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炬红  高宝嘉  刘军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5-11607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扬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宋印刚  杨列富  胡猛  张全  李光  蔡军  王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71-8872,8880
[目的]调查营林措施对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和修枝进行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试验。[结果]杨扇舟蛾的防治以中度间伐为宜,虫口密度平均下降10.83%;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以轻度间伐最佳;修枝对杨扇舟蛾和杨树水泡溃疡病的防治均以中度为宜。[结论]间伐和修枝有利于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几种林业害虫在崇明岛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茶尺蛾、樟巢螟、杨扇舟蛾、黄刺蛾4种蛾类害虫在崇明岛的生活史和发生趋势,为今后的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生活史的调查采用标准地设置后的系统调查;发生趋势采用灯光引诱法进行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茶尺蛾、樟巢螟、黄刺蛾在崇明岛每年发生2代,而杨扇舟蛾发生4~5代;杨扇舟蛾以卵越冬,其余3种害虫都以幼虫越冬;茶尺蛾的为害高峰期主要在8月,其余3种害虫有2个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和8月。从发生趋势来看,茶尺蛾和杨扇舟蛾的诱集量在不断增大,而樟巢螟和黄刺蛾的诱集量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为崇明岛今后的害虫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杨扇舟蛾对杨树不同叶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及其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杨树枝条的第1、3、5、7叶位叶片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初孵幼虫至化蛹,观测其对杨扇舟蛾幼虫发育和繁殖适合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叶位叶片对杨扇舟蛾幼虫历期(27℃下14 d)、蛹历期(6 d)和产卵前期(17 d)无明显影响,但对存活率曲线、蛹质量和单雌产卵量具有显著影响,第3叶位叶片饲养的杨扇舟蛾具有较高的存活率、较小的蛹重和较低的繁殖力.[结论]试验结果为阐释杨扇舟蛾发生的机理和有效控制杨扇舟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05-15006
[目的]探讨1.2%苦参碱烟碱乳油对杨扇舟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从而实现无公害防治。[方法]将1.2%苦参碱烟碱乳油加水稀释为600、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结果]1.2%苦参碱烟碱乳油600、800、1000倍稀释液喷雾后,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依次为99.2%、96.9%、77.6%,校正死亡率依次为99.1%、96.5%和75.6%,且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论]1.2%苦参碱烟碱乳油的600倍稀释液可以防治杨扇舟蛾幼虫。  相似文献   

6.
韩旭洋  马玲  李玉文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347-2349,2353
[目的]探讨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1-甲基咪唑、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并测定不同触杀时间后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1-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1-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均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结论]3种离子液体在斜纹夜蛾体内积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体内GSTs和CarE的活性,减弱斜纹夜蛾体内代谢、分解农药的能力,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玉霞  李顺平 《现代种业》2009,(2):51-51,38
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二尾舟蛾、柳毒蛾、杨尺蠖、舞毒蛾等。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us,幼虫群栖,1—2龄时常在-叶上剥食叶肉,2龄后吐丝缀叶藏匿其间,遇惊后能吐丝下垂随风飘移,3龄后逐渐向外扩散危害,老熟时吐丝缀叶作薄茧化蛹。由于幼虫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大发生时极易成灾。  相似文献   

