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绿线螟在广西分布较广,有甘蔗绵蚜和竹笋蚜的地区均有发生。 (2) 在自然情况下绿线螟主要捕食甘蔗绵蚜、竹笋蚜和竹叶蚜,其他蚜群中尚未发现此虫。 (3) 经在室内饲养,此虫每年能发生11个世代,主要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而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发生代次比较重迭,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较低,所以在田间冬春季除可见到蛹和老熟幼虫外,亦能见到成虫、卵和低龄幼虫。 (4) 绿线螟的卵散产于蚜群间,幼虫有吐丝结缀隧道潜居道内的习性,觅食时头胸部伸出隧道或爬出隧道把蚜虫拖至隧道内,然后啮食。当隧道附近无捕食对象时,则藉爬行或吐丝下垂迁移他处。其蛹多化于幼虫结缀的丝质隧道内或附近,化蛹前先吐丝结茧。常若干个聚集成堆。 (5) 绿线螟各虫态的发育情况经初步试验考查,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取食、脱皮均在日平均温度13.5℃以上,羽化成虫9℃以上,成虫交配产卵16.5℃以上。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年的试验,对人工饲养繁殖大突肩瓢虫的研究,取得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配制了以鲜猪肝和绵蚜干粉为基本原料的代饲料配方20余个,其中编号为 A—9和 A—3—1的能成功地饲养本种瓢虫的成虫,编号为 L—5—3和 L—19的能成功地饲养本种瓢虫的幼虫。二是初步总结了以罐头玻瓶用代饲料继代饲养繁殖本种瓢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调查和室内试验,明确了国营广西浪湾华侨农场和南宁市郊柑桔园中食螨瓢虫种类主要有广西食螨瓢虫、黑囊食螨瓢虫和越南食螨瓢虫等3种,其中以广西食螨瓢虫、黑囊食螨瓢虫为优势种。两优势种瓢虫在当地一年可发生9~10代,成虫的寿命最长达105天,每头雌虫一生平均产卵最多达117粒。成虫、幼虫均能捕食柑桔红蜘蛛,每头日捕食量与叶螨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捕食量越多。食螨瓢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与食料和使用化学农药情况有关,红蜘蛛少或用药多的果园,常无这类瓢虫。  相似文献   

4.
甘蔗绵蚜在广西的发生为害情况,因蔗区的生态结构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根据广西甘蔗研究所报导,我区各蔗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不同,可分为桂南南亚热带区,桂中中亚热带区和桂北中亚热带区三大区和八个类型。南宁、武鸣等县市的蔗地属于桂南南亚热带台地型蔗区,这类型蔗区的主要特点是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  相似文献   

5.
辐照处理大豆食心虫不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人工饲养:改变光周期,打破滞育,每天光照18h处理,羽化率最高,滞育期由原来10个月之久,降低到1个月左右,由1年只发生1代,到可以连续多代饲养,繁殖1代只需40~42d;并筛选出较好的人工饲料配方,采用黄豆芽饲养初孵幼虫,成活率较高,发育正常。2.确立了辐照时期以羽化前2天的老熟蛹期为宜,辐照剂量以120Gy为宜,处理后羽化的成虫,活动正常,所产的卵不孵化,可达到绝育。3.田间防治试验:用上述剂量辐照处理老熟蛹,羽化出的成虫释放到种有大豆的纱笼里,防治效果可达88.1%~99.0%,虫食率由10.1%下降到0.1%~1.3%;释放于田间,防治效呆为86.56%,虫食率由11.42%下降到1.55%。由此证明,辐射不育技术为防治大豆食心虫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甘蔗是广西罗城县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罗城县蔗区同一品种的连年复种,甘蔗蚜虫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对甘蔗的榨季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对罗城县甘蔗蚜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提出综合防控对策:清除蔗田虫叶杂草,减少越冬虫源传播;保护利用环境天敌,借力生物绿色防控;悬挂防水黄色粘板,诱杀有翅迁飞蚜虫;抓准点片初发阶段,适期开展对症施药。  相似文献   

7.
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生命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观察了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5代自然种群各虫态存活率、性比、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应用控制指数分析法分析天敌等因子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第4代和第5代斜纹准夜蛾自然种群卵孵化率分别为88.34%和89.33%,蛹存活率分别为57.74%和61.48%,幼虫期存活率分别为0.78%和0.63%,成虫性比接近1: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1723粒和1477粒,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145和2.31。在各类作用因子中“蜘蛛”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控制指数分别高达12.83%和9.06,其次是“疾病及自然死亡”等因子。  相似文献   

8.
