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为推广油莎草在盐碱地的种植,本试验研究了油莎草在3种不同类型盐碱地(氯化物型、硫酸盐型、碳酸盐型)上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油莎草通过上调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抵抗盐碱胁迫。油莎草对由氯化物引起的盐碱胁迫抵抗能力最强,SOD活性显著高于由硫酸盐和碳酸盐引起的盐碱胁迫。3种不同类型的盐碱胁迫都降低了油莎草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产量,硫酸盐型和碳酸盐型盐碱地显著降低了油莎草地下块茎的粗脂肪含量。由此表明,相较于硫酸盐型、碳酸盐型盐碱地,油莎草适合在氯化物型盐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油莎豆适应性强、抗逆性高、耐盐碱、耐贫瘠、抗旱、耐涝的特点使其成为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选择。油莎豆块茎生于地下,其机械化播种、收获方式成为该作物规模化推广种植及实现全产业链开发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油莎豆的播种、收获方式方法,重点对目前油莎豆播种、收获机械研究开发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盐碱地油莎豆推广种植及产业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非生物胁迫是影响牧草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因而探究其抗逆性响应特征、指标、评价方法,对于提升和稳定牧草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阶段关于油莎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性机制的研究较少,这直接制约着油莎豆抗逆育种的进程。文章简单