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杨秀芳  乌艳红  吕宁  梁庆伟  娜日苏  陈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66-17067,17124
[目的]为赤峰地区乃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饲兼用谷子品种引种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9个谷子的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个谷子品种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排序为:赤谷4号>赤谷10号>赤谷7号>峰谷12号>赤谷6号>赤谷9号>峰谷11号>赤谷5号>赤谷8号。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顺序为:干物质>千粒重>穗粗>粗纤维>穗长>粗灰分>株高>消化率>粗蛋白>种子产量>谷草干草产量>穗重>穗粒重。[结论]经综合评价表现较好的粮饲兼用谷子品种是赤谷4号、赤谷10号、赤谷7号,可在赤峰地区乃至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谷子在内蒙古主产区赤峰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优化当地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谷子赤谷16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谷子株高、穗长、穗粗、茎节数、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单株地下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产量呈升高趋势,穗长由长变短,穗粗由粗变细,单穗重由重变轻,单穗粒重由重变轻,茎节数先减少后增加,茎粗由粗变细,地下生物量由大变小.不同种植密度,株高、穗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单株地下生物量、单产差异显著,穗粗、茎节数差异极显著.株高和单产与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穗长、穗粗、单穗重、单穗粒重、单株草重、茎粗、地下生物量与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茎节数与密度之间正相关不显著.[结论]试验条件下,在赤峰地区谷子赤谷16密度为3.5 ×104株/667m2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谷子同一品种在不同茬口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赤谷5号为材料,各前茬分别标记10株,观察并记载株高、穗长、千粒重、节数、草重、穗重、单株产量、根重、茎粗以及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分析。大豆茬从抽穗、开花、成熟期以及整个生育期都比其他茬口的要提前1~2 d。赤谷5号无论是在什么茬口下,从抽穗-开花-成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从抽穗到开花大约7 d左右,从开花到成熟大约40 d左右)。但是茬口不同,成熟期会相差1~2 d。大豆茬产量与高粱茬产量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豆茬产量与玉米茬产量、向日葵茬产量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了显著水平,玉米茬产量、向日葵茬产量、高粱茬产量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大豆茬产量最高为6 400.0 kg·hm-2。大豆茬是谷子首选茬口。  相似文献   

4.
谷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12年内蒙古谷子区域试验10个谷子品种(系)的试验验结果为数据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序为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穗重〉穗长〉出谷率。说明穗数、苗数、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和单株穗重对产量影响较大;穗长和出谷率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适合江西省长治地区春播种植谷子新品种"长农39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采用3个播期(主区)、3个密度(裂区)和3个施肥量(再裂区)的3因素裂—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对谷子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播期对产量、单穗粒重、穗重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对株高、茎粗、穗长、穗粗无显著影响;密度对产量、株高有显著影响,对茎粗、穗长、穗粗、单穗粒重、穗重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肥量对产量、茎粗、穗长有显著影响,对株高、穗粗、单穗粒重、穗重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对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粒重、穗重、千粒重、茎粗、穗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株高、穗粗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在长治地区春播种植"长农39号"谷子时,以播期为5月15日,密度为45.0万株/hm2,施肥量为农家肥3万kg/hm2+硝酸磷300kg/hm2较好。  相似文献   

6.
倪薇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513-16514,16529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力分析。[结果]F2代群体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小为单株重〉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穗数〉穗长〉株高。正反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别不大,遗传力差别较大,正交后代株高和小穗数的遗传力低于反交后代,单株粒数、穗长、单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力高于反交后代,细胞质对相同性状的遗传力有很大影响。[结论]杂交后代选择中,对单株重、小穗数和单株粒数进行早代选择有利于培育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7个谷子品系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96-9207、009-342、94-9071综合表现最好,等权关联度与加权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不同,6个农艺性状与穗粒重的关联度排序为:穗重生物产量节数株高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浓度外源硒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富硒谷子的种植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对"晋谷21号"和"张杂谷10号"于灌浆期喷施不同浓度(0,0.038,0.075,0.113,0.150,0.188和0.225kg·hm-2)亚硒酸钠,测定其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灌浆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谷子株高、穗长、穗粗、茎粗、叶片数、节数等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0.113kg·hm-2的处理对谷子的穗重和穗粒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0.113kg·hm-2亚硒酸钠处理对谷子主要产量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为谷子大田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
耐低氮糜子品种的筛选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实现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施钾水平。[方法]以邢玉10号为试验材料,设氯化钾施肥量0(不施肥,CK)、90、150、210、270、360 kg/hm~2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钾肥施肥水平对耐密、紧凑型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钾肥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增加,果穗秃尖长度显著变短,钾肥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当施钾量≤210 kg/hm~2时,不同施钾量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施钾量210 kg/hm~2时,继续加大施肥水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和产量增效作用不明显,表明钾肥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对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反而造成浪费。[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华北夏谷区2001—2015年谷子育种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华北夏谷区近15年谷子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谷子育种变化趋势,为谷子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数据,研究其变化规律;以通过鉴定的51个育成品种为材料进行分析,并与15年间华北地区谷子生长季6—9月份气候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梳理通过鉴定的51个品种的类型。【结果】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变异较大,随着年份的推移,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单穗重和穗粒重持续增加,千粒重基本不变,公顷穗数略有下降。51个通过鉴定品种的整体变化趋势与所有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1个通过鉴定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差异极显著,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差异不显著。华北夏谷区谷子生育期气候趋向于暖湿的变化趋势。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和生育期、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温、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最低温、最高温、降水量、生育期、穗粒重、出谷率决定谷子产量85.17%的变异。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负效应的是最低温,为正效应的是最高温。近几年谷子育种水平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米类型逐渐增多,反映了轻简栽培和优质是目前的主要育种方向。但是以冀谷19、豫谷1、冀谷25等3个主干品种为亲本来源的品种数为26个,占杂交选育品种的57.8%,育成品种亲本范围相对较窄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结论】2001—2015年华北夏谷区区域试验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品种类型较丰富多样,育种水平取得一定的进步。然而,造成产量显著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而且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狭窄可能是育种突破的关键瓶颈。在今后的育种过程中,要从亲本创制和选择着手,丰富亲本类型;提高品种穗粒重和出谷率,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夏谷产量。  相似文献   

