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春大豆新品种(系)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育成的30个春大豆新品种(系)的12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可以将30个春大豆新品系划分为4个特性不同的类群,主成分分析选出了株高、全生育期、分枝数、荚数、粒重等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为大豆育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2.
赵志刚  罗瑞萍  姬月梅  连金番  郝吉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219-14221,14289
[目的]对近年来育成的30个春大豆(Glycine max)新品种(系)的12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30个春大豆新品种(系)分别为晋豆19、承豆6号、09N70012、09N70020、09N70015、09N70017、09N70058、09N70032、09N70027、09N70004、09N70030、09N70036、09N70025、09N70022、9N70046、09N70014、09N70003、09N70023、09N70008、09N70044、09N80017、09N80011、09N80020、09N70019、09N70029、09N70007、09N70042、09N70031、09N70016、31-88。12个生物学性状分别为生育日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无效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结果]聚类分析根据遗传距离可以将30个春大豆新品系划分为4个特性不同的类群,主成分分析选出了株高、生育期、有效分枝数、荚数、粒重等综合性状因子对品种(系)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豆育种提供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3.
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新疆春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30个新疆自育的春小麦品种(系)为参试品种(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各品种(系)的农艺性状。[结果]生育期、最高总茎数、收获穗数和成穗率4个农艺性状是影响新疆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在遗传距离8.37水平上将30份品种(系)分为4类。[结论]当春小麦品种(系)生育期较短,最高总茎数适中,收获穗数和成穗率较高时,较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对来源于不同亲本组合的13个大豆新品系产量相关性状和遗传距离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区域性大豆生产中品种更新、筛选和亲本选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各产量相关性状以及各品系综合主成分值的大小与产量高低的关系;根据品系间的遗传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品系分为4类,结果表明亲本来源与遗传距离没有必然联系。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个主成分值的大小;在评价品种间遗传差异时,应根据育种过程中对品种的选择方向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疆14个黑小麦品种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黑小麦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一年多点试验,记载黑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用以评价黑小麦的综合性指标。[结果]在单株粒重性状上变异丰富,株高、千粒重和结实小穗数等性状在供试材料中差异不大;典型相关分析中有5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9.60%。[结论]根据各品种主成分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选择综合经性状优良的品种(系)2个。  相似文献   

6.
韩毅强  杜吉到  郑殿峰  张玉先  张文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59-10060,10114
[目的]为了掌握不同大豆(Glycine max)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在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环境下的相关变异及适应性。[方法]以93份大豆为材料,对大豆1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3粒荚数、单株4粒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脂肪含量等性状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0%,可解释生物学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主成分1、2、4主要反映产量相关性状,主成分3、5、6主要反映品质相关性状。[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豆杂交亲本的选择和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大豆地方品种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0份春大豆与98份秋大豆的10个产量性状和生育期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福建省大豆地方品种的类型与特点,主成分分析结果,5个主成分对总变是的贡献率为,春大豆85.04%、秋大豆83.57%。按第一、二主成分值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春大豆材料有10份,秋大豆有13份,以品种间主成分欧氏距离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春、秋大豆各划分为6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地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品种类型的特点。该研究为福建  相似文献   

8.
为客观评价甜高粱新品种(系),提高其性状改良进程。对2014—2015年全国高粱品种区试能源青贮组15个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发现,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变异系数最大,高达127.4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5.442%,已反映所列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通过各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对参试品种(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将15个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同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聚类正确率达100%;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对各类品种(系)的综合评价与性状改良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效率提供帮助,为区域性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及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64%,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3%;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呈正相关,与生育天数、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356 7%。[结论]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密切相关;产量的构成主要性状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单株粒重、每荚粒数。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注意产量高和生育期、株高适中的品种,要着重对第1、2、3主成分的综合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开展套种模式下春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2.82%,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1%;产量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3.034 4%。[结论]产量构成的主要性状有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在选育适合套种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时,应着重对以上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选择。在套作条件下选择品种时,宜选择植株高度适宜、生育期较长、分枝多、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和百粒重高的耐阴性品种,然后通过播期调整、肥水控制来促进营养生长,提高有效分枝以及单株荚数,保证较高的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分析云南省保山市2016年玉米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结果,为玉米品种的选育改良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016年北玉玉米品种联合体国家区域试验(西南春播组)7个参试品种(含对照种)在保山试点的产量、抗性、果穗性状及农艺性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7个参试品种中,6个品种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民生5961和周玉0913产量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和品种综合评判影响较大的主成分有4个,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穗长、灰斑病、穗粗和株高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包含双穗率和百粒重因子,第三主成分主要是出籽率因子,第四主成分主要为倒伏率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可将7个品种聚为四大类:第I类为民生5961,综合表现突出;第II类包括金秋7209和周玉0913,综合表现较优;第III类为康农玉508,综合表现中等;第IV类细分为2个亚类,第IV-1亚类包含中单888和金白玉2号,综合表现较差;第IV-2亚类为对照种渝单8号,综合表现最差.[结论]7个参试玉米品种中,民生5961、金秋7209和周玉0913综合表现优良,建议在保山地区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新疆大豆品种资源遗传相似性,为确定杂交育种骨干亲本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6份大豆资源的形态多样性.[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大豆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可分为产量性状因子和粒重性状因子.根据各品种第一、二主成分值进行聚类分析,把所选材料分成了七类,Ⅰ类:晚熟高产类型;Ⅱ类:大粒类型;Ⅲ类:植株高大类型;Ⅳ类:一般类型;Ⅴ类:植株矮小型;Ⅵ类:早熟类型;Ⅶ类:多荚多粒类型.[结论]分类的结果与品种实际表现型的拟合度较高,可以为杂交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多元统计分析棉花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春善  尹景本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247-5249
[目的]探讨棉花纤维品质的基本动态与总体特征。[方法]以黄河流域区试的17个杂交春棉品种为材料,对其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各项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麦克隆值>黄度>纺纱指数>比强度>纤维长度>反射率>伸长率>整齐度。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0.84%,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9.10%、25.36%和16.38%,依次为纤维品质综合因子、伸长率因子和整齐度因子。按纤维品质的相似度,聚类分析将17个杂交春棉品种划分为4大类。[结论]第Ⅰ类为优质棉品种,第Ⅱ类为亚优质棉品种,第Ⅲ、Ⅳ2类为中质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