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干旱区枣树灌溉水量分配、枣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2009年以阿克苏试验林场成龄枣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地面灌、滴灌和微喷灌3种灌溉方式下灌溉水的去向、枣树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与地面灌相比,滴灌及微喷灌有效地减少了田间水的深层渗漏,节水49%,而且对枣树生长影响并不显著。滴灌和微喷灌能够有效促进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提高,进而提高产量,滴灌增产22%,微喷灌增产1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0%和230%;而且显著提高果实横径、单果质量、还原糖含量以及维生素C含量。由此可见,滴灌及微喷灌方式显著提高了枣树的果实品质和产量,研究成果为干旱区林果节水灌溉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棚室蔬菜生产中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该文对棚室蔬菜生产条件下,滴灌、地下滴灌、渗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与相关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棚室蔬菜生产中土壤水分调控进一步研究应注重生物节水、作物精量控制用水以及节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并重视农业节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3.
地下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6,自引:11,他引:46  
由于全球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下滴灌系统是很重要的一种节水灌溉系统,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许多缺点。该文对其发展历史、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目前研究热点、系统设计和管理、灌溉制度的拟定、施肥灌溉、环境及经济分析、系统的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性讨论。它可为中国地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干旱荒漠绿洲区葡萄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探讨西北旱区葡萄节水优质高效灌溉模式,于2004~2006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绿洲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了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固定部分根区滴灌和常规滴灌三种灌溉模式对鲜食葡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灌水量较常规滴灌减少1/2,其产量未有显著下降,而且显著提高了浆果V c含量,使果酸含量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成熟度明显改善。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滴灌提高了37.36%。采用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可以达到大量节水、提高葡萄品质和成熟度而不明显降低产量的目的,可以作为西北旱区果园有效的节水优质高效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5.
滴灌对北疆复播油葵耗水和生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水和增产是干旱区北疆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采用滴灌与复播油葵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粮油增产的有效途径。该文以北疆复播油葵为研究对象,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标准农田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耗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应,定量分析了灌溉定额、蒸发蒸腾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滴灌油葵的节水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复播油葵现蕾期和开花期两个生育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比例超过57%,是油葵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需水关键期,不同灌水定额对油葵株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而采用中等灌溉量可以满足节水和增产的双重目标。滴灌复播油葵节水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286mm,灌水6次,其中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均为47.67mm,现蕾期和开花期灌水量均为95.33mm。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有限补灌节水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汇集雨水对春小麦进行补灌方式、补灌时期及补灌量的试验表明,不论贫水年和丰水年,有限滴灌均能明显使作物节水增产。膜下滴灌方式的保墒节水效应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作用明显;春小麦的拔节一孕穗期是实施补灌的关键时期;春小麦全生育期滴灌补灌定额900m^3/hm^2,重点应加强促苗水、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戈壁葡萄膜下滴灌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取得高产、实现高水分利用率及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野外定位试验在西北干旱荒漠气候区进行葡萄覆膜与不覆膜滴灌的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第一种处理T1(240mm)比不覆膜常规滴灌CK(360mm)节水33%,生育期内浆果生长期日耗水量最大,为需水关键期。在当地气候、土壤及试验研究的栽培模式下,葡萄全生育期的灌水量是240mm;葡萄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内灌水12次,灌水定额为10~20mm,这种滴灌与覆膜技术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能显著提高葡萄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为西北干旱荒漠戈壁葡萄园膜下滴灌提供了一种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8.
果树涌泉灌溉方式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涌泉灌又称小管出流.涌泉灌溉技术是针对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灌水器容易堵塞,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而设计的一种微灌技术.它具有节水、节能、灌水均匀、水肥同步、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经过试用,涌泉灌溉果树一般较传统的地面灌节水50%~70%,增产6%~10%,灌水均匀度在90%以上.该文介绍了涌泉灌溉技术及田间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涌泉灌又称小管出流。涌泉灌溉技术是针对滴灌系统使用过程中灌水器容易堵塞,以及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而设计的一种微灌技术。它具有节水、节能、灌水均匀、水肥同步、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等优点。经过试用,涌泉灌溉果树一般较传统的地面灌节水50%~70%,增产6%~10%,灌水均匀度在90%以上。该文介绍了涌泉灌溉技术及田间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地下调亏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地下滴灌技术是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为了推进地下滴灌技术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2012年在甘肃武威开展了大田试验,通过对建植当年第2茬苜蓿不同生育期设置不同的亏水处理,研究了地下滴灌条件下调亏灌溉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亏水程度的加重,紫花苜蓿的产量降低,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干重茎叶比降低,粗蛋白含量提高,粗蛋白产量降低;全生育期调亏,生育期间的耗水强度呈现现蕾期分枝期分枝前期的规律,并且随着亏水程度的增加,规律愈加明显;分枝期调亏的紫花苜蓿,在现蕾期复水后耗水强度有明显的补偿效应;与现蕾期调亏相比,分枝前期和分枝期调亏有利于降低茎叶比,提高粗蛋白质量分数和粗蛋白产量。该研究揭示了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调亏处理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干旱地区优质、高产、节水苜蓿的生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抓好民生水利,山西省确定了2013-2017年5年间建设20万hm2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神池县属项目实施重点县之一。