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塞北乌骨鸡和罗曼鸡种蛋孵化性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塞北乌骨鸡和罗曼鸡种蛋的孵化性能,为塞北乌骨鸡系统化选育提供可借鉴的方向.方法分别选取塞北乌骨鸡种蛋和罗曼鸡种蛋5000枚,按种蛋保存的不同时间(3d、6d、9d、12d、15d),各分为五组,研究两个品种鸡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失重率以及不同保存时间对失重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塞北乌骨鸡胚蛋在孵化过程中失重率均大于罗曼鸡(p〈0.05);塞北乌骨鸡不同保存时间(3d、6d、9d、12d、15d)种蛋失重率、18龄胚胎失重率、孵化率均大于罗曼鸡(p〈0.05);塞北乌骨鸡种蛋保存时间15d,出雏时间推迟,罗曼鸡种蛋保存时间12d,出雏时间推迟;种蛋不同保存时间对雏鸡重无影响.结论塞北乌骨鸡种蛋保存时间比罗曼鸡长,但种蛋失重率、胚胎失重率、受精蛋孵化率相对较低,在以后的选育过程中需加强失重率和孵化率方面的选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岭南黄鸡快长型、中速型、慢速型、麻黄、矮脚黄5个配套系父母代种鸡的种蛋孵化失重情况进行比较,评价种蛋孵化失重对孵化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机温度37.8℃、相对湿度56%,出雏机温度36.8℃、相对湿度65%的恒温恒湿孵化条件下,5个配套系种蛋第1~6阶段(每3 d为1个阶段)及0~18 d的平均失重率范围是1.859%±0.047%~2.039%±0.044%、1.584%±0.027%~1.981%±0.056%、1.927%±0.037%~2.266%±0.067%、1.764%±0.053%~2.216%±0.062%、1.865%±0.036%~2.259%±0.059%、1.849%±0.057%~2.271%±0.064%、10.571%±0.176%~12.296%±0.301%。配套系和蛋重区间相同,孵化阶段只在部分情况下对失重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第2阶段的失重率显著偏低;孵化阶段相同,配套系内不同蛋重区间的失重率仅慢速型最小蛋与小、较小蛋存在显著差异,其他配套系的蛋重对失重率影响不显著,4个配套系种蛋的18 d失重率趋势是大蛋失重率小,小蛋失重率大,而矮脚黄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孵化阶段和蛋重区间相同,配套系对孵化0~18 d失重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日龄的广西黄鸡胚蛋的卵白、卵黄,胚胎中粗蛋白,尿囊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前期卵黄、卵白中蛋白质含量稳定,卵白中蛋白质在孵化的第9和12天胚龄含量较高,之后极显著下降。卵黄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胚胎中的粗蛋白含量从9~12d胚龄显著降低;尿囊液中尿素氮的含量在12~21d胚龄迅速增加,21d胚龄达到最高水平。说明蛋白在中期转移最多,后期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银耳多糖溶液浸泡种蛋对肉鸡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雏鸡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银耳多糖在禽类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选取大小相近的132枚肉鸡种蛋,进行常规孵化,随机分为3组,每组44枚。在7~9胚龄时,每天用0、20、40 mg/kg银耳多糖溶液浸泡3组种蛋6 min,浸泡后继续孵化。13胚龄时,固定其尿囊膜,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面积和小血管数量;14胚龄时采集鸡胚尿囊膜,测定鸡胚尿囊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基因表达量;其余种蛋孵化至出雏并采集1日龄雏鸡血清及胸肌、肝脏、脑组织、小肠,并称质量。测定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肝脏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er, 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低浓度组银耳多糖溶液浸...  相似文献   

5.
