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蔺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野生马蔺DNA为模板,采用均匀设计,通过5因素5水平和5因素3水平两轮均匀优化试验,对影响ISSR-PCR扩增结果的一些因素(Mg2+、dNTP、引物、TaqDNA聚合酶和模板DNA浓度等)进行优化筛选,建立了适合马蔺的最佳ISSR-PCR反映体系:在2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2.5μl 10×PCR Buffer、2.0mmol/L Mg2+、2.5μmol/L dNTP、1μmol/L引物1、.5U TaqDNA聚合酶、50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对扩增程序中的循环次数、退火温度进行筛选,获得的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然后进行40个循环(94℃变性45s,52.3~60.5℃退火30s,72℃延伸1.5 min);循环结束后,72℃延伸5min。  相似文献   

2.
正交设计优化星星草ISSR-PCR反应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适合于星星草的ISSR体系,对影响ISSR-PCR的多个因素,包括引物浓度、Taq酶的用量、Mg2 和dNTP浓度进行了比较、优化;同时又对DNA模板浓度,PCR扩增程序中的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进行了筛选.结果确定了星星草ISSR PCR反应体系的最佳方案为: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进行40个循环的94℃变性45s,55℃复性45 s,72℃延伸2 min;72℃延伸10 min,4℃保存.20μl反应体系包括10%buffer 2μl、模板DNA60ng、dNTP 100μmol/L、TaqDNA聚合酶1.5U、引物0.8mmol/L、Mg2 2.0mmol/L.  相似文献   

3.
桑天牛遗传多样性研究中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适合的AFLP反应体系研究桑树主要害虫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从分子水平分析桑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开辟害虫防治新途径。对提取的桑天牛成虫基因组DNA预扩增中的Mg2+浓度、dNTP浓度、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的用量以及选择性扩增中的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dNTP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和Taq酶的用量等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反应体系。确定预扩增反应体系中的Mg2+终浓度为1.50mmol/L,dNTP终浓度为0.15mmol/L,引物浓度为10.0×10-7mol/L,Taq酶用量为1.00U;确定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中的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为40倍,dNTP终浓度为0.15mmol/L,引物浓度为5.00×10-7mol/L,Mg2+终浓度为1.50mmol/L,Taq酶用量为1.00U。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扩增得到了条带清晰的桑天牛AFLP图谱。  相似文献   

4.
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卵啮小蜂是抑制桑天牛的有效天敌。为使天敌能大量人工繁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单头桑天牛卵啮小蜂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SDS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高,适宜于RAPD-PCR扩增分析。在25μL反应体系中,RAPD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为:1.5mmol/L Mg~(2+)、2μL的dNTPs(2.5mmol/L)、320nmol/L随机引物、80ng模板DNA、0.8U Taq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双因素设计结合的方法,对白羊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Mg2+、dNTP、模板DNA、Taq DNA聚合酶及引物5种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立了白羊草最佳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25μL体系中dNTP 0.2mmol/L、Taq酶1.0U、引物0.6μmol/L、Mg2+2.5mmol/L、DNA模板30ng、10×PCR Buffer 2.5μL;扩增程序:94℃预变性5min,94℃变性45s,50~60℃(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定)退火60s,72℃延伸90s,共35个循环,72℃后延伸5min。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RAPD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中苜一号"、"大西洋"、"渭南"3个苜蓿品种为材料,对RAPD反应条件中的MgCl2浓度、dNTP浓度、随机引物浓度、模板DNA用量、TaqDNA聚合酶用量以及扩增缓冲液浓度分别进行梯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的体积为25μL,MgCl2浓度为2.7mmol/L,dNTP浓度为150μmol/L,随机引物浓度为0.192μ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为每一反应体系2U,扩增缓冲液浓度(以KCl浓度为指标)为50mmol/L,模板DNA用量为120ng.通过试验建立了一套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扩增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22个虉草基因组DNA为ISSR-PCR扩增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影响PCR扩增体系中dNTP、引物浓度、Taq酶和模板DNA用量4个因素及引物退火温度进行梯度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ISSR-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0.3μL Taq DNA聚合酶(5U/μL),2μL 10×PCR Buffer(mg2+plus),1.5μL dNTP(2.5mmol/L),1.5μL引物(10pmol/μL),50ng模板DNA,ddH2O补足体积。以此体系对24条引物进行筛选,最终获得了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12条。引物UBC808、809、811、815、818、820、826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5℃,引物835,841和842的适宜退火温度为56℃,而引物810和834的适且退火温度分别为52℃和54℃。12条引物共扩增总条带数192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数173条,多态位点百分率89.81%。  相似文献   

8.
以山羊基因组DNA为材料,研究了MgCl2浓度、引物浓度、dNTP浓度、模板DNA用量、TaqDNA聚合酶用量对RAMP-PCR反应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适合山羊的最佳RAMP反应体系.反应总体积为25μL,MgCl2浓度2.0 mmol/L、引物为0.4 mmol/L、dNTP浓度为0.2 mmol/L、模板DNA为25 ng,TaqDNA聚合酶为1U.PCR反应程序为:94℃ 5 min;94℃ 30 s,40℃ 45s,72℃ 90s,30 Cycles;72℃ 10 min.  相似文献   

