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防辐射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然而,茶多酚的不稳定性极大限制其进一步开发应用。茶多酚易受光线、温度、pH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氧化、聚合和缩合,从而使其活性改变。因此,茶多酚组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在生物学及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近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等均是茶多酚组分高通量检测的主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对茶多酚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多酚组分的高通量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冻藏大黄花鱼片的品质,以硬度、持水性、Ca2+-ATPase活性、TBARS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茶多酚、VE、异抗坏血酸钠的较优抗氧化浓度范围。在所选浓度范围中,以TBARS值为响应值,对茶多酚、VE、异抗坏血酸钠进行响应面法优化抗氧化剂的复配,得到最优复合抗氧化剂配方为:茶多酚添加量0.40%,VE添加量0.29%,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30%,此时TBARS值为0.0613 mg/kg。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大黄花鱼肉用该复合抗氧化剂溶液浸渍处理后,能明显减少其因冻藏引发的肌肉纤维结构损坏,且能有效抑制其因脂肪氧化引发的组织损伤,表明该复合抗氧化剂能有效提升大黄花鱼片的冻藏品质。  相似文献   

3.
茶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驰 《茶业通报》2003,25(4):161-163
研究表明,氧化损伤与许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病、癌症及衰老密切相关。茶是一种为大众喜爱的饮料,自古以来其保健功能就深受人们关注。研究表明茶对多种包括肿瘤、冠心病在内的慢性病的预防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茶抗氧化作用对癌症的预防,体外试验中发现茶多酚对红细胞溶血、MDA、H202生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用茶多酚、茶色素处理HepG2肝肿瘤细胞引起GST和QR活性升高;其单体茶红素和茶黄素对HepG2肝肿瘤细胞中QR亦有增高。在整体动物中发现茶多酚对ODC活性升高和某些抗氧化酶的“耗竭”有预防作用;饮茶显著减少多种脂质过氧化小分子产物的生成;诱导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见到多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增高。茶多酚、茶色素对GSTl—1、l—2、3—3均有诱导作用。此外,吸烟者高危人群干预试验也证实多种试验茶都对总抗氧化能力有明显提高。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机理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能中断或阻止脂质过氧化、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功效有关。茶色素可抑制LDL氧化修饰和血管细胞粘附,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GSH-Px活性,具有良好的抗血凝、促纤维蛋白原溶解和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利用柚子皮的营养成分并提高柚子的综合利用率,以柚子皮、绿茶为原料,研制复合茶饮料的配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了柚子皮绿茶复合饮料的配方。结果表明,建立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模型极显著,回归模型拟合度良好,能有效对复合茶饮料的感官品质评价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响应面分析,柚子皮绿茶汤中柚子皮浸提液添加量为13%,绿茶汤汁添加量为67%,其余为纯净水;以柚子皮绿茶汤为基准,柠檬酸添加量为0.05%,蔗糖添加量为13%,蜂蜜添加量0.69%。在此配方下,产品具有柚子皮与绿茶的清香,风味协调,黄酮含量为126 mg/100 m L,茶多酚含量为829.8 mg/kg。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茶饮料生产加工及储藏过程中的难题,国内外学者从水质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本文叙述了泡茶用水或茶饮料用水的水质对茶汤在感官品质、储藏特性及理化组分上的影响,进而综述了水质的酸碱度、水中离子等对茶汤的感官风味、汤色品质、饮料稳定性等的影响作用,并总结茶饮料浸提用水的基本要求,得出茶饮料浸提用水一定要严格控制金属离子含量并保持较低酸碱度。最后文章总结了茶饮料生产中的经常遇见的问题,以期为以后的茶饮料水质研究提供渠道,最后达到为茶饮料生产用水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等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GB/T 8313—2008、HPLC等方法检测了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主要功效成分含量及pH值,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稳定性试验要求,进行了主要功效成分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中茶多酚含量为45.24%±1.47%,儿茶素总量为32.70%±0.99%,咖啡碱含量为0.89%±0.04%,pH 4.02±0.06,经方差分析,不同月份之间的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稳定性检测条件下未发生明显变化。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多酚片主要功效成分在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符合产品质量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富硒绿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其活性物质,并用DPPH法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富硒绿茶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芦丁,低于阳性对照BHT。富硒绿茶活性物质化学组成为:硒1.03μg/g,茶多酚53.22%,茶蛋白31.09%,茶多糖13.56%。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红豆为原料加工饮料的生产工艺,得出了影响红豆饮料品质和稳定性的因素及关键控制点。试验确定了保持红豆饮料稳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红豆在35℃下浸泡12 h,调配饮料pH值至7.0,在70℃下,均质压力为35 MPa,均质2次,杀菌温度121℃,杀菌20 min。  相似文献   