1保护利用天敌天敌是自然界中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许多害虫都有相应的天敌。如食蚜蝇、草蛉、七星瓢虫等以蚜虫为食;赤眼蜂可以控制苹果卷叶虫及梨小食心虫;小黑花蝽、中华草蛉、深点食螨瓢虫可控制螨虫的发生与危害。为了发挥自然界中天敌的作用,一是要创造天敌繁殖和越冬的场所,可于初冬采集被寄生的虫瘿卵块,保护其越冬和人工繁殖饲养,在虫害大量发生前释放;二是要合理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避免大量杀伤天敌。(1)防治鳞翅目幼虫,可选用灭幼脲3号或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微生物制剂。(2)改变施药方法,可采用…  相似文献   

9.
蚬木曲脉木虱经鉴定为一新种。此害虫常以若虫群集于嫩芽、嫩叶上为害,在日均温度28.8℃时,卵期最短为5天,最长6天,平均5.24天。若虫期17天,脱皮4次;每雌产卵量212粒,产卵前期5~6天,产卵期8~14天,卵聚产或散产。其一生可交尾多次;完成一个世代约需30天,世代重迭,无明显越冬现象。虫口密度年消长与抽梢密切相关,春梢虫口密度达全年最高峰,与降雨量呈负相关,但不达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采用华北落叶松新鲜木段饲养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木段中的幼虫、蛹采用60Coγ射线,成虫采用9MeV X射线进行辐照处理。辐照后在华北落叶松木段上发育和繁殖的结果表明,幼虫经20~60Gyγ射线辐照后,能发育为成虫并繁殖F1代幼虫,80~120Gy处理后能发育为成虫,但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的世代累积效应,为利用生态措施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人工设置的5个温度条件下(12℃、17℃、22℃、25℃和28℃)调查了红色型豌豆蚜连续3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生命表等。研究结果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12℃时F_2代的若虫期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6.0%和6.8%,而22℃和25℃下若虫期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12℃时世代历期在F_2代较F_0和F_1代分别缩短10.5%和12.4%,17℃、22℃和25℃条件下世代历期在3代间差异不显著。在12℃下红色型豌豆蚜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和F_1代降低;而在持续高温25℃条件下后代繁殖力下降幅度最大,F_1和F_2代平均产蚜量较F_0代分别下降49.3%和50.9%,22℃下F_1和F_2代产蚜量与F_0代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其成蚜体重在12℃和25℃下受影响最小,体重在3代间无显著差异;22℃下F_1代成蚜体重显著高于F_0和F_2代,12℃时体质量增长率有随代数增加逐代增长的趋势。随世代数增加红色型豌豆蚜在12℃和25℃条件下净增殖力(R0)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25℃时F_1和F_2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F_0代显著增长。表明在连续较低温或较高温胁迫下,红色型豌豆蚜后代繁殖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但发育历期缩短,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长,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可能是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Micro-CT的麦粒内害虫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准确检测粮粒内部早期虫害侵蚀,可提前判断储粮受侵染状况,对及时确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基于Micro-CT系统的麦粒内部早期侵染无损检测的方法。试验以显微CT投影数据的振荡幅度和灰度差来确定Micro-CT最佳参数组合。麦粒主要成分厚度1~6 mm变化时,距麦粒茸毛端基准面等距离处的灰度立方体的平均灰度值,会随着厚度的降低而增大。分析麦粒长轴朝向与旋转台面之间的夹角为0、45?、90?的麦粒平均灰度值,得麦粒平均灰度值由0时的80.406上升至90?时的88.544。用FDK算法(Feldkamp,Davis,Kress)重建试验中侵染粒的投影数据,统计得出米象横截面外观由单个圆形变成卵圆形再转变为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的组合,米象与虫洞之间的空隙逐渐增大,虫洞从表皮侵蚀至麦粒腹沟再扩张至表皮附近。利用Mimics平台绘制的三维可视化数据可得,米象发育过程中米象外观由杆状变为椭球形再发育出各个器官,米象长度由卵期0.37~0.5 mm发育到成虫期2.7~4.3 mm,宽度由卵期0.26~0.3 mm发育到成虫期0.97~1.3mm,米象体积在蛹期达到最大,虫洞由表皮逐渐向麦粒中心延伸扩展并最终贯穿整个麦粒。