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从苏丹草叶斑病病斑上分离获得的高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长发育特点,并为防治该菌引起的病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粱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在15~40℃温度下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值为6;菌丝在15~40℃,pH值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8;在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氮源中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脲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各碳源、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中山市一串红茎基部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对一串红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研究了其形态特征、致病性、主要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该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加~25℃。在供试碳源中,病原菌对葡萄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2—9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3~6;同时筛选出几种对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论]引起一串红茎基腐菌核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核盘菌,这在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对由橡胶链格孢(Alternaria heveae)引起的橡胶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8,致死温度为52℃处理10 min;该病原菌能有效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乳糖和鼠李糖利用率最高,牛肉浸膏和酵母浸膏为最适氮源;不同的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影响,在24 h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4.
诺丽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危害诺丽的叶、果与嫩茎,且周年发病,经鉴定该病原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 biculare(Berk.& Mont)].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通过对该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及营养环境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在10~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范围为24~28℃,最适温度为26℃,54℃下处理10 min菌丝不能生长;pH3~9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8;在24 h光照条件下菌落生长较快,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DA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影响不同,碳源以木糖、鼠李糖和可溶性淀粉最好,氮源以牛肉浸膏、蛋白胨和甘氨酸最好.  相似文献   

5.
罗汉果斑枯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罗汉果斑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通过室内毒力试验测定了13种混配杀菌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选择毒力较强的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OA培养基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为最适碳、氮源;病原菌在5~35℃内均可生长,28℃为最适生长温度,气温超过30℃时菌丝生长速率下降;病原菌生长最适pH值为7.0~8.0;全光照有利于罗汉果斑枯病菌菌丝的生长。13种供试药剂中,45%戊唑·咪鲜胺、30%甲霜·■霉灵、10%苯醚·甲环唑、60%吡萘·嘧菌酯、40%氟嘧菌酯·丙硫菌唑为毒性较强的前5种混配杀菌剂,田间防效分别为86.20%、76.58%、80.63%、80.44%、84.95%。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及碳、氮源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病原菌对高温敏感,喜弱碱性、有光照的环境条件;田间防效80%的4种混配杀菌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朱蕉枯尖病的症状,分离鉴定其病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朱蕉枯尖病由粘团镰刀菌(Fusarium conglutinans Wollenw.)引起,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30°C,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多种氮源,最适pH值为5~10,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为65℃。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橡胶树叶斑病是广东、海南、云南地区橡胶树的一种新病害,通过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室内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筛选,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经鉴定的主要代表菌株,采用实验室常规法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其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范围为6~8;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min;最适菌落生长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影响,在24h光照菌丝生长最快。10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的毒力差异显著,其中多菌灵EC50最低,为0.0675μg/mL;其次为甲基硫菌灵,EC50为0.2019μg/mL。可见,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高温适生菌;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可以用多菌灵、丙环唑、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橡胶树可可毛色二孢叶斑病。  相似文献   

