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径流中土壤养分流失以磷为主,为了保护下游河流的水质,可从农业排水沟中采取措施减少磷的流失。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大学植物与土壤学教授C.J.Penn等对磷吸附材料(PSMs)减少排水沟中可溶性磷效果进行了研究,探明了影响磷吸附的因素及吸附材料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含磷量较高的排水沟中安装除磷设备,不仅能降低磷质量浓度,还能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化学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掌握农田排水沟中磷元素迁移的特征对于改善水质非常重要。美国学者P.J.K le inm an等人于2001~2006年做了控制农田排水沟中磷元素输出的实验。2005~2006年,点源产生的径流向排水沟输出的总磷量为4.3~25.3kg/hm2,而在排水沟的非点源区域磷元素的输出量为2.6~4.8 kg/km2。两个非点源磷排水沟中,流失的总磷量就达到1.4~26.2 kg/km2。农田和排水沟之间的坡面流每年输出的磷元素高达8%,地下水是磷元素向排水沟输出的关键路径。排水沟中磷元素的输出主要发生在暴雨径流中。漂浮藻类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输出。用一些吸磷物质对排水沟土壤进行处理,降低磷解吸的潜力。在排水沟系统关键控制点,设置流量控制同样有效,且能截获漂浮中的磷元素,防止藻席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汪邦稳  夏小林  段剑 《土壤学报》2016,53(3):808-819
土壤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分布和发育受土壤侵蚀的影响。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清该区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对土壤分布及其特性的影响,对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调查取样和分析测试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侵蚀地形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侵蚀地形的土壤特性差异显著,相对于山脊坡和鞍部坡,切沟土壤理化性质的大部分指标含量最高,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酶活性最大;不同侵蚀地形的土壤特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差异较大,与山脊坡和鞍部坡相比,切沟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酶及微生物指标的显著正相关明显增多,土壤特性与切沟的关联度也最高;切沟形成的微环境提升了土壤特性,为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加大侵蚀沟的环境研究可为快速恢复该地区的土壤与植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慈溪市为研究区,通过定点配对采样和典型区采样,选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pH值6个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慈溪市1982-2012年30a间土壤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土壤特性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慈溪市近30a来土壤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全氮、速效钾、pH值、有机质的单质量指数分别下降了1.03,0.46,0.33,0.18;速效磷和电导率的单质量指数分别上升0.50和0.42,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下降0.28,土壤全氮损失较为严重。空间上,从南到北土壤质量基本呈阶梯状依次下降,从南到北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1.36,1.35,1.43,1.18。研究表明,种植模式、围垦时间和土壤管理是影响土壤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应用CT技术分析土壤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土壤特性是影响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因素,深入了解土壤特性对更好利用土壤资源意义重大。CT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获取实验数据精确等优点,近年来逐步应用到土壤特性研究中。本文针对土壤孔隙结构特性、水力特性在获取方法、定量表征时所运用的技术,系统总结了CT技术在研究土壤特性中的进展,研究发现当前CT技术分析土壤孔隙时精度不足,应用CT技术研究土壤特性的方法框架不完善,据此提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农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的关系,美国土壤学家Q.M.Ketterings等对纽约119326个土样有效磷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并结合1957~1958、1985~1995等多年的试验数据资料,及纽约地区30个农场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分析结果,对纽约地区各州、县、镇在过去40a的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与农业发展进行了客观评价,认为农地用于发展畜牧业时,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会明显增加,而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纽约地区农地的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已大大超过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的安全上限(4.5mg/kg)。农地磷的流失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首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项研究成果,很值得我们在进行营养流失研究时借鉴。  相似文献   

7.
