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从太湖流域某养鸭场分离到一株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TH11株,该病毒感染的病鸭主要表现软脚和拉稀等主要症状,剖检病变以肝脏出血和脾脏坏死为主要特征。电镜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具有呼肠孤病毒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扩增结果证明,该株病毒无论是在致病性方面,还是在基因序列方面都不同于以往的番鸭呼肠孤病毒,而是一株对多品种鸭具有较高致病性和病死率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2.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3.
动物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不足的状态称为免疫抑制.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免疫抑制性疫病在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猪场和鸡场中较为普遍,已对养猪业和养鸡业尤其对肉猪、肉鸡生产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成为制约养猪业和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鸡传染性囊病、鸡网状内皮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等.然而,对于鸭传染性疫病,国内外尚未见报道鸭的免疫抑制病.我们依据近些年来,对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检测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鸭呼肠孤病毒、鸭流感病毒、鸭2型疱疹病毒、鸭圆环病毒可直接损害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细胞,与鸭免疫抑制相关.综合文献报道,本文将鸭呼肠孤病毒病、鸭流感、低毒力鸭瘟病毒感染、鸭2型疱疹病毒病、鸭传染性囊病、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鸭圆环病毒感染一同归为鸭的免疫抑制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2006-2010年湖北省地区暴发的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病理特征,地域性特点,运用病理剖检、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病鸭进行研究。剖检眼观病变表现为肝、脾表面出现大量黄白色病灶,组织学病变为肝、脾出血、坏死与肉芽肿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感染病鸭脾均出现特异性阳性信号,而肝和法氏囊仅部分出现阳性信号。由以上结果推测可知湖北省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特征表现为肝脾坏死。  相似文献   

5.
2019年3月,广西马山县周鹿镇某养殖场出现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病例,发病率在10%以上,死亡率30%左右。剖检病死鸭可见明显肝脏坏死、出血、脾肿大等特征。为了确诊病因,取病鸭肝脾等组织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无任何扩增片段,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具有29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送检的鸭病料组织加灭菌生理盐水经研磨过滤后取上清接种10日龄鸭胚,在接种后72~96 h死亡,收集鸭胚尿囊液做PCR检测,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阳性;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攻毒健康7日龄雏鸭5只,1.0 m L/只,7 d后5只雏鸭全部死亡。综合判定鸭场发生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积极采用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同时改善饲养环境,经常消毒,从源头上杜绝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正>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鸭呼肠孤病毒(DRV)引起番鸭、鸭、半番鸭和鹅等水禽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鸭呼肠孤病毒可分为经典型(C-DRV)和新型(NDRV)两种。经典型病毒主要感染番鸭引起鸭坏死性肝炎(俗称番鸭"白点病"或"花肝病");新型病毒可感染番鸭、半番鸭、肉鸭和鹅等多种水禽,引起番鸭和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称为番鸭"新肝病")和肉鸭"脾坏死症"。2007年开始,该病在我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赣州地区某种鸭场樱桃谷种鸭发生一起以产蛋下降、个别死亡、卵泡出血和肝脏、脾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我们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以建立的PCR、RT-PCR方法对该病例样品分别进行了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呼肠孤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检测,结果仅扩增出约330 bp大小的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条带和约680 bp大小的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结合临床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与呼肠孤病毒病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呼肠孤病毒(Reovirus)在家禽和其他禽类中非常普遍,容易分离到病毒及检测到血清抗体,但主要关注其对鸡的危害,因为从其他禽类分离的病毒大多是不致病的~([1])。近年来,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导致严重发病、死亡的病例较多,也有文献报道肉雏鸭感染该病毒导致以脾脏坏死为主要病变特征的疾病。鸭疫里默氏菌的血清型复杂且缺乏交叉免疫保护,极易产生耐药性,在临床中存在严重的多  相似文献   

9.
呼肠孤病毒(REO)感染是家禽的常见疫病之一,其病毒存在于鸡体内的多种组织。呼肠孤病毒感染通常可以引起鸡群病毒性关节炎、生长阻碍综合征、肠道疾病、吸收障碍综合征及免疫抑制等多种临床疾病。鸡群呼肠孤病毒的感染致病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病毒的致病力、鸡群的日龄、饲养管  相似文献   