8.
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狗牙根平脐蠕孢菌对多种碳、氮源都能利用,以蔗糖和硝酸钾、L-天冬酰胺最好,但以脲为氮源的培养基生长较差。菌丝最佳生长温度是25~30 ℃之间,在25 ℃时最利于产孢,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6 ℃;该菌在pH 3~11范围内均能生长,产生分生孢子,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7,产孢量最大的pH是 3,9,10;糖浓度在2%~8%菌丝能生长,在糖浓度为2%时菌丝生长最好,产孢量最高;光照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明显影响,在全光照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不会产孢,黑暗12h光照12h既利于菌丝生长又利于产孢,而全黑暗的条件下不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对5种杀菌剂的研究表明:退菌特和百菌清对狗牙根平脐蠕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也能有效的抑制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防治玉米灰斑病奠定基础,对西南地区玉蜀黍尾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 4~11都能生长,以pH 5~7为最适pH值;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5~35℃,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病原菌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0.
云南干热区花椰菜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核病为云南干热区花椰菜制繁种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研究了病害的科学防治对采自该区的花椰菜菌核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原菌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病原菌丝在12~36℃、pH 3~11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生长pH为5.5;24 h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营养体生长;菌丝、菌核分别在55℃和70℃的水浴温度中10 min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富贵竹叶枯病的症状,鉴定其病原菌,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富贵竹叶枯病由茄腐镰刀菌〔Fusariumsolani(Mart)Sacc.〕引起,为国内首次报道;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只影响其颜色;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多种氮源,最适pH值为7~9,菌丝致死温度为6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不同杀菌剂对火龙果茎枯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用于生产,采用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火龙果茎桔病病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火龙果茎枯病菌菌丝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药剂间抑制率也有明显差异,按照EC50值比较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大小依次为50%福美双WP、50%多菌灵·硫WP、70%代森锰锌WP、70%川东甲托WP、42%克菌净WP争75%百菌清WP.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50%福美双WP,其次是50%多菌灵·硫WP,75%百菌清WP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香石竹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石竹斑驳病毒(Carnation mottle virus,CarMV)是侵染香石竹的主要病毒。本研究从已鉴定的CarMV毒源植物中提取总RNA, 克隆外壳蛋白(cp)基因后构建pET30a CP重组质粒,并转入BL21(DE3)pLysS进行原核表达。通过对诱导温度、初菌浓度、IPTG的浓度等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目的蛋白在37℃, IPTG 终浓度为10mmol/L的条件下,诱导表达6h后获得最高表达量。采用割胶的方法纯化cp蛋白,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免疫小鼠获得了特异性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及接种CarMV的香石竹样品均发生特异性结合。利用所制备抗血清对昆明地区的48个香石竹样品进行抽检,结果表明香石竹样品的带毒率为79.2%。本研究为大规模抗血清生产、检测应用和深入研究该病毒cp基因与寄主的互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龙眼(Dimocarpus longgana Lour.)行间种植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观测了龙眼单作区与龙眼-柱花草间作区土壤营养成分、水分和地表温湿度、龙眼生长量和产量、柱花草的鲜草产量。结果表明:龙眼行间种植热研2号柱花草,间种区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土壤有机质、总氮及微生物细菌数量高于龙眼单作区,土壤容重降低。翻压柱花草后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高于未翻压样地。龙眼行间种植热研2号柱花草,旱季0~20cm土层土壤水分高于龙眼单作1.679%,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龙眼单作0.833%。在寒冷季节(1月),间种区地表温度在18∶00时高于龙眼单作0.400℃;在炎热季节,间作区地表温度在14∶00时低于龙眼单作0.664℃。间种区龙眼株高、冠幅和地径高于龙眼单作41.00cm,0.231m2,1.034cm,单位面积经济效益高于龙眼单作4830.0元/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番茄早疫病菌抗、感嘧菌酯菌株的培养基营养条件、pH以及温度的改变,了解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抗、感菌株之间的营养利用情况不同,敏感亲本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而抗性菌株在葡萄糖和牛肉膏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对pH值的要求也略有差别:抗、感菌株均在pH值为6、7时生长较迅速,抗性突变体在pH值为7时生长最快而亲本菌株在pH值为6时生长最快。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基本相似:在4~30℃温度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20~25℃生长最快。其中在4~25℃之间菌丝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0℃之间则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在35℃几乎不生长,各温度下敏感亲本菌丝生长速度均比抗性突变体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明温室大棚中葡萄扦插苗大量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的有效药剂.[方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致病性测定、细胞核染色等方法鉴定其病原,通过室内药剂筛选有效药剂.[结果]造成葡萄扦插苗死亡的主要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高墨品种最为感病.药剂筛选证明:甲基立枯磷和五氯硝基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良好.[结论]温室大棚中葡萄扦插苗死亡的主要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应参照立枯病的方法进行防治,所用药剂可选用甲基立枯磷和五氯硝基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和筛选黄瓜茎基腐病菌的拮抗真菌。[方法]从病田土壤采集21个土壤标本,分离得到5种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并进行温室盆栽防病试验。[结果]经鉴定,5种拮抗菌分属于长枝木霉、橘绿木霉、康氏木霉、哈慈木霉和绿色木霉,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人工接种条件下,5种拮抗菌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效在60%以上,对瓜果腐霉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差些。[结论]该研究筛选出的5种拮抗菌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黄瓜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19.
鉴定山竹蒂腐病的病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根据病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致病性等特性.认为引起山竹蒂腐病的病原菌为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theobromaePat.)。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为28~32℃;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40℃,最适为28~32℃;在pH值3~11该菌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在全光照条件下,该菌菌丝生长最快;在供试碳源中,仅D-木糖不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其它7种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氮源中,牛肉膏、蛋白胨、硫酸铵和硝酸钠为最适氮源:该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  相似文献   

20.
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长温度及其污染纯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晚疫病病原菌可耐最高温度43℃,4℃情况下菌丝仍可以生长,孢子囊在8h后所有的孢子释放完毕,同时提出了病原菌污染后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