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主要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状况及其在土壤供氮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分析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差异甚大。水田土壤变化于(135.4±57.4)~(412.8±32.4)mg·kg-1之间,平均为(304.7±96.7)mg·kg-1;旱地土壤变化于(85.6±25.4)mg·kg-1至435.7mg·kg-1之间;平均为(230.1±89.2)mg·kg-1。不论旱地土壤还是水田土壤,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由湖积物和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而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低;但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要高于水田土壤,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变动在(6.1±3.6)%~(16.6±4.6)%之间,平均为(14.0±5.1)%,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比变动在(5.8±2.0)%~(40.1±17.8)%,平均为(23.5±14.2)%。(2)不同土壤最大固铵容量的大小顺序与固定态铵含量基本相同,但供试土壤“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占最大固铵容量的比例大部分在20%以下,这与供试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的大部分固铵位点已被铵饱和有关。(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土壤<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2~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远高于<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y1)和最大固铵容量(y2)与<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1)和水云母含量(x2)以及0.02~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3)和水云母含量(x4)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与<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供试土壤的固铵基质主要是<0.02mm粘粒的水云母矿物。【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固定态铵是湖南耕地土壤的主要氮素形态和氮素资源,特别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高于水田土壤。所以,在土壤对作物的氮素营养,尤其是对旱地作物的氮素营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梨树缺锌症又称小叶症、花叶病。“三滩”(河滩、洲滩及湖滩)地梨园,全锌含量低,最易发生缺锌症。由片麻岩、花岗岩分化而成的麻骨土、碱性土,土壤粘重,含磷、钾、石灰过多,冬季过重修剪,树体衰老,也易造成梨树缺锌。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吉林省大豆种植区土壤的机械组成、pH值及主要营养元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粘粒、粉粒与大豆产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734,r=0.788)。大豆生长理想的土壤质地条件为粉砂粘壤土和粘壤土,土壤中的粘粒含量为15%~25%、粉砂粒含量为25%~45%有利于大豆的高产;土壤pH值与大豆产量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0.834),但土壤pH值为5.5~6.5有利于大豆的高产;土壤碱解氮与产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899),碱解氮为80~140mg/kg大豆的产量较高;土壤速效磷和钾与大豆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大豆种植区养分有效性的发挥与土壤的pH值、机械组成及氮磷钾的比率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哑叭”涝一词与尿炕地、泥涝、解(汤)涝、阴涝等,都是生动、形象而又一语道破问题实质的群众语言。“哑叭”涝在地势低平,土质粘鳅的土壤上,每逢连续降雨,即使搞了防洪,截流,客水成涝基本解除之后,土壤仍长期饱和水分,含浆不吐,有水排不出而泥泞不堪,因而严重影响耕作、管理、收获以及作物生育的一种内涝、暗涝灾害。  相似文献   

5.
颗粒组成对包气带水分运动参数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结构组成是反映土壤质地的重要特征,决定着土壤的水力参数,进而对热量、水分和化学物质迁移过程起主导作用。为揭示土壤颗粒组成对水分运动参数的作用效应,通过灌溉前后不同时空野外试验采样、实验室分析,应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0.1~6m)的砂粒、粉粒、粘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影响。结果表明: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残余含水率(θr)最重要的正作用因子,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粉粒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率(θs)最大的正作用因子,并对砂粒传递间接的负作用,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粘粒含量对其没有影响;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α最大的正作用因子是粉粒含量,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和粘粒含量的正作用;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n最大的正作用因子来至于砂粒和粉粒含量,而粘粒含量的正作用也不能忽视;对土壤饱和导水率(ks)影响最大的是砂粒含量的正作用,其次是粉粒含量的正作用和粘粒含量的负作用,同时粘粒含量通过砂粒传递的负作用对其产生影响。砂粒和粘粒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n的影响显著,砂粒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直接影响较大,而粉粒和粘粒分别对土壤饱和含水率、残余含水率影响明显。表明通径分析能够透过简单相关的表面深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和传递影响。  相似文献   

6.
