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60只商品代AA肉仔鸡于29日龄时随机均分为常温对照组、热应激对照组、常温感染组和热应激感染组.研究了37℃热应激对实验性感染大肠杆菌肉鸡肺动脉压和右心功能的影响。结果37℃热应激1~3d极显著降低(P〈0.01)肉鸡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肺动脉压分别下降了34.78%、45.83%、40.48%。热应激3、7d,感染大肠杆菌肉鸡右心室收缩压显著下降(P〈0.05,P〈0.01),分别下降了26.60%、28.00%,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77.50%,50.77%和75.00%、50.58%。结果表明,37℃热应激可以拮抗肉鸡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肺动脉高压,降低感染肉鸡死亡率,但使右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家畜中主要感染牛、绵羊和山羊,多呈隐性感染,但该病对人类影响极大,因此常危害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感染牛羊过早的淘汰、生产性能降低等,给牛羊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对牛羊Q热的病原、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进行论述,为一线养殖和检疫人员防控牛羊Q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Q热(QFever)是由贝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burneti)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人一般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为主要症状,动物感染多为隐性经过,但妊娠牛、绵羊和山羊感染可引起流产。1937年Derrick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发现并首先描述此病,因当时原因不明,故称该病为Q热(“Q”乃Query的第一个字母,即疑问之意)。本病在全世界分布很广,随着对Q热研究的深入,许多原来以为不存在本病的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发现Q热流行。目前,除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国家及新西兰等尚无明确病例报告外,可以说,在开展Q热血清学或病原学工作的地区,均能发现本病存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国北方地区规模奶牛场的Q热流行情况,在7个规模奶牛场采集233份奶牛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Q热抗体检测;采集103份棉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Q热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从233份血清中检测到Q热阳性抗体34份,血清学阳性率为14.59%;从103份棉拭子样品中检测到Q热病原核酸12份,病原学阳性率为11.65%;7个规模奶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Q热病原感染,阳性率介于3%~33%。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规模奶牛场Q热流行较为广泛,应引起养殖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强Q热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以及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以控制该病在动物间传播,降低人员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鸡毒霉浆体病又称慢性呼吸道病(CRD),是由鸡毒霉浆体(MG)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据中监所冀锡霖和宁宜宝(1986)凋查表明二我国近50Q-80%的鸡场为鸡毒霉浆体感染阳性,本病可以横向传播.后备鸡群也受到老龄鸡或污染环境感染,导致该病在鸡群中连续不断循环发生,也可以垂直传播,经蛋传播给下一代。本病在鸡群和火鸡群中感染率极高.几乎可全群感染或大部分感染,一般死亡率为10%~30%.如有某些应激因素或并发病存在.可高达40%~60%,成鸡或成火鸡感染死亡率不高,但可降低产蛋率10%~40%.种蛋孵化率降低1…  相似文献   

6.
Q热是由伯氏柯克斯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本文根据Q热病原特征和流行特点,归纳、分析其传播影响因素,以期为Q热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伯氏柯克斯体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多在人或动物细胞质的特殊囊泡内繁殖。Q热宿主谱广泛,其中家养反刍动物是人类Q热的主要传染源。反刍动物感染后既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尿液、乳汁和粪便等排出病原,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给人类。蜱虫是动物间最重要的Q热传播媒介,可通过吸血传播。Q热几乎遍布全世界,但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Q热流行受气候因素影响,温暖多风的春季是流行高发期。目前,抗生素治疗、卫生消毒和疫苗接种是预防Q热的有效手段。Q热分布广泛、感染性强,可继发多种动物及人类疾病,因此对其防控必须引起重视,应加强日常监测和特效药物研发,建立起有效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牛双芽巴贝西虫病李文生(甘肃省平凉地区动物检疫站·744000)牛的双芽巴贝西虫病是双芽巴贝西虫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热性疾病.黄牛、水牛和瘤牛都可感染.1病原属于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焦虫科(或巴贝西虫科)、巴贝...  相似文献   