结果表明,利用Micro-CT系统进行无损检测可准确表达各龄期侵染粒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过程,为麦粒内部害虫的早期自动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云南省是我国第二大甘蔗和食糖生产基地,了解云南省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施肥现状及蔗农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品质、优化蔗农经济效益和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蔗农统一问卷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对2013—2014年榨季的24个县1350户蔗农的甘蔗产量、施肥习惯及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蔗区的实际肥料投入量和各肥料产品中标注的有效养分含量,计算化肥中各养分的投入量,没有记录的按调查多数平均值计算。 【结果】 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汇总,当甘蔗产量介于85.00~90.00 t/hm2 时,建议化肥用量分别为 N 285~350 kg/hm2、P2O5 200~250 kg/hm2、K2O 175~225 kg/hm2,N∶P2O5∶K2O 养分比例约为1∶0.7∶0.6。蔗区养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蔗区甘蔗平均产量表现为南亚热带湿润蔗区 > 中亚热带湿润蔗区 > 北热带半湿润蔗区,分别为81.40 t/hm 2、81.73 t/hm2 和75.44 t/hm2,全省甘蔗平均产量80.35 t/ hm2。南亚热带湿润蔗区以施基肥为主,施用基肥的蔗农比例为99.71%;中亚热带湿润蔗区和北热带半湿润蔗区以施追肥为主,施用追肥的蔗农比例分别为94.17%和93.94%;化学肥料品种以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复合肥为主,且施用复合肥的比例较高,其施用的样本比例占到了总样本数的94.13%;有机肥以滤泥、酒精废液和蔗叶还田为主,且均作为基肥施用,施用比例小。全省化肥氮 (N)、磷 (P2O5) 和钾 (K2O) 投入量分别是193.67 kg/hm2、116.79 kg/hm2 和95.86 kg/hm2。云南省各生态蔗区甘蔗化肥养分投入量均表现为氮肥 > 磷肥 > 钾肥。蔗区施肥以两次施肥 (基肥 + 追肥) 和一次施肥 (追肥) 为主。甘蔗下种时基肥随蔗种一起施入,进入拔节伸长期时进行追肥,追肥均在4 月份至6 月份完成。肥料施用方式以条施和穴施为主,施肥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施用追肥后不盖土的现象严重,中亚热带湿润蔗区追肥后不进行覆土的蔗农占样本总数的82.53%。 【结论】 云南不同生态蔗区存在以下问题:重追肥,轻基肥;重视化学肥料、复合肥,忽视有机肥;重视氮肥,轻钾肥;部分地区追肥不覆土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生态蔗区应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投入,平衡氮肥与磷肥用量,提高钾肥的施用量,优化基肥追肥肥料投入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施肥覆土,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日本托特螨(Tortonia sp.)是盗寄生性携播型螨类的一种。本研究通过室内人工饲养观察,对来源于日本的日本托特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明确了此螨是营生于授粉昆虫——角额壁蜂(Osmia cornifrons(Radoszkowski))的巢筒育房中,属于盗寄生兼腐生性的螨类。在日本,此螨的年生活相有3相,以Ⅲ相中的幼螨、第1和第3若螨、成螨以及携播型第2若螨的虫态在壁蜂育房内过冬;成螨雌雄性比为1:1,无孤雌生殖,雌螨一生产卵量为(264.0±34.0)粒;各螨态在16~32℃温度条件下总发育历期为(52.1±5.5)~(14.7±2.0)d;此螨以寄主壁蜂贮存的食粮——花粉团和壁蜂的粪便为食料,26℃条件下取食这两种食料的发育历期虽有差异,但都能顺利生长发育并完成世代。本研究为日本托特螨的识别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13C示踪是精准量化植物碳源贡献土壤碳的有效途径。为建立经济适用的甘蔗13C脉冲标记方法,同时获得13C富集蔗叶,本研究采用自制全密闭标记室进行标记试验,供试甘蔗品种为桂糖58号,设置0(CK)、0.32(T1)、0.64(T2)和1.28 g·m-3(T3)4个Na213CO3标记浓度,每隔7 d进行6 h的13CO2脉冲标记,共标记6次。于第6次脉冲标记开始及结束后采集标记室内气体,测定CO2浓度和δ13C-CO2。并于第2、第4和第6次标记7 d后破坏性采集植株,测定蔗叶和根系δ13C值及全碳和N、P、K含量,计算蔗叶和根系13C标记效率。结果表明,在密闭标记时间内,外源释放的13CO2 95%以上被甘蔗光合作用利用。蔗叶δ...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UV-B)辐射对不同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紫外线(UV-B)辐射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将2种不同色型豌豆蚜的初生若蚜经过40 W UV-B波段紫外线每日照射30 min,在3种温度梯度(16℃、20℃、24℃)和2种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甘农5号"条件下,在人工气候箱中单头饲养,测定各个处理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在"甘农3号"上,16℃时,在UV-B辐射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体质量差和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20℃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体质量差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24℃时,UV-B辐射下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甘农5号"上,在16℃时,UV-B辐射下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在20℃和24℃时,UV-B辐射绿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P<0.05),体质量差和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也显著减少(P<0.05)。由此可知,UV-B辐射对豌豆蚜的影响与温度和苜蓿品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昭雄  罗标  蒋德赏 《南方农业》2011,(5):27-29,37
