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充足的温光资源、富裕的劳动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自2001年以来,宁远县逐步示范推广了马铃薯—杂交早稻—杂交晚稻三熟栽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季节安排在该栽培模式中,马铃薯应于12月底种植,第2年5月初收获,生育期120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宁德市近年来种植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早稻—蚕豆(榨菜)—晚稻三熟高效连作模式,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宁波市姜山镇探索出了一批多种多养、优质高产、节本增收、安全生态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示范推广。现将西瓜-晚稻-花菜、甘蓝-晚稻-青菜和马铃薯-早稻-花菜3种种植模式的示范情况、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介绍,以期促进西瓜(甘蓝、马铃薯)-水稻-花菜(青菜)一年三季水旱轮作粮经增效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四季豆—马铃薯"吨粮万元田"种植模式是指春季(早稻)种植超级稻并采取免耕栽培技术,秋季种植蔓生型四季豆,冬季在四季豆收获后,不用犁耙田即在畦面上采取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一年三熟,平均每亩产粮1 019.7 kg,总产值10 204.16元,实现每亩"吨粮、万元"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灵川县主要乡(镇)的耕作制度模式开展相关调查,为灵川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灵川县6个乡(镇)进行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并于2012年6月22~24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灵川县耕作制度类型主要有水田耕作模式(包括紫云英—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稻或蔬菜—一季稻、冬闲—早稻—晚稻或冬闲—一季稻、马铃薯—早稻—晚稻或马铃薯—一季稻、稻—菜轮作)、旱地主要耕作制度(包括玉米间作或套作大豆、柑橘间作花生)、山地立体种植模式以及果园立体种养模式.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灵川县耕作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速度慢、范围小;种植人员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技术含量较低;农田重用轻养,冬闲田面积较多等.[建议]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扩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以积极推动灵川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成县地处浙南山区。海拔在650米左右的高山稻区,一般种单季稻或稻—绿肥,经济效益低。自从1992年开始,农业部门在高山稻区进行马铃薯——晚稻——盘菜一年三熟,稻田的高产高效途径探索和大面积示范。至1998年全县推广马铃薯——晚稻——盘菜种植面积4860亩。达到了粮菜增收,效益提高的日的,对优化和调整稻田种植结构,巩固山区脱贫成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滕州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大,产量高,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一年三熟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其中,春马铃薯(二膜)—夏花生—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纯收益达149 763元/hm2、春马铃薯(三膜)—夏花生—秋马铃薯一年三熟栽培模式纯收益达177 363元/hm2。该文分析了这种栽培模式的生产效益,分别介绍了早春拱棚马铃薯、地膜花生、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姜—稻—薯一年三熟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溪潭镇是福安市农业大镇,近年来创新耕作制度,推广“生姜—晚稻—马铃薯”一年三熟制,采取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促进单位面积效益成倍提高。春季种植美观优质适应加工外销的本地竹姜,亩产1800-1900公斤,产值7580-7980元。在生姜收获后种上高产优质杂优稻,亩产446-500公斤,产值628—700元。在晚稻收割后种上马铃薯,亩产鲜薯1600-1800公斤,产值1440-1620元,三熟产值计9648-10300元。其主要的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粮油安全,对近年来赣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马铃薯-早稻-晚稻、马铃薯-水稻、马铃薯-玉米-玉米、大豆-大豆-马铃薯5种种植模式适合赣北地区,每667 m~2纯收入均突破千元,可为赣北地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浦城市仙阳镇的生产实践,总结了马铃薯—毛豆—晚稻一年三熟栽培技术,指出该模式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模式,能解决种粮成本、高收入低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作物茬口安排、栽培技术方面简述春马铃薯—西瓜—秋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早稻马铃薯轮作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闽清县金沙镇农技站根据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和市场需求,推广早稻马铃薯水旱轮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海拔180—200米的下林村建立百亩费尔瑞它马铃薯高产示范片,纯收入达12.71万元,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经济效益 近年来,由于农田种植水稻经济效益偏低,稻瘿蚊严重危害双季晚稻,药治成本大,益舒丰等农药杀灭天敌能力强。目前,我镇海拔100—250米的双季稻田,有88.6%只种一季中稻或早稻,稻田冬季闲置着,通过推行稻薯轮作,实现稻田一年两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湘阴县在魏家村、杨红村、哑港村、马头山村开展了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4个村共有水田面积400公顷,早稻除留晚稻秧田外,抛栽大田380公顷,集中育秧秧田15.2公顷,晚稻集中育秧秧田20公顷。魏家村、杨红村早稻统一种植湘早籼45号,晚稻统一种植湘晚籼12号,哑港村、马头山村早稻统一种植株两优02,晚稻统一种植天优华占。  相似文献   

14.
