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了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 H′)、生物学污染指数( BPI)和Chandler生物指数( CBI)对安邦河湿地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431个,鉴定出底栖动物37种,隶属于5纲7目,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为27种,腹足纲4种,瓣鳃纲3种,寡毛纲2种,蛭纲1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卵萝卜螺( Radix ovate)和白旋螺( Gyraulus albus)。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较低,为(390±422)个· m-2。典型对应分析( CCA)表明,水深是影响安邦河湿地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安邦河湿地水质呈轻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
姜永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4,(12):222-223,226
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了2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简称底栖动物)评价水质新方法:BI指数法和需氧有机体百分率法,结合辽河流域监测经验拟订了102个采于辽河流域的底栖动物需氧类型,修订了评价标准,丰富了底栖动物水质监测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洞庭湖典型断面的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0年在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对洞庭湖的7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共获得底栖动物40种,其中节肢动物16种、软体动物18种,环节动物6种。根据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确定了4个相对清洁的断面和3个污染断面,然后进行23种生物指数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类单元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与Goodnight-Whitley指数3个底栖动物生物指数可以用作辨别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的敏感生物指数。通过5、3、1记分法对3种生物指数统一量纲后,获得变化范围为3~15的综合生物指数,运用四分法划分出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辨别的生物基准:3~6,差;7~9,一般;10~12,好;13~15,很好。据此对7个断面进行重新记分,获得了洞庭湖典型断面水质的基本分区现状:虞公庙、万子湖、目平湖3个断面的水质良好,而鹿角、坡头、南嘴及东洞庭湖4个断面的水质较差。该水质生物学基准基本适合评价洞庭湖典型断面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4.
对北汝河水系16个采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8纲、19目、93科组成。运用2种生物学指数进行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汝河水系已受到了轻度的污染,个别河段已达重污染。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瑞 《热带农业科学》2016,(10):109-11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进展。目前,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次级生产力和污染生态学等方面。同时提出今后还应该更深入地进行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红树林恢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底栖动物生物指数水质评价进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基于底柄动物的3类广泛应用的水质生物评价参数:Saprobic指数、BI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并结合它们在水质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指数的优缺点.Saprobic指数和BI指数已是欧盟成员国及美国等国重要的水质生物评价指数,中国的水质生物监测技术规范中尚缺乏类似的生物指数.分析了中国开展BI指数水质生物评价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中国建立BI指数评价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基础、不足、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建议.同时指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底柄动物耐污值计算和BI指数水质基准.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质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于1979-2000年对大伙房水库6个站点进行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生态调查和水化学分析。共发现藻类174种,底栖动物34种。分析了水库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水质生态学综合评价结构表明,大伙房水库水体只受到轻度污染,水质等级为2级,属中-富营养型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娣  牛志春    霞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3-6614
[目的]研究溱湖湿地旅游行船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3年5月和9月对溱湖湿地5个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和水质指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进行调查,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9种,摇蚊类11种,寡毛类9种,其他类10种;优势种为耐污种群水丝蚓属(Limnodrilus)。水温、DO、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温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DO与底栖动物个体数呈显著负相关。总磷和总氮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水质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溱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水环境因素。溱湖湿地水质功能在退化,说明旅游行船不利于底栖动物生长。[结论]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管理以及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生物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兵  温腾  盛晟  安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33-16738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贾鲁河9个河流断面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分析了栖息地综合指数(HI)与水质理化指标、底栖动物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栖息地质量状况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贾鲁河9个河段中,有超过50%的河段处于不健康状态;栖息地质量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底栖动物生物量、B-IBI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P<0.05);栖息地主要通过河道内生境变化与河滨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贾鲁河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底质类型和城镇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10月对衡水湖水质进行了监测,在衡水湖设置了8个采样点,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目标对衡水湖水质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5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衡水湖部分区域污染严重,且污染来源大部分来自人为污染,需要加大衡水湖治理污染的力度。  相似文献   

1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质快速生物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概述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快速评价技术在取样方法、评价指数、参照系列和参照性状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快速评价技术中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多度量评价法和多变量分析法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对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9个采样点27个样本的底栖动物调查分析,采用BI指数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湿地核心区检出底栖动物35种,水质评价为清洁至轻污染;缓冲区、试验区各检出底栖动物18种,水质评价为中污染至重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不同水期清河流域水环境状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FBI(Family Biotic Index)指数和敏感性指数6个生物指数为评价因子进行水体等级隶属度计算,综合比较得到枯水期和丰水期各点位的水体状态等级。清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生物指数在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发生变化,整体表现为丰水期生物物种丰度、多样性、丰富度及敏感性指数大于枯水期,清河及主要支流上游生物多样性及敏感性类群比例较大,下游、乡镇及城区附近的生物类群多样性降低,耐污值高的生物比例增加。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体呈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样点比例分别为12.5%、12.5%、75%和18.75%、43.75%、37.5%,清河流域干流及支流上游点位多为清洁和轻度污染,下游点位多呈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4.
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其与水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度最高可达0.5,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0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 g/m^(2)。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受水质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随环境变化的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底栖动物丰度和物种数在一定程度上与NH_(3)-N、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是不同类群所受的主导环境因子明显不同,其中寡毛纲与TN、NH_(3)-N呈显著正相关,而腹足纲和昆虫纲则主要与TP、COD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对于水质变化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强化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消纳转化功能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也是提升人工湿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上海市八区县共8条河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生物评价。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4种,隶属3门19科33属,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为主要的优势种。上海市河道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82 ind/m2,霍甫水丝蚓对其贡献率最大,其密度为214.1 ind/m2,占总密度的56.1%;年均生物量为24.62 g/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对其贡献率最大,其年均生物量为21.17 g/m2,占总生物量的86.0%。各季度底栖动物密度夏季冬季春季秋季,生物量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各个区县河道密度最高的是闸北区徐家宅,最低的是闵行区友谊河。生物量最高的是金山区勇敢河,最低的是闸北区徐家宅。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市河道水质处于轻污染到重污染状态,其中,上海市八区县8条河道中只有崇明县琵鹭河处于轻污染,青浦区中横港、宝山区毛家塘、闵行区友谊河处于中污染,嘉定区瞿门河、奉贤区新陆港、金山区勇敢河、闸北区徐家宅处于重污染。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等多样性指数相比,BI生物指数和Goodnight修正指数(GBI)更适合评价上海河道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江苏启东贝类增养殖区的环境质量。[方法]根据2016年对启东市贝类增养殖区海域环境4次监测结果,对贝类增养殖区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和内罗梅水质综合指数法对该养殖区域水环境进行评价。[结果]启东贝类增养殖区水质有超标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超标率分别为22.7%和23.3%;沉积物各项指标均符合一类标准;贝类中超标污染物为Pb,超标率达48.0%。[结论]该养殖区水质为清洁水平,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