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诱剂(水稻二化螟性诱剂A、B型)的控制水稻二化螟效果,2010年在广西灌阳县开展了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1)使用9个A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312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42头、115头、24头、31头,各代诱虫量呈下降趋势;使用9个B型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虫总数239头,比A型少73头,在第一、二、三、四代诱杀水稻二化螟雄成虫数分别为119头、89头、13头、18头,诱虫量也呈下降趋势。(2)防治示范表明,A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66.91%,对穗期防效达81.69%;B型区防治分蘖期枯心苗的防效为50.36%,对穗期防效达46.48%。  相似文献   

18.
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粮仓米象活虫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了准确地统计出仓储害虫的密度,需对储粮活虫和死虫进行有效地判别。该文研究开发一个900~1 700 nm的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来检测仓储小麦活虫。用液氮低温猝死法杀死米象,在其死亡后0~7 d进行高光谱图像采集。随着粮虫死亡时间的延长,粮虫相对光谱反射率逐渐增大,到死后第5天时粮虫的光谱曲线基本趋于稳定。应用相邻波长指数法对1 320~1 680 nm之间的110个波长的高光谱图像进行分析,提取出最优波长为1 417.2 nm。提出双区域连通阈值面积比的区域生长法粮虫活虫判别方法,即当粮虫的双区域连通阈值面积比大于0.5时,应判别为活虫。结果表明,自粮虫死亡后的第2.0天开始,储粮活虫与死虫的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全部被正确识别,为实现储粮活虫的计算机视觉实时检测与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维  李元英 《核农学报》1990,4(2):115-119
本文研究了柑桔大实蝇的卵子发生及(60)~Coγ射线对卵子发生的影响。作者将大实蝇的卵子发生划分为8个阶段。经观察,蛹期的卵子发生处于原囊时期,此期对辐射较敏感。用6、9、12、15krad辐照处理羽化前2天的蛹,都能导致雌虫不育,使大部份卵母细胞的发育停于第4—5阶段,不能发育为正常的卵。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原线虫(EPN)作为一类有潜力的生物防治物质,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实验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外源添加EPN(Steinernema carpocapsae和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探究了EPN对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地上部烟蚜(Myzus persicae)及烟蚜-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关系等多重营养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人工去除烟蚜条件下,施加昆虫病原线虫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P0.05);在有烟蚜的条件下,S.carpocapsae添加处理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或者卵粒指数(P0.05);(2)无论EPN添加与否,烟蚜种群生长曲线均很好地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达到平台期的时间为5~6 d;对照组、S.carpocapsae虫尸剂添加和H.bacteriophora虫尸剂添加这3种条件下,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89.6、99.8头·株-1和76.6头·株-1,而与之对应的烟草地上部干重分别为0.996、3.258 g·株-1和1.643 g·株-1,这一结果表明EPN添加降低了单位质量烟草叶片上烟蚜的环境容纳量;(3)蚜茧蜂投放早期(2、4、6 d),投放EPN处理组间的僵蚜数目差异显著(P0.05),S.Carpocapsae虫尸剂处理组显著低于H.bacteriophora虫尸剂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EPN添加可影响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的繁殖,也可通过"bottom-up"途径影响烟草叶面烟蚜的种群增长以及蚜茧蜂的寄生行为,且这些影响效果与EPN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