8.
隐孢子虫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一种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为一种寄生性原虫,即隐孢子虫。隐孢子虫属于真球虫目、隐孢科、隐孢属,目前认为其有效种有6个,即感染鱼类的鼻隐抱子虫(C.nasorum)、感染爬行类的响尾蛇隐池子虫(C.crotati)、感染鸟类的火鸡隐抱子虫(C.meleagridis)和贝氏隐抱子虫(C.baileyi)、感染哺乳动物的鼠隐抱子虫(C.muris)和小隐子虫(C.parvum)。现已发现隐抱子虫可寄生于多种脊椎动物,下面就其引起的局部病理变化、免疫器官的反应、免疫反应和免疫诊断等方面述之。1寄生部位与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蜱(Tick)是陆地脊椎动物的专性、非永久性体外寄生虫,在吸食血液的同时还传播各种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媒斑疹热、莱姆病及蜱瘫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研究蜱类具有重要的医学、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猪丹毒是杆菌引起猪的急性热性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败血症(急性),皮肤疹块(亚急性)、增生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其他动物也有感染发病的报道。 1 病原 猪丹毒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形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5微米0.8~2.0微米。病料内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情况 山东省平原县某养殖场内发生一种母猪产期高热(体温高达41.5℃),产后不食,呼吸急促,皮肤发红,产道感染严重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发病快,经临床检查,初步诊断为热应激引起的母猪产后败血症,经过3天的综合治疗,病情很快有所控制,但停药后,  相似文献   

12.
犬瘟热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D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双相热、结膜炎、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胃肠炎、皮炎及神经症状等。  相似文献   

13.
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为引起母猪繁殖障碍(reproductivefailure)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特征是引起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导致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及新生仔猪的死亡。PPV呈世界性分布。我国80年代初在不同地区分离到了病毒,并查明其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PPV病原学特性1.1PPV理化特性猪细小病毒分类为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PPV为DNA病毒,PPV对热具有强大的抵抗力。Mary和Bachmann等的研究表明:0.5%漂白粉或氢氧化钠5min可杀死PPV,而2%戊二醛则需要20min…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成年猪以呼吸系统和繁殖障碍为症状,在哺猪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为临诊表现.牛、羊、猫、狗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以发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伴有身体某部位的奇痒为特征。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区)、市报导过此病.起初PR的总体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猪一旦被其感染,病毒可在猪体内呈长期潜伏感染状态,在体内可存在数年甚至终生。  相似文献   

15.
为探求2012—2013年福建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腹泻所占比例及流行情况,采用PCR方法对采自福建省62个规模猪场的128份发生腹泻病料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PROV)、猪瘟病毒(csFv)、蓝耳病病毒(PRRSV)和伪狂犬病病毒(PRV)等病原调查,结果显示:检测出PEDV的阳性率为67.97%(871128),其中PEDV与TGEV混合感染为19.53%(25/128),PEDV与PROV混合感染为3.9l%(51128),PEDV与PRV混合感染为14.84%(191128),PEDV与PRRSV混合感染为6.25%(81128),未检测出与csF、r混合感染。通过对流行PEDV的ORF3和M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流行PEDV毒株的2个基因片段均有出现新变异,其中1株与近年来韩国、泰国等流行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机会性原虫,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240多种动物,引起动物机体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目前已鉴定出16个有效种,40多个基因型。感染禽类的隐孢子虫主要有3个种: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和鸡隐孢子虫(C.galli)。其中C.baileyi为感染鸡的优势虫种,主要寄生在鸡的喉头、气管、法氏囊、泄殖腔等部位;C.meleagridis主要寄生于小肠,属于人兽共患病原;  相似文献   

17.
热休克蛋白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在寄生虫感染、治疗和预防中的意义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作者就热休克蛋白家族及其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非典型猪瘟。母猪感染该病后常出现繁殖障碍,表现为轻热或中热。部分猪皮肤发绀,病情久的形成坏死痂。母猪妊娠10d后感染可引起胚胎死亡和吸收、产仔头数少或返情,妊娠50d后感染可至死胎多,产前1周感染的不影响仔猪存活,但其发育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coli O157:H7)是一种强致病的病原性细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E.coli O157:H7对人的致病力较强,感染剂量较低,每克感染载体含菌10个以上即可能引起感染。感染此病菌的人会出现严重腹泻、发烧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更会引起肾脏衰竭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我国部分地区在食品和动物中有此类检测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双相热.自细胞减少,结膜炎、支气管炎、卡他性肺炎、胃肠炎、皮炎及神经症状,部分病例脚垫高度角质化,病的后期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除犬科动物外,鼬科、玩熊科及大熊猫科等动物也可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