提高我国山鸡种蛋人工孵化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我国山鸡种蛋进行了3个人工孵化试验,每个试验设2次重复,测定在不同的孵化温度与相对湿度条件下,即高温度—低湿度、低温度—高湿度与恒温—恒湿,对胚胎发育的死亡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不同胎龄胚蛋的失重率及雏山鸡出生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山鸡种蛋在不同的孵化温度、相对湿度的人工孵化条件下,其胚胎的死亡率、受精蛋孵化率与健雏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雏山鸡出生重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为我国山鸡种蛋的人工孵化提供了技术材料与数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丙酸睾酮的剂量与注射时间对早期鸡胚性腺发育和成活率的影响。选择320枚种蛋(蛋重60.00 g±0.10 g),在入孵的0、3、6、9 d分别向蛋清内注射0.00、0.05、0.10和0.20 mL丙酸睾酮,共16个处理水平,孵化18 d后,形态学观察鸡胚性腺发育,统计其成活率及胚重。结果表明,丙酸睾酮对鸡胚性腺发育有显著影响(P<0.05),公鸡左侧睾丸或母鸡右侧卵巢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鸡胚性腺异常占总数的19.88%,其中公鸡占性腺异常总数的6.02%,母鸡占性腺异常总数的13.86%,且存在0.60%间性。随处理剂量的上升,鸡胚成活率及平均胚重不断下降,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鸡胚成活率及胚重受到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狮头鹅种蛋孵化期间失水率、蛋温变化等基础数据及其对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对孵化期的狮头鹅种蛋进行称重,并测定孵化期内蛋内温度和蛋壳温度的变化,分析气孔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失水率不仅影响孵化率,而且影响雏鹅质量,孵化第6、15、24和28天种蛋最佳失水率分别为3.28%、4.75%、9.48%和14.22%。随着胚龄的增加,蛋壳表面温度相对稳定(37.32℃→37.17℃→37.37℃→36.83℃),而壳内胚胎温度上升较快(37.75℃→39.22℃→39.82℃→40.62℃)。蛋壳气孔数量显著影响胚胎发育。蛋形指数影响孵化率,但不影响受精率。[结论]降低湿度、严格选蛋、孵化中后期加强凉蛋是提高鹅蛋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鹅副粘病毒在鸡胚中增殖的最佳条件及其致病性,将不同血凝滴度的鹅副粘病毒分别接种于9~11日龄鸡胚尿囊腔,收获孵化36、48、60、72和84 h的鸡胚尿囊液,测定血凝滴度。结果表明将血凝价为1∶64的鹅副粘病毒稀释50倍后,接种9日龄鸡胚,37℃培养48~72 h获得的尿囊液血凝价可达1∶256~1∶512,平均尿囊液量可达9.4 mL/胚。动物试验表明增殖获得的鸡胚尿囊液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将该尿囊液接种10日龄鸡胚和颈部皮下注射21日龄非免疫雏鹅,结果接种后鸡胚于30~48 h全部死亡。雏鹅平均死亡时间为62.6 h。特征性剖检病变为脾脏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点;胰脏出血,有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出血,溃疡;病料分离培养的病毒液HA价高达28,能凝集鸡红细胞,并出现解凝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孵化试验,研究了鸡蛋蛋形指数对蛋壳强度、孵化失重、羊水及尿囊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蛋形指数与蛋壳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在0.800~0.819时,蛋壳强度最大,大于和小于这个范围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蛋形指数在0.780~0.799时,蛋的失重最大,羊水和尿囊液的总量最少,大于和小于这个范围蛋的失重逐渐减少,而羊水和尿囊液的总量则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糖皮质激素(GC)对禽类的胚胎发育至关重要,其生物活性主要受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代谢酶的调节。本研究比较了藏鸡和肉鸡种蛋内的皮质酮沉积水平以及胚胎卵黄膜、尿囊膜的皮质酮代谢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β-HSD2)和20-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0-HSD)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藏鸡和肉鸡种蛋蛋黄、蛋清内的皮质酮含量,用荧光定量PCR检测14胚龄藏鸡和肉鸡鸡胚卵黄膜、尿囊膜11β-HSD1、11β-HSD2、20-HSD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藏鸡蛋蛋黄内皮质酮含量极显著低于肉鸡蛋黄内含量(P<0.01),而两者间蛋清内皮质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14胚龄藏鸡卵黄膜11β-HSD2、20-HSD 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肉鸡(P<0.05或P<0.01);藏鸡鸡胚尿囊膜11β-HSD1、11β-HSD2、20-HSD mRNA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肉鸡(P<0.05或P<0.01)。除了藏鸡鸡胚20-HSD基因,同一品种的皮质酮代谢酶基因在卵黄膜上的表达量都高于尿囊膜内含量。[结论]藏鸡和肉鸡种蛋皮质酮沉积及卵黄膜、尿囊膜的皮质酮代谢酶的表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品种间表现性状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岳碧娥  赵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33-1134
[目的]提高朗德鹅的孵化成绩和经济效益。[方法]通过不同蛋重朗德鹅进行分级孵化,分析朗德鹅蛋重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Ⅳ组(178~191 g)朗德鹅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且其早期死胚率最低。[结论]雏鹅胚蛋相对失重随着胚龄的增长而增加,而雏鹅初生重随着蛋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平均初生重占蛋重的比例为70.13%。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帆  李淑梅  汤波  刘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26-3228