4种菌根真菌对五氯酚耐受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4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丝膜菌、(Cortinarrus russus)和厚环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的生长效应、对五氯酚的耐受性,并采用点试方法对真菌氧化还原酶的产生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种外生菌根真菌在MM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MMN培养基。4种外生菌根真菌对五氯酚均有一定的耐受性,厚环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耐受性最高,其生长抑制率显著低于其它真菌。酶测试结果表明,厚环粘盖乳牛肝菌是4种真菌中氧化还原酶活性较强且酶种类多样的菌株,它表现出很高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性,是一种具有高效降解芳环结构污染物潜力的菌根真菌。4种真菌在生物量和“酸化效应”方面差异较大。厚环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对五氯酚的高耐受性可能与其产酶特性和“酸化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坡耕地侵蚀泥沙养分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雨前样和泥沙样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受侵蚀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流失的“富集”现象明显,而全磷和速效磷却无明显的“富集”现象。有机质与全氮的富集率基本一致,碱解氮的富集率较高。其中有机质富集率为-10.89%~120.63%,平均为26.38%;全氮富集率为-22.35%~158.62%,平均为23.91%;碱解氮富集率为-63.83%~350.00%,平均为52.41%。泥沙粘粒的“富集”导致与粘粒结合较强的有机质和氮产生“富集”;缺磷及磷与土壤粘粒结合较弱是磷不“富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2年吉林市农业科学院进行了一年两季作物的系列组合实验,初步认定用毛葱与“垦粘1号”玉米(青食)复种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是最佳的搭配.毛葱与“垦粘1号”玉米的复种,既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耕地温、光等条件,又满足了市场对毛葱与青食玉米的需求,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种植者的收入.毛葱与“垦粘1号”与青食玉米的复种还能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消耗由于长年种植单一作物导致的土壤养分的富集,使土壤养分趋于均衡,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了作物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东沟县长山公社大顶大队有4000余亩水田,其中“狼屎泥”土壤约1500亩。“狼屎泥”土壤质地粘重,养分贫瘠,是一种缺磷土壤。在这种土壤上栽培水稻,若不施磷肥,稻株常呈现“缩苗”现象,植株矮,分蘖少,产量低。大顶大队于1970年开始进行“狼屎泥”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土壤钾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西藏 16个土类 138个土壤剖面 4 6 5层土样的分析资料 ,讨论土壤的全钾和速效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西藏土壤全钾较丰富 ,主要由于成土母质中钾含量较高 ,其主要原因是母质钾的风化淋溶程度低。由于土壤有机质对矿物钾的“稀释效应” ,致使一般土壤 (表层 )全钾低于母质全钾 ;同时在富含钙质的碱性土中 ,CaCO3的聚积对全钾也有一定的“稀释效应”。西藏绝大部分土壤的速效钾处于高供钾水平 ,其含量主要决定于土壤CEC ,进而又主要决定于有机质含量 ,在少部分土壤中也与粘粒含量有关。此外在富含有机质的酸性土中 ,速效钾含量还受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主要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的剖面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水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大致有3种变化模式: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以及亚表层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增大或减少;旱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大致有2种变化模式:大部分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在0~40 cm无明显变化,在40 cm以下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升高;少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无明显的垂直变化,比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垂直变化要小得多.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的相对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为(15.1±6.6)%,亚表层(20~40 cm)为(25.9±11.7)%,表下第三层(40~75 cm)为(34.6±16.3)%;旱地土壤表层(0~20 cm)平均为20.6%;亚表层(20~40 cm)为32.4%;表下第三层(40~75 cm)为48.2%.(2)水田土壤剖面中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仅2种变化模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以及亚表层最大固铵容量均大于表层及表下第三层;旱地土壤剖面中最大固铵容量随深度的变化无一定规律,但同一土壤剖面中上下土层最大固铵容量的差异均较水田土壤小.(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供试水田土壤粒径<0.02 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02~0.02 mm粘粒的水云母含量远高于粒径<0.002 mm粘粒的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均与粒径<0.02 mm粘粒的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以及粒径0.002~0.02 mm粘粒的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表明供试土壤的固铵基质主要是粘粒中的水云母矿物.  相似文献   

12.
