑制根瘤固氮,肥料氮积累大小顺序为高氮>中氮>低氮(P<0.01),根瘤固氮大小顺序为低氮>中氮>高氮(P<0.01)。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有明显影响。低氮和中氮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高氮处理(P<0.01),而低氮和中氮处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生物固氮的影响。[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中设置正茬(大豆-小麦-玉米-大豆)、重茬(小麦-小麦-大豆-大豆)和迎茬(小麦-大豆-小麦-大豆)3种连作方式,研究不同连作方式对大豆根瘤形成和固氮量的影响。[结果]结荚期和鼓粒期正茬大豆体内含氮量较重茬、迎茬多。3种连作方式的大豆根系形成根瘤的数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迎茬、重茬的大豆根瘤数分别较正茬减少1.3~1.4、13.4~20.5个/株。大豆通过共生固氮作用固定的氮素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重茬、迎茬大豆固氮量分别比正茬降低18.4%、6.5%。大豆产量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结论]大豆体内含氮量、根瘤数、固氮量和产量都表现为正茬>迎茬>重茬。  相似文献   

19.
大豆浸泡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浸泡条件与大豆之间的关系,寻找适合的浸泡条件,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eleg方程,探讨了大豆在不同温度(4~50℃)和不同浸泡时间下的吸水动力学性质,并用电泳与质谱的方法对浸泡液中蛋白质的渗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吸水过程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较好地拟合,在大豆的吸水模型中,Peleg方程参数k1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是浸泡温度的多项函数,说明初始吸水速率与浸泡温度有关。大豆在各个温度浸泡过程中,均有蛋白质释放出,其中分子量为37 k D的蛋白质在50℃浸泡时大量释放出,经质谱鉴定后为碱性7S球蛋白,是一种细胞壁蛋白,其大量释放出,说明细胞壁被破坏,故50℃浸泡吸水速率明显加快。[结论]Peleg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大豆浸泡过程吸水性质,浸泡过程中细胞壁蛋白碱性7S球蛋白大量渗出,细胞壁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5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植株全磷和全氮含量,计算植株氮磷吸收量。【结果】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