[目的]为研究传染性支气管炎(IBV)的流行变异及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从辉县某大型养鸡场疑似IBV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病毒的M基因进行RT!PCR扩增。[结果]从鸡病料中分离到1株IBV,命名为IBV!HN05。经浓度1%胰酶、卵磷脂酶C和10%乙醚处理后,该病毒尿囊液可以凝集鸡、绵羊、人、小鼠和兔的红细胞,而未处理的病毒尿囊液则无此凝集活性。该分离株IBV-HN05和标准毒株IBVM41对NDVLaSota都有抑制作用。该病毒对9日龄鸡胚的致病变率达100%。通过鸡胚矮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发现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和病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PCR扩增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离株为IBV病毒。[结论]该研究为SARS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赵瑞宏  张丹俊  潘孝成  戴银  胡晓苗  侯宏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52-11052,11063
[目的]分析雏鸭发病原因,为临床上诊断雏鸭坦布苏病毒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发病雏鸭进行疫情调查,将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对采集的病料和分离的鸡胚尿囊液进行RT—PCR鉴定。[结果]对病料和鸡胚尿囊液进行鸭坦布苏病毒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论]分离的病毒是鸭坦布苏病毒,此次雏鸭发病的原因是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方法]用鸡胚培养法和血凝试验,测定莪术油对鸡新城疫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莪术油对鸡胚无毒性作用;莪术油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结论]结果为莪术油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鸡胚尿囊液量与种毒接种日龄及接种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55-656
选择9、10、11日龄非免疫的罗曼蛋鸡胚各180个,随机分成9组,每组60个,分别接种NDVLasota种毒液0.05、0.10、0.20ml/个于鸡胚尿囊腔中。试验结果表明:所采收的尿囊液量与不同的接种剂量及接种日龄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相同孵化条件下,RF系番鸭种蛋的种蛋重、蛋形指数、蛋壳气孔数和相对失重率对孵化率有明显影响.蛋重75~84g,孵化率高达83.5%~85.1%;蛋重低于75g或高于85g,孵化率明显下降,分别为75.8%和72.10%~78.70%.蛋形指数1.34~1.37孵化率高达81.00%~86.80%;小于1.33或大于1.38其孵化率下降至61.5%~66.7%和71.4%~75.8%.番鸭初生重随蛋重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呈强正相关(r=0.98),平均初生重占种蛋重62.0%~65.0%;孵化过程中,在同一胚龄绝对失重与蛋重呈正相关(r10=0.90,r24=0.94,r33=0.92),而相对失重较为稳定;正常出雏的胚蛋在孵化第10、24和33天时相对失重率分别为4.57%、10.5%和14.20%,相对失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使胚胎致死.经检剖测定一照和三照死胚蛋、毛蛋(啄壳后死胚蛋)和健胚蛋的蛋壳气孔数,健胚蛋气孔数平均为77.3个cm-2,明显高于死胚蛋和毛蛋的气孔数47~61个cm-2.  相似文献   

17.
以酿酒葡萄品种"神索"的体细胞胚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化对体细胞胚的保存效应.结果表明:葡萄体细胞胚失水量与萌发率有关,失水量在40%~50%之间萌发率较高,达58%左右,较未经干化的胚状体萌发率高9.4%;在较高相对湿度下,体胚失水速度变慢,延长了干化处理时间,提高了体细胞胚的存活率和萌发率;相对湿度为70%,体细胞胚干化15 d效果最好,胚状体萌发率可由未经干化处理的33.5%提高到经干化处理15 d的56.2%.  相似文献   

18.
蚯蚓粪作为肉鸡垫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蚯蚓粪作为肉鸡垫料的效果。[方法]以锯屑做垫料为对照,以蚯蚓粪垫料为处理,记录不同处理肉鸡初始体重3、0日龄体重、末体重、采食量、死亡鸡只数,计算生产性能和料重比,同时测定畜舍内NH3浓度和垫料中的球虫卵囊数量。[结果]蚯蚓粪组的NH3浓度极显著低于锯屑组,同时,畜舍内相对湿度明显降低。蚯蚓粪组球虫卵数量低于锯屑组,有利于控制60日龄前鸡的球虫病。肉鸡垫料中的球虫卵在30日龄前随日龄逐渐升高,30日龄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70日龄降到最低。0~70日龄,蚯蚓粪组可提高日增重6.74%,采食量1.72%,成活率2.94%,降低料重比4.58%。[结论]蚯蚓粪作为肉鸡垫料的效果好于锯屑。  相似文献   

19.
不同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f2~7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30~110d,3~5℃)的蚕卵,经同一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结果】冷藏时间相同,库外保护时间短的冷藏浸酸种比库外保护时间长的发育快,而库外保护时间间隔越长,蚕种孵化整齐度越差。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提高明显,冷藏时间达到70d以上,其实用孵化率全部达到生产要求(90.0%以上);而且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孵化整齐度也明显提高。【结论】冷藏浸酸种的卵龄差过大、内库冷藏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孵化不整齐。因此,在生产上应尽量减少冷藏浸酸种补种,防止蚕种孵化不整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