9.
克氏针茅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隋晓青  王堃 《草业学报》2008,17(3):71-78
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氏针茅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模板DNA、Mg2 、TaqDNA聚合酶、dNTP及引物)进行优化筛选,确立了适合克氏针茅ISSR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各反应成分为:模板DNA 50 ng,Mg2 1.5 mmol/L,dNTP 0.2 mmol/L,引物0.8μmol/L,TaqDNA聚合酶1 U,10×buffer 2.5μL。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克氏针茅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野火球RAPD反应体系优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个稳定的野火球RAPD反应体系,对RAPD反应条件中模板DNA用量、Taq DNA聚合酶用量、随机引物浓度、Mg2 浓度和dNTP浓度等各项参数进行筛选比较,创建其最佳反应体系为;25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51ng,Taq DNA聚合酶0.5U.引物浓度0.32μmol/L,Mg2 浓度1.2mmol/L,dNTP浓度0.20mmol/L,10×PCR Buffer 1.0μl,ddH2O19μl.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桑天牛成虫肠道菌群结构及优势菌群,获取桑天牛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信息。从桑天牛成虫肠道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细菌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27F/1495R和27F/519r+GC进行V3可变区PCR扩增,将长约500 bp的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后,进行优势条带分析、DNA回收、克隆、测序等,初步得到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菌属(Cit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柠檬酸菌属(Shigella)、泛菌属(Pantoea)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的8个细菌菌株,其中优势细菌为克雷伯氏菌属的细菌菌株,其次是沙雷氏菌属的细菌菌株。将获取的细菌16S 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相似度在97%以上的有6个菌株,其中有5个菌株与传统方法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可用于桑天牛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桑天牛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为探讨桑天牛在不同区域暴发危害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AFLP技术,对6个桑天牛地理种群的DNA进行扩增,5对引物组合得到扩增条带共241条,有多态性条带19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1.33%,其中杭州种群具有13条特异条带。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来自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70 3;来自浙江杭州的桑天牛种群与来自河南济源的桑天牛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397 2,二者与河北省的4个桑天牛地理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18 2、0.333 4。聚类分析也显示,地理上相距越远,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越大。  相似文献   

13.
几株桑天牛成虫肠道优势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桑天牛成虫肠道微生态环境,探索破坏桑天牛营养利用等功能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对健康桑天牛成虫肠道的优势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择平皿上出现3个以上的菌落作为肠道优势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6个菌株。6个菌株均呈杆状,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反应均呈阴性,在25~35℃、pH 5.5~9.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但各菌株的菌落形态及多种生化性状有差异。通过菌体形态观察、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鉴定1、2、3号菌株分别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4、5、6号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相似文献   

14.
白僵菌感染桑天牛幼虫致病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与寄主桑天牛(Apriona germari)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关系,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白僵菌分生孢子在桑天牛幼虫体表的侵染及穿透过程。结果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接种后8 h就可以附着于桑天牛幼虫体壁,12 h时可见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16 h即可穿透幼虫体壁;桑天牛幼虫体壁不同结构区影响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速度、附着胞形成以及芽管长度,与幼虫体壁的其它结构区相比,在幼虫体表节间膜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早,生长更快,并且孢子不会从幼虫体表的气孔侵入;已死亡虫体的表皮、气门均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15.
桑天牛成虫取食北京杨后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天牛成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以后,其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对羧酸酯酶活性测定表明,以桑树作为补充营养寄主的桑天牛成虫的血淋巴羧酸酯酶活力明显高于取食北京杨的天牛;而羧酸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桑天牛取食北京杨后对其羧酸酯酶活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饲喂时间的不同,羧酸酯酶活性差异不同,5 d以内,酶分子的活力降低,至第7天时,除了活力降低外,酶分子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来源于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和趋性反应有较强的调控作用。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的卵期寄生蜂。初步研究了雌性桑天牛成虫口腔分泌物和产卵后的肛门分泌物以及裸卵等单一信息化合物对桑天牛卵啮小蜂的寄主识别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单一信息化合物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均没有影响。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信息类化合物,并且对不同提取溶剂获得的提取液进行了寄生蜂寄主趋性反应和寄主识别行为的测定,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该寄生蜂的趋性反应有显著影响,正己烷、甲醇、丙酮以及蒸馏水4种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趋性反应均无影响;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3种有机溶剂获得的提取液对寄生蜂的寄主识别行为有影响,证明有机溶剂能够有效提取存在于桑天牛成虫粪便中的该寄生蜂的接触性信息化合物。利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提取液分离纯化,层析液对寄生蜂寄主识别影响的测定结果显示,用正己烷作溶剂的层析液对该寄生蜂的寄主识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二氯甲烷、甲醇、丙酮和蒸馏水作溶剂的4种层析液则没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粉虫诱集法从不同土壤中分离到球孢白僵菌共9株,分离率为45%,并对桑天牛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以Bb00菌株的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及感染率分别为100%和86.3%,致死中时LT50为4.13 d,致死中浓度LC50为3.05×106/mL。  相似文献   

18.
经试验,筛选出8310(10%)、8302(20%)两种防治桑树蛀干害虫的专用乳剂,采用50—100倍的稀释药液,对桑天牛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