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壤质量、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开展矿区土壤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重构土壤特性,监测样点布设方法,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动态监测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评述,总结各监测样点布设方法适用条件,分析各监测方法的优势及特点,发现在矿区土壤监测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缺少针对重构土壤的特性、影响因素研究;适用于重构土壤监测样点布设方法研究较少;土壤监测新技术研究、应用尚待完善。未来矿区土壤监测应拓展重构土壤特性、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研究,探究适用于重构土壤的样点布设方法,探索智能化土壤监测新技术并提高监测精度,为科学监测矿区土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水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水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排水沟水体污染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搜集2009—2015年排水沟水环境因子指标和以地级市为单元的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选取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作为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评价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法和灰关联法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指标对排水沟水质的影响程度。[结果]南干沟水质呈现逐年好转趋势,银新干沟水质和清水沟水质急剧恶化,其他排水沟的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较平稳,且水质总体状况较好;排水沟水质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和关联度都较高:中干沟与化肥使用量相关系数高达0.998,南干沟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相关系数高达0.983;永二干沟与农业耗水量的关联度高达0.793 41,南干沟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关联度高达0.755 69。[结论]排水沟的水质变化趋势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的影响较大;以地级市为单位,综合污染指数与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吴忠市、银川市、中卫市、石嘴山市;相关分析与灰关联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运用二者结合分析了影响排水沟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总体上,农业生产对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排水沟水质影响较大,工业生产对吴忠市和中卫市排水沟的影响较大,且农业生产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比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水对排水沟水质状况影响程度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GIS技术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土壤磷素 (P)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可能受到P流失指数影响的地区进行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 :近一半的土壤中P质量分数高于作物需求 ,土壤中速效P质量分数依次为农田 >草地 >牧场。 2 )土壤P质量分数随着养殖动物数量的上升而增高 ,在动物密度最高的地区河流水质恶化最严重。 3)大部分地区将会由于不同原因受到P流失指数的限制 ,其中东南部受到的影响最大。农民对P流失指数实施的适应性对策 ,决定着P流失指数实施的影响程度和政府援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造林后受沙漠化影响的沙地土壤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恢复持续供应养分能力所需的时间进行了评估.选择内蒙东部奈曼县中部的3a生、9a生和19a生白杨林及其附近的土壤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细粒和SOC的质量分数在前9a缓慢增加,在第10-19a迅速增加,其中,凹陷部位细粒和SOC的质量分数比凸起部位的高。土壤有效水的含量、有效氮和有效磷的数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参数表现出与细粒和SOC的质量分数相似的变化趋势。19a生白杨林迎风边缘细粒和SOC的质量分数比林中部高。取自19a生白杨树下20cm厚上表层土中有效氮数量与附近肥沃农田土相近,而小于10a生白杨树下的土壤有效氮数量却比农田土低,这表明:土壤从沙漠化状态恢复并再一次被用于耕作需要10-20a的时间。试验证明:植树造林是恢复沙漠化地带的一个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壤磷对作物生长及水质污染有重要影响,农业生产中施入过量的磷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及水质下降。美国土壤学家N.C.Hansen等通过分析土壤及水中磷的形态、磷的管理、磷的吸附过程,认为土壤中可溶性磷是通过地表径流、壤中流及深层淋溶输移到水中。连续数十年施过量磷肥导致土壤磷浓度升高,将其降到正常水平需很长时间。水土流失是土壤磷流失的主要途径。为了减少土壤中磷的流失及保护水质,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水保耕作措施可有效防止磷的流失。减少耕作次数可降低径流中磷的浓度,在高寒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地区,适当增加耕作次数可减少土壤磷的流失;穴状、条带状或结合播种施肥、保留植被盖度是农业管理中减少磷输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化学等一系列抗侵蚀内在特性的影响。表明:在没有人为破坏条件下植被具有很强的恢复与调节功能;植被主要通过改善土壤特性而提高其抗侵蚀能力。植被恢复后的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有效磷、非毛管孔隙度及渗透性等抗侵蚀特性分别较恢复前提高丁6,2.5,6,2和4.5倍,因此其土壤抗冲性指标相应增强了20多倍。  相似文献   

13.