9.
采用Schaal烘箱试验法,比较了天然抗氧化剂与合成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天然VE在不同食用油中的抗氧化作用效果及天然抗氧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0.02%条件下,6种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的抗氧化作用效果强弱依次为: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天然VE丁基羟基茴香醚(BHA);迷迭香提取物对山茶籽油抗氧化效果优于茶多酚和天然VE;茶多酚对葵花籽油和配方油的抗氧化效果优于迷迭香提取物和天然VE;复合迷迭香提取物与茶多酚抗氧化剂对葵花籽油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但其他复合抗氧化剂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茯苓、陈皮、山楂、枸杞4种药食同源材料为原料,并以复合益生菌作为发酵剂制备抗辐射饮料,探究抗辐射饮料中的抗氧化活性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种量、发酵时间和pH值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5%,发酵时间24 h,pH值6.0,在该条件下抗辐射饮料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能达到97.68%。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亚硝酸盐在中式香肠中的用量,以茶多酚、壳聚糖、生育酚复配复合抗氧化剂,以中式香肠储藏期间的pH、TBA值、酸价和过氧化值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低硝中式香肠中复合抗氧化剂的配方。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化剂可以部分取代亚硝酸盐,其最优配方为:茶多酚添加量0.10 g/kg,壳聚糖添加量1 g/kg,生育酚添加量0.03 g/kg,亚硝酸钠添加量0.04 g/kg;该配方下制得的低硝中式香肠的抗氧化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亚硝酸钠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苹果多酚(Apple polyphenols,Ap)、葡萄籽提取物(Grape seed extraction,GSE)和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分别协同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冷藏鸡肉糜氧化稳定性和品质特性的影响,在肉糜中添加5 g/kg L-Arg,再分别加入0.2 g/kg的Ap、GSE、Tp,以添加0.2 g/kg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 anisole,BHA)作为阳性对照,分别在冷藏1、3、5、7 d时测定各组鸡肉糜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表面疏水性、pH、蒸煮损失率和色度值。结果表明,与空白(不添加多酚类物质、L-精氨酸及BHA)和BHA相比,L-Arg+Tp可以更好地抑制鸡肉糜的TBARS、羰基含量、pH和表面疏水性的升高,减缓总巯基含量和红度值的降低。L-Arg+Ap和L-Arg+GSE与BHA的抗氧化作用相近。综上所述,在冷藏过程中L-Arg协同3种多酚类物质均可以抑制鸡肉糜的脂肪和...  相似文献   

13.
荣华  刘龙  郭庆元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118-123
研究茶叶活性成分对梨火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稳定性,旨在为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打孔法测定茶叶活性成分对梨火疫病菌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探讨温度、pH和紫外线照射对绿茶提取物茶多酚抑菌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壳寡糖,茶皂素没有抑菌活性;绿茶提取物茶多酚MIC为40 mg/mL。绿茶提取物茶多酚10~60℃时抑菌活性保持稳定,但经高温80~100℃处理后,抑菌活性略有下降;在p H 2时抑菌活性增强,碱性条件下抑菌活性减弱;经紫外处理10~50 min后,抑菌活性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茶叶活性物质对梨火疫病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绿茶提取物茶多酚具有较稳定的抑菌活性,为其作为天然的农药防治梨火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茶多酚、甘草抗氧化物、白藜芦醇、大豆卵磷脂对青刺果油的抗氧化效果,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较优复配抗氧化剂。结果表明:茶多酚、白藜芦醇、大豆卵磷脂对青刺果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三者的抗氧化强弱顺序为茶多酚>白藜芦醇>大豆卵磷脂,而甘草抗氧化物会加速青刺果油的氧化;青刺果油复配抗氧化剂的最优组合为:0.3 g/kg茶多酚+0.3 g/kg白藜芦醇+0.2 g/kg柠檬酸。  相似文献   

15.
对茶多酚-海藻酸钠复合涂膜提升储藏过程中草鱼品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1.5%海藻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0、1%、2%、3%(m/m)的茶多酚,制成茶多酚与海藻酸钠复合涂膜剂处理草鱼片,并以不作涂膜处理为对照组(CK),考察草鱼储藏过程中鱼肉的持水性、pH、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及质构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组草鱼品质变化程度明显较低,并且涂膜中茶多酚含量越高,鱼肉品质保持越好。由此说明,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能够有效控制鱼肉品质的劣变,保鲜效果良好,且以3.0%茶多酚+海藻酸钠涂膜组处理保鲜效果最佳,能够有效延长鱼肉的储藏期6 d左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 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 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以‘丹桂’品种为鲜叶原料,采用自然环境和空调环境2种做青方式,按铁观音的加工工艺进行制作,研究‘丹桂’乌龙茶在不同做青环境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含量自然环境下为94.72 %~97.04 %,空调环境下为94.84%~96.80%,成品茶中干物质含量比鲜叶中略低;茶多酚总量空调环境做青低于自然环境做青,自然环境下为29.27%~31.56%,空调环境下为27.92%~31.3%,且成品茶比鲜叶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自然环境下为1.90%~2.24%,空调环境下为1.95%~2.32%,成品茶比鲜叶高;咖啡碱含量空调环境下为2.23%~2.37%,自然环境下较空调环境下大,其含量为2.32%~2.66%。自然环境下和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差别不明显;茶多酚总量差别较明显,空调环境下做青的乌龙茶茶多酚总量和酚氨值比自然环境下的低。感官审评表明,空调环境做青所制毛茶样香气得分高于自然环境做青的,内质也较优。做青过程中采用空调设备控制适当的温、湿度有利于乌龙茶香气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