13.
西北春谷早熟区谷子品种十五年变化趋势及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过去15年西北春谷早熟区区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明晰了该区15年来谷子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该区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1—2015年国家区域试验西北春谷早熟区的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对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进行了抗逆性分析。【结果】2001—2015年西北春播早熟区共有85个新品系参加国家区试,12个常规品种和6个杂交种达到新品种鉴定标准通过鉴定,新育成品种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品种有3个,其中,常规品种1个为大同32,杂交种2个分别为张杂谷1号和张杂谷15号。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平均数在年度间表现了较大差异,但总体趋势表现为产量潜力水平的提高。参试品种穗长和千粒重年度间差异不显著,穗长基本稳定在23—27 cm,千粒重稳定在3—3.4 g,但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年度间差异大,株高、单穗重、单穗粒重随年份有增加的趋势。通过鉴定的18个品种有13个生育期长于对照,5个短于对照,同时伴随着株高的增加,单穗重和穗粒重的提升,说明新育成品种生育期的延长和单株产量性状的提升。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和出谷率决定了产量81.43%的变异,产量与穗粒重和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株高、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对通过鉴定品种的抗逆性分析表明,这15年该区主要病害有红叶病和白发病,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都有一定发生,通过鉴定品种的抗倒性、抗旱性呈现下降趋势。【结论】2001—2015年春谷早熟区选育的品种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穗重和穗粒重,其次为株高、生育期,育种中应注意提高品种的综合性和各性状之间的协调性。生育期延长、株高增加、抗倒性降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早熟区品种产量的突破,同时也不利于谷子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早熟区品种选育应以中矮秆、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品质优、适合机械化收获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慧卿  王军  袁峰  郭二虎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105-106,111
以2008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品种的性状结果为数据材料,对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产量构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穗粒重和单穗重是构成西北春谷区中晚熟组谷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株高和出苗-抽穗。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单穗重〉出谷率〉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出苗-抽穗〉穗粒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谷子新品种冀谷3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方法]对2011-2012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冀谷34和冀谷19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利用稳产性参数评估其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冀谷34产量高于对照冀谷19,体现了其丰产性;穗长、千粒重、公顷穗数大于冀谷19,是其产量高于对照的主要原因。回归系数结果表明,冀谷34的产量稳定性优于对照冀谷19,说明冀谷34稳产性也较好。[结论]冀谷3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谷子新品种,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春谷区近年来谷子育成品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1年来东北春谷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为东北春谷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资源利用和育种方向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东北春谷区生育期、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产量等农艺性状数据,结合东北春谷区生态区域类型特点,研究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用DPS软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共有60个,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谷子品种鉴定标准,11年间通过鉴定的品种18个。参加区试的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平均值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受气候条件因素影响较大,2010年通过鉴定的品种的产量较2005年增产4.6%,2015年通过鉴定的品种产量分别较2005年和2010年的品种增产12.62%和7.66%,总体来看育成品种表现出产量逐步增加的趋势。育成品种的产量增产幅度因品种类型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单就产量而言,11年间九谷23、九谷14和龙谷31增产幅度超过10%,是增产幅度较大的品种。通过对18个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株高、单穗重、出谷率、千粒重和公顷穗数决定了产量90.98%的变异。过去11年东北春谷区利用夏谷血缘育成的品种九谷23,表现较突出,且株高约115 cm,株高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代表着东北春谷区育种的整体方向。【结论】东北春谷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单穗重和穗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同时农艺性状受品种特性、气候、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育种中应在注重单穗重和穗粒重的同时,兼顾株高、生育期、抗性等其他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特别是应该降低株高和缩短穗颈长,使新培育的品种适应机械化轻简栽培,并继续加大抗除草剂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培育,满足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人们膳食结构改善对轻简栽培和优质品种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谷子(Setaria italica L.)新品种朝谷58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朝谷58的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应性等。[结果]朝谷58是2007年以高产品种朝谷9号为母本,抗除草剂品种懒谷1号为父本杂交,经6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19 d,株高155.7 cm,叶片数14.6片,幼苗绿色,芽鞘绿色,穗纺锤型,短刺毛、绿色,码中紧,主穗长20.2 cm,单穗穗粒重11.91 g,千粒重2.70 g,出谷率80%~83%,黄谷黄米。连续几年在沈阳、辽北、辽西等地种植,表现突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的特点。2012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结论]朝谷58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高产优质,适宜在沈阳、阜新、朝阳、建平、铁岭、锦州等地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适合黑龙江西部干旱区种植的糜子品种,提升该地区糜子产量水平。[方法]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地区,通过垄作栽培的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近些年培育出的6个优质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品比筛选试验。[结果]不同糜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不同,株高较高、穗粒数较多的品种为赤黍8号;千粒重较重、籽粒饱满的品种为榆糜2号;产量较高的粳糜子品种为固糜21号,较榆糜2号、陇糜12号分别高9.26%、24.21%;产量较高的糯糜子品种为冀黍2号,较晋黍9号、赤黍8号分别高17.12%、47.73%。[结论]为了获得较高的糜子产量,建议在黑龙江西部干旱区扩大固糜21号和冀黍2号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