元旦前后,采用大棚、二膜、地膜"三膜"种植马玲薯,5月中旬收获;5月中旬栽植大葱,8月中旬收获;8月下旬种植芥菜,10月中旬收获;可产马铃薯45000kg/hm~2、大葱45000kg/hm~2、芥菜97500kg/hm~2,产值228750元/hm~2。此种植模式高产高效,便于推广。该文介绍了"三膜"马铃薯—大葱—芥菜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湖南省种植结构调整现状,结合绿色高效增产主题与洞庭湖地区的环境条件,本文提出了夏玉米—蚕豆—马铃薯周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夏玉米、蚕豆间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文成县大峃镇农技站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白菜—茄子—晚稻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技术模式,目前推广该模式约580亩,为农民年增收417万元。介绍了白菜—茄子—晚稻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二年我们进行了麦——稻——稻三熟试验,获得了单产小麦240斤,早稻797.5斤,晚稻824.6斤(共计1862.1斤)的产量,小结如下。一年两熟改三熟、矛盾不断增多,主要是季节矛盾。早稻和晚稻生育朝共266天左右,小麦生育期205天左右,三季共需471天左右,一年相差约106天。必须做到眼观全年,立足高产,合理安排好季节和选好品种。我们选用中熟小麦5243,迟熟早稻矮幅九号,迟熟晚稻农垦58和中熟晚稻新选二号。并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长江中游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筛选适合长江中游地区利用的高效种植模式,选取紫云英-早稻-晚稻(CK,CRR)、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和马铃薯-早稻-晚稻(PRR) 5种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通过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连续的田间试验,比较长江中游典型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结果显示:2 a间,各处理的年总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对照处理,除2020年油菜-早稻-晚稻外,各处理的年总光能利用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10.98%~35.37%和22.22%~50.00%(P<0.05)。2 a间,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的周年光能生产效率和年总光能利用率较高,其次是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2 a间,除CRI外,其余3个处理的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均显著高出对照处理8.28%~25.44%(2019年)和21.09%~26.78%(2020年)(P<0.05)。冬种紫云英处理(CRR、CRI)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较高,处理CRI和处理CRR(紫云英-早稻-晚稻)表现较好,提高了积温利用率。连续2 a均是处理CRI的综合效益加权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5和0.81,综合效益最优。在综合考虑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土壤质量、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的情况下,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模式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土地、气候、劳力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永丰县农民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引导和带动下.于2001-2002年在佐龙、潭城、沿陂等乡试验马铃薯—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并获得成功。2003年该模式种植面积达40公顷.取得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镇引进早熟马铃薯鲁引1号和东农303两个品种,于1月中旬采用地膜加小拱棚覆膜栽培方式提早播种,争取马铃薯在4月中下旬收获上市。马铃薯产量一般为18530~21370kg/hm2,产值为4450~5130元/667m2,除去生产成本,经济收益均在2600元/667m2以上。马铃薯收获后种植早稻,产量一般为6750~7500kg/hm2,产值一般也有900元/667m2以上。早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