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局樟子松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总面积已达七千多亩。自一九八二年以来,由于鼠害的发生,给樟子松人工幼林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直接威胁。一九八二年十月至一九八三年四月,我们对害鼠的活动规律及其为害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发生与危害到一九八三年春季为止,全局受害的樟子松人工幼林面积达5,750亩,占樟子松人工幼林总面积的82.1%,其中受害严重的有2,880亩,约占受害面积的一半。在受害的樟子松林周围的红松、落叶松、杨树等树种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被害部位有的呈条状或环状剥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叶锈病发生严重樟子松叶锈病自1982年于新林林业局少数幼林地块发现感病植株后,发病逐年加重,至1986年全局七个林场近万亩人工幼林感病,严重地块感病株率达100%,病情指数在50以上,该病严重影响樟子松人工幼林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树...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60—1862年对帽儿山地区的樟子松人工幼林(3—7年生)进行了物候观察及定期生长量调查(高和径),目的是研究年生长周期及与气象因子的相互关系,借以找出提高幼林生长量的途径。现将资料分析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叶锈病的研究宋艳侠,邓兴林,王清学(大兴安岭林管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大兴安岭林管局新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樟子松叶锈病自1982年于新林林业局少数幼林地块发现感病植株后,逐年发病严重,至1986年全局已有7个林场近万亩人工幼林感病,严重地块感病株率...  相似文献   

6.
山西北部半干旱地区樟子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北部半干旱风沙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广营造了大面积樟子松幼林,不少人担心再度形成象小叶杨“小老树”那样的樟子松“小老树”林。文章通过对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环境因子对比变化的分析,寻找引种区发展樟子松的不利因子。同时,通过对樟子松生长观察,揭示樟子松自身的自然生长规律和其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提出了防止形成樟子松“小老树”的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和营林过程中幼林期的关键管理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油松、樟子松成活率达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平均仅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鼠害问题已成为樟子松人工林培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阻碍了林木生长和樟子松造林事业的发展。保证樟子松造林成功和幼林正常生长,就必须解决其鼠害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松针锈病是樟子松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先后在辽宁、吉林、陕西等地发生,对人工幼林为害严重,十年生以下的幼林被害率达58——100%,感病指数为48.6——59.7%。樟子松松针锈病主要侵  相似文献   

11.
付荣华 《山西林业》2007,(3):32-32,37
樟子松是适合于晋北地区生长的树种,但由于初植密度大,影响到林木正常生长。本文对樟子松幼林抚育间伐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林木胸径和树高有所增加,对今后进行大面积抚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樟子松是封山、封沙育林的优良树种。据调查,内蒙古呼盟樟子松封育总面积已接近31.3万hm2,已封育郁闭成林的林相整齐,生长良好,与人工造林相比,节约资金9000万元;另外,疏林和更新起来的幼林已发展到20万hm2。樟子松活立木蓄积量达862.9万m3,是封育前的32倍。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覆盖率提高了12.7%。封育后,累计生产优质樟子松木材42万m3。由此看来,樟子松封育在三北地区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贾翠萍樟子松在生长过程中,从苗期、幼林期到壮林期,不论是叶部、干部、根部都可能受到病害的威胁,因此及时掌握樟子松病害的动态和发生流行规律,适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樟子松造林事业的迅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现将我区樟子松...  相似文献   

14.
<正> 樟子松疱锈病对樟子松人工幼林为害很大,尤对纯林为害更严重。我场经营25年生樟子松人工种子林6,000亩,其中荒地造林的1,200亩严重受疱锈病为害,1980年发病率达20%。近两年由于我们加强了抚育管理,适时铲除林内疱锈病的转主植物山芍药等,较有效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索药物防治的有效途径,从1981年8月至1982年秋,对樟子松病株进行了三次涂抹松焦油原液的防治试验。一、试验区概况试验医设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5年生樟子松人工纯林内,面积15亩。每亩保留30株,郁闭度0.7,平均树高13.2米,胸径22厘米,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力短缺和造林抚育费用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探索黑地膜覆盖对闽楠人工幼林生长及抑制杂草生长的影响,为提高闽楠人工造林成效,以及降低造林后人工管护成本提供直接参考。用1年生闽楠裸根切杆苗进行黑地膜覆盖造林,3年后对树高、地径和树冠进行了单株调查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黑地膜覆盖对幼林后期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能抑制树高生长;可以有效减少人工除草等生产管护成本,有利于提高幼林生长质量,对幼林生长前期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局30年来,红花尔基林业局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培育后备资源为主,开展中、幼林抚育,累计抚育面积54065公顷,抚育生产木材54万立方米,改善了林分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 ─—人工造林累计完成7901公顷,郁闭成林4065公顷。该局的人工野生大苗移植造林技术获呼盟科技进步奖。该局近年来因造林成绩比较突出,1998年获自治区人工造林先进单位,2000年获自治区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培育樟子松母树林1万亩,樟子松采种林3…  相似文献   

17.
对沙黄松人工幼林的林分特征与结构、年生长规律、幼林生长进程以及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沙黄松人工幼林与马尾松同龄林相比,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林分生长整齐、林分结构较稳定、形质性状优良的特点,沙黄松人工造林效果较好,可以在适宜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 林地施肥是调节林分生态系统中矿质营养元素循环和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轮伐期短的速生用材林,幼林施肥能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提早成材。据报道,日本很重视幼林施肥,如对柳杉幼林施肥,可以将40年的轮伐期缩短到35年。在国内,幼林施肥尚处试验研究阶段。为探讨人工幼林施肥技术,给今后大面积开展幼林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选择速生的小黑杨人工幼林,进行了定量施肥的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沙地樟子松人工植被时,应该充分利用沙地的有利条件,采取必要的措施克服沙地中存在的不利环境条件。应采用容器苗造林;选择最佳造林地;确定合适的人工植被类型;重视影响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樟子松造林初期的2~4年内,影响樟子松成活和生长的主要因子,首先是风沙流动强度,其次才是水分状况;在造林2~4年以后,环境中的水分状况成为影响樟子松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和重要的用材树种,在广大山区和沙区得到大力发展。但是,近年来,樟子松幼林中东北鼢鼠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造林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发挥。几年来,我们在泰来东方红林场,运用毒饵、人工捕杀、林农复合等方法,对樟子松幼林地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