开垦对农牧交错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及其相应的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地开垦后,其土壤特性出现颗粒组成粗化,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毛管持水力降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降低的现象;开垦导致了地带性草地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质量分数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需要。基于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草地开垦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分析及对比,提出了在农牧交错带秋季收获时应该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并适当延后春季翻耕时间,以减少风蚀作用的负面影响;应该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来改善土壤性质,建议研究区应严格贯彻执行禁止对地带性草地的开垦,对已开垦的地带性草地应尽快实施国家提出的退耕还草政策;对于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应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板栗林地水土保持截水工程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浙江省安吉县2种典型板栗林不同坡面位置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有无截水工程措施板栗林土壤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坡面截水工程措施对板栗林沟间坡面土壤性质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无措施板栗林低5.88%、6.68%和33.54%,砂粒质量分数比无措施板栗林高10.57%.板栗林侵蚀地坡度的急剧变化导致坡面不同位置土壤养分和土壤颗粒组成的明显变化,2种板栗林坡度增加段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低,土壤砂粒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坡面截水工程措施使得坡面土壤颗粒组成相对稳定,但要改善林地土壤肥力还必须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滴灌对黄瓜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滴灌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再生水水质对黄瓜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再生水滴灌情况下,黄瓜地土壤p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再生水滴灌处理土壤EC值高于地下水滴灌;在土壤养分方面,与对照相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再生水浓度越大,对土壤呼吸的增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稻草还土对红壤氮磷积累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4,(4):919-924
增加土壤氮、磷养分的库容及其有效性是培肥退化丘陵红壤、提升红壤旱地地力和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稻草还土对亚热带丘陵红壤氮、磷积累与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连续8年稻草还土,土壤全量氮、磷分别增加36.1%和28.6%,提取态氮、磷增加0.98和2.90倍,微生物量氮、磷增加1.42和2.80倍,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151.1%和48.3%。与施用化肥相比,稻草还土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提取态磷/全磷、微生物量氮和磷、微生物量氮/全氮、微生物量磷/全磷、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降低提取态氮/全氮。土壤提取态氮与微生物量氮、脲酶活性以及提取态磷与微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稻草还土是快速增加亚热带丘陵红壤氮、磷库容和提升土壤氮、磷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华南赤红壤丘陵坡地不同侵蚀部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对赤红壤丘陵坡地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有较大的影响,而对全磷和全钾影响较小;随着土壤侵蚀程度的加剧和植被的破坏,土壤微生物总数逐渐减少,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诱导呼吸显著下降;在没有草本植物的情况下,仅有人工荷木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近地表覆盖的草本植物应是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必不可少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18.
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加强农业排水沟渠管理在保护河流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排水沟渠的主要因素有氮、磷、碳、农药及沟渠淤积物等,沟渠中残留的农药、肥料及生长的植被会导致下游河流富营养化,影响水质。通过介绍美国农业排水沟渠内部、外部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坡耕地土壤退化程度及其与坡度的关系,在沂蒙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通过测定流域内不同坡度坡耕地、弃耕地与生态林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坡耕地土壤颗粒结构与养分退化特征。结果表明:1)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砂粒体积分数最高,黏粒体积分数最低,平均值分别为70.81%、0.75%;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有机质质量分数为生态林地〉弃耕地〉坡耕地;3)坡耕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其大小与土壤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4)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与砂粒体积分数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土壤氮、磷、钾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颗粒体积分数相关性不显著;5)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性砂土的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或坡度加大会增强土壤粉粒和黏粒的流失,导致土壤颗粒分布的均匀性及其分维数下降,水肥保蓄性能和养分质量分数降低。  相似文献   

20.
蔬菜地土壤磷饱和度及其对磷释放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解蔬菜地土壤磷素的积累对水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浙江省选择了33个代表性蔬菜地,采集和分析了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磷素状况,从土壤磷饱和度的角度,研究了浙江省主要蔬菜土壤磷积累状况及其对地表和地下水水质和土壤磷释放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透膜渗析法测得的磷释放量与土壤磷积累呈正相关,磷释放量随土壤磷饱和度的提高而增加。蔬菜地土壤磷饱和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中磷的浓度,当土壤磷饱和度小于25%左右时,水体中磷浓度随土壤磷饱和度增加较为缓慢;但当磷饱和度大于25%时,水体中磷浓度随土壤磷饱和度提高迅速上升。地表水中磷浓度主要与表层土壤磷饱和度有关;地下水中磷浓度主要受深层土壤磷饱和度的影响,与表层土壤磷饱和度的相关性较小。土壤磷饱和度可很好地表征土壤磷释放和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