10.
正(一)流行病学禽呼肠孤病毒感染普十分宽泛,可感染家禽鸡、鸭、鹅以及火鸡等多数鸟类;但对鸽子、家兔、仓鼠不易感。禽呼肠孤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虽然也可以垂直传播但其传播效率不高。据相关文献报道,经消化道感染的禽感染后第4 d就可以从其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以及股关节分离到该病原,其广泛性高滴度排毒可持续长达两周,然后病毒小范围定殖在腿骨的滑膜组织以及关节部位,被病禽污染的垫料或者饲料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这与其排毒特点相吻合。(二)临床症状禽呼肠孤病毒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鸡,但对于不同日龄阶段的鸡其  相似文献   

11.
曹昳 《当代畜牧》2024,(1):9-11
通过对疑似感染鹅呼肠孤病毒的病鹅进行实验室检测,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确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取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鹅肝或脾脏组织,采用RT-PCR检测鹅呼肠孤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采用I群禽腺病毒通用型二温式PCR方法检测腺病毒,对呼肠孤病毒阳性者进行病毒扩增片段测序。结果鹅呼肠孤病毒测序结果为阳性。I群禽腺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无特异性条带,为阴性。本病例确诊为鹅新型呼肠孤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呼肠孤病毒感染在山东省流行情况的调查报告吴延功,杜元钊,朱万光(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266032)呼肠孤病毒是病毒性关节炎、矮小综合征,以及一些呼吸道和肠道病的病原。1997年以来,山东省及其临近地区的许多鸡场先后发生了多例由呼肠孤病毒引起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山东某鸭场疑似发生新型鸭呼肠孤病,从采集的病料组织样品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一步法RT-PCR扩增得到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部分S3基因序列,克隆到p MD18-T载体中,经序列测定,与Gen Bank上的毒株序列进行比对,并做了该病毒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参照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同源性为100%,并对鸭具有一定的致病性。本试验成功分离获得1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山东地方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5.
鸭感染呼肠孤病毒最早在1950年发生于南非[1],直到1972年法国学者才从患病雏番鸭中分离到第一株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2],该病毒多感染2~4周龄番鸭,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为10%~30%;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06年以来,我国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区的樱桃谷鸭群陆续发生了以软脚和脾脏坏死为特征的疾病。随后,经过对该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确定为呼肠孤病毒感染。本试验从山东潍坊地区1例患有脾脏坏死的樱桃谷种鸭体内分离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病原鉴定,判定引起此次樱桃谷种鸭脾脏坏死的病原为鸭呼肠孤  相似文献   

17.
蛋鸡的呼肠孤病毒感染、鸡贫血病毒感染和马立克氏病赵晓晨译自德国TAD公司资料王宏兆校(本资料由大方西药饲料公司提供)呼肠孤病毒感染呼肠孤病毒广泛存在鸡群中,其中多数是不致病的,只有少数可引发临床疾病。至今为止,呼肠孤病毒主要使向用型种鸡以及肥育期向用...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荧光定量PCR诊断方法。本实验以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鸭组织RNA提取物为模板,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呼肠孤病毒S1基因全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p ET-30a载体,重组质粒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阳性质粒为模板,建立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经测序证实扩增片段与预期目的片段相符,所建立的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S1的反应在101~108 copies/u 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反应的检出下限为10 copies/μL,而H5型禽流感病毒、H9型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C型鸭肝炎病毒、新城疫病毒、鹅细小病毒、鸭瘟病毒等病毒的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敏感、特异。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YBR Green II荧光定量PCR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方法,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致病机制和机体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采用MTS法检测接种不同致病力番鸭呼肠孤病毒12h、24h、36h、48h、72h、96h后对番鸭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活力的影响。根据细胞病变情况和活力状态确定细胞发生变化的拐点,初步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和细胞活力的特征变化,进一步了解番鸭呼肠孤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和致病机理提供时间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接毒后36h,细胞活力达到最高,高致病力YB毒株作用于MDEF,细胞活力在48h大幅下降并出现明显细胞凋亡;低致病力YJL毒株作用于MDEF,则在72h可出现明显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鸡群免疫抑制病感染现状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润德   《兽药市场指南》2008,(12):30-31
一、鸡群免疫抑制病的感染现状 1.经对鸡群中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3种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鸡场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母源抗体阳性率都非常高,在经过1~3周母源抗体消失后不久,从5周龄开始出现自然感染引发的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20周龄时,不论什么遗传品系和地理分布,绝大数鸡群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呼肠孤病毒的抗体阳性率可达到95%~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