8.
以实验室克隆的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LS1基因为材料,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1b,构建重组载体表达蛋白,并测定了表达蛋白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的活性.结果表明:表达重组质粒pEV113经IPTG诱导得到了约88kD的Vip3A-LS1蛋白;该蛋白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80μg蛋白对初孵美国白蛾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53.02±0.43)%,体质量抑制率达到了80.60%,对杨扇舟蛾初孵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68.00±0.60)%,抑制作用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蛋白基因的序列.[方法]针对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granulin基因进行PCR扩增,分析其核苷酸组成和氨基酸序列.[结果]测序得到498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断,GC含量47.9%,AT含量52.1%.该基因蛋白序列等电点为5.42,分子量1.981 9×104 Da.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38.55%)、β折叠(18.07%)、β转角(10.24%)和无规卷曲(33.13%)组成,其中,α螺旋为主要结构.[结论]分月扇舟蛾颗粒体蛋白基因与杨扇舟蛾的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加压协同萃取艾叶中挥发油、总黄酮和鞣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加压辅助溶剂萃取,从艾叶中同步提取挥发油、总黄酮和鞣酸,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加压对艾叶化学成分的提取率影响显著;确定加压溶剂萃取艾叶中挥发油、总黄酮和鞣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浓度70%、固液比1∶30(g/m L)、萃取压力0.9 MPa、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90℃,在此试验条件下,挥发油、总黄酮和鞣酸的提取率分别为0.852%、4.660%、6.790%。[结论]与提取艾叶化学成分的其他方法相比,加压溶剂萃取可实现艾叶中挥发油、总黄酮和鞣酸的同步提取。该工艺条件稳定,提取时间短,溶剂利用率高,艾叶中3种成分的提取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邹志辉  韦薇  林琳  刘渠  张起文  王德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42+19851-19842,19851
[目的]比较深圳市龙岗区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主要抗性酶比活力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和敏感品系各种抗性酶的比活力。[结果]野生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GSTs、ACP、AchE酶比活力分别为3 750.49和1 781.95、450.71和156.73、5.61和2.86 U/mgpro。野外品系中GSTs、ACP、AchE酶比活力较敏感品系显著升高,而ALP、Na^+-K^+-AT-Pase、SOD酶比活力较敏感品系差异不显著。[结论]从生化水平上看,深圳市龙岗区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已产生抗药性,可能与GSTs、ACP、AchE酶的解毒代谢活性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二甲戊灵对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棉田土壤施用二甲戊灵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棉田土壤施用二甲戊灵0、2 700、4 050、5 400 g·hm~(-2),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深度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施用二甲戊灵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被抑制,处理40 d后,5~10 cm土壤层碱性磷酸酶活性被抑制作用最强,二甲戊灵2 700、4 050、5 400g·hm~(-2)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3.79%、90.77%、87.43%;脲酶活性总体表现激活趋势;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随二甲戊灵浓度增高而增强,表层土壤酶活性较10~20 cm深层土壤激活作用显著;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0~10 cm土壤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抑制后激活的趋势。【结论】棉田土壤经二甲戊灵处理后,表现为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激活效应;但二甲戊灵会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土壤有效磷素,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营养失衡。  相似文献   

14.
陈芳  冯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91-7092
[目的]建立谷精草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测定8个产地谷精草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四通道紫外可见检测法,C18为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浓度0.6%磷酸(52∶48,V/V)。通过保留时间结合四波长紫外光谱定性,定性检测波长为254、360、365和370 nm。选用灵敏度最高的波长254 nm定量。[结果]槲皮素在5~3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99.56%,RSD为2.30%;不同产地谷精草中槲皮素含量范围为29.5~92.5μg/g。[结论]该方法测定结果可靠,稳定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谷精草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不同产地谷精草中槲皮素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周峰  周泉澄  华春  陈全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48-1175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2CO3和NaCl处理的盐生植物盐角草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究Na2CO3胁迫对盐生植物伤害的原因。[方法]以盐角草为实验材料,以相同Na+浓度的Na2CO3和NaCl处理盐角草,通过比较研究两种盐胁迫对盐角草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NaCl处理显著促进盐角草生长和提高抗氧化酶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而相同Na+浓度的Na2CO3却明显抑制盐角草生长,SOD、POD和CAT的活性也受到抑制,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等渗的NaCl处理。[结论]Na2CO3处理下,盐角草抗氧化酶活性的显著下降明显不同于NaCl处理,这是导致Na2CO3处理下盐角草生长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红艳  王鸿磊  张梅  黄群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50-18051
[目的]确定马齿苋遗传转化时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方法]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和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通过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增长率来研究卡那霉素对马齿苋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卡那霉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很大,当卡那霉素浓度为20 mg/L时严重抑制了愈伤组织的诱导,而其愈伤组织在卡那霉素浓度为100 mg/L时仍能少量生长,但随着卡那霉素浓度的增大,增长速度变慢,褐化程度逐渐增加。[结论]在进行马齿苋的遗传转化时,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可采用20 mg/L卡那霉素作为选择压,如果直接以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则可采用80 mg/L作为选择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