钱华  张建 《农技服务》2004,(7):41-43
无公害河蟹生产基地应建在无“三废”(废水、废气、固定废弃物)污染的地点,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标准》。要求水源充足、新鲜,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蟹池形状以东西向的长方形为好,单池的面积宜在4000平方米以上,水深1.2—1.6米;土壤以粘土为好,粘壤土次之,池底淤泥在10厘米左右;蟹池设进排水口、牢固耐用的防逃设施及水泵等注换水设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土壤表层(0~20cm)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粘粒这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粘粒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速效磷的理论模型为纯块金效应模型.粘粒、速效钾、有机质、pH的C0/(C0+C)变化范围是37.27%~49.66%,均表现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变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评价标准,该地区土壤pH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2~3级;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分布在2~4级;而粘粒则分布在3~4级,说明该地区肥力指标基本上处于中等级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浙江省红壤和黄壤12个代表剖面进行了室内外研究,认为它们的(B)层的粉砂/粘粒比可反映矿质土粒的风化蚀变强度;其粘粒的硅铝率,只反映这两个土类富铝化的共同属性,但不能作为区分这两个土类的分类标准。因为受母质特性之影响,这两个土类的各亚类或土属的硅铝率。存在着客观交叉的情况。而黄红壤亚类的粉砂/粘粒比及硅铝率,均偏离典型红壤或黄壤,从而反映了“黄红壤”是一种过渡性土壤。粘粒的矿物学鉴定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及腐殖质组分分析等,均证实了野外土壤勘察中对这些土类和亚类划分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15.
交换性阳离子和胡敏酸对粘土絮凝——分散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Na、Ca^+和胡敏酸(HA)研究不同价态的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有机质对纯矿物和土壤粘粒絮凝分散的作用。结果:粘粒悬浮液中Na或Ca浓度较低时,土壤有机质均能提高纯矿物和土壤粘粒的分散程度,表现为粘粒悬浮液的临界絮凝浓度(CFC)随HA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当Na或Ca浓度较高时,有机质推动对粘粒的分散作用。用H2O2去除土壤有机质后,土壤粘粒分散程度明显下降,CFC减小,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黄棕壤C  相似文献   

16.
选用3种代表性粘质水稻土,模拟烂田耕作造成土壤粘闭,研究在麦一稻一稻多熟制状况下,对土壤物理性状,供肥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粘闭对土壤物理性影响很大,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而对土壤养分贮量无显著影响。粘闭降低土壤供肥性及作物产量,其影响程度依交蛤大麦>早稻>晚稻。粘闭在这三种粘质水稻之间所造成的影响比较一致而差异并不显著。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减少粘闭为害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鄂北豫西南的漫岗平原和平缓丘陵上,广泛分布着上更新统黄土(Q_3)上发育的土壤。在中国土壤图(1976年),中国土壤和土壤分区图(1981年),划为粘盘黄棕壤或黄褐土。以往有关这类土壤的研究报道,多以苏、皖的粘盘黄棕壤为对象。近年来,笔者结合鄂北土壤普查,对鄂北豫西南的黄褐土进行了一些考察研究。本文就黄褐土的某些发生学特征,及其与鄂中下蜀黄土上发育的土壤(称为典型黄棕壤,简称黄棕壤)的差别,并对它在土壤分类中的地位,提出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质量分形维数与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有关。【结论】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和土壤粘粒含量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质量的潜在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试验发现滴灌和园土普通棚栽培唐菖蒲“江山美人”(A222)、“苏小娇”(A604)、“嫦娥”(A436)叶焦枯病发生率比法国棚喷灌和苗土条件分别高77%,18%,77%,土壤与大棚交叉试验表明:普通棚种植唐菖蒲“江山美人”、“苏小娇”、“嫦娥”的叶焦枯发生率比法国棚高84%,21%,79%,检测发现法国棚唐菖蒲“苏小娇”叶片所含超氧歧化酶SOD比普通棚高,丙二醛(MDA)含量却比普通棚低,说明土壤离子特性(EC值,pH值)不是叶焦枯病致病的主导因子,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经紫外光和五氯硝基苯(PCNB)复合处理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野生菌株Fo51,获得耐PCNB、抗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型—绿粘帚霉抗生物型(GVP)。(GVP)的生长、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在平板上对立枯丝菌的抗生作用等均明显优于野生菌株Fo51,25℃,PH5.0,含水量20%—25%及含有机物的土壤最适合于GVP在土壤中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