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省劳力、增产显著、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针对神池县项目区水利化程度低、引洪灌溉设施闲置报废、井灌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应采取搞好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研究应用先进的运行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在果园应用可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详I细地介绍了滴灌系统的组成、灌溉制度、施肥、检查、冲洗及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孝义市是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4.2万hm^2,其中水地1.4万hm^2,发展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节水灌溉发展上,经历了以兴建U型渠道为主的发展期、低压管道输水发展期,喷灌技术发展期以及滴灌、涌泉灌、微喷技术发展期等不同阶段。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今后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为:利用现有的低压输水管道发展节水喷灌,大力推广微喷、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积极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用水管理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与调控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新疆已推广应用了160多万hm2且面积仍在持续增加.为研究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特征,该文通过在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进行的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在单次滴灌后,剖面土壤内的盐分产生了定向重分布,形成脱盐区、稳定区与积盐区,具有调控田间尺度土壤盐分的作用.脱盐区的面积要大于积盐区.在0~40 cm的深度内,双管对表层盐分重分布的作用大于单管;在0~80 cm深度,双管对剖面盐分重分布的作用弱于单管.在棉田的整个生育期内,剖面土壤的盐分则受灌水周期的影响,呈上下振荡、振幅缩小且总体脱盐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一种对作物生长有利的局部环境.膜下滴灌不仅是一种滴灌和覆膜相结合的节水技术,而且通过对其控制性精准灌溉的灵活应用,可达到生育期控盐与非生育期排盐的结合,从而为在干旱区实现节水控盐的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番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室内试验及节水机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开展了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番茄试验研究,设中等水分处理和低水分处理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中等水分处理的表面滴灌3个处理。结果表明: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可以在作物上下根区层形成干湿交替的区域,在适宜水分条件下能够大大降低耗水强度,使耗水过程趋于平缓,有利于控制植株长势、壮大径杆直径,以及增加下层根系的比重与根冠比,番茄产量在无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可实现节水46.5%。在较高的土壤水分下限条件下适时进行番茄垂向分根区交替控制滴灌能够有效降低设施农业的运行管理费用、增加番茄商品率及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丽花 《南方农业》2022,(6):222-224
我国正不断推行生态环保相关理念,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合理使用节水措施,进一步提升农田灌溉相关水利工程的成效.分析农田灌溉过程中运用节水措施的意义,介绍了农田灌溉水利工程中常用的防渗漏、喷灌、微灌及滴灌节水技术,并提出推行科学化管理、调整节水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定期管理与维护设备等节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灌水方法对塑料大棚土壤—─植株硝酸盐分配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在塑料大棚草甸土上设置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 :渗灌区土壤硝酸盐含量大于滴灌、沟灌区 ;在同一土壤层次 ,随着土壤水分增加 ,土壤NO- 3-N含量表现出呈指数函数减少趋势 .沟灌处理番茄植株营养器官中硝酸盐积累 ,不能被充分利用 .渗灌、滴灌能节水和提高肥料利用率 .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不同根区交替湿润对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在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荒漠绿洲区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根区湿润方式对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传统的滴灌方式适当改进可以实现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当灌水量减半时,尽管葡萄的生长状况受到了抑制,但交替滴灌处理葡萄生长状况优于固定一侧滴灌,控制供水条件下葡萄叶片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降低不明显,而蒸腾速率大大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控制局部根区交替供水条件下,葡萄累积茎液流量比常规双侧滴灌处理下降了25%。表明在葡萄上应用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可以达到调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减少生长冗余,大量节水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不同灌溉定额对浅埋滴灌春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筛选出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最佳灌水定额,为应用和推广浅埋滴灌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400.20m~3/hm~2(CK),1 050.53m~3/hm~2(DG1),1 700.85m~3/hm~2(DG2),2 351.18m~3/hm~2(DG3),3 001.50m~3/hm~2(DG4)浅埋滴灌和常规地面漫灌3 201.60m~3/hm~2(GG)共6个灌溉定额处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浅埋滴灌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表现为DG4最大,DG3次之,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DG3DG4且GG处理最低;(3)DG3较GG处理的产量提高6.0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50%。[结论]浅埋滴灌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 351.18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节膜、增产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20.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进而为生产上推广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连续2 a实施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吐丝后10~40 d,干物质积累总量以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最大,传统畦灌最小,9月26日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但二者均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干物质转运率及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其中干物质转运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6.7%和5.6%,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2.8%和3.5%;籽粒干质量强势粒和弱势粒在吐丝后30 d之内处理间差异较小,吐丝30 d后随着生育期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弱势粒则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而活跃生长期强势粒和弱势粒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玉米籽粒产量2017年浅埋滴灌显著高于膜下滴灌(P<0.05),但与传统畦灌之间差异不显著,2018年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2 a变化规律一致,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高于传统畦灌(P<0.05)。浅埋滴灌不仅具有节水、增产作用,而且由于地表无膜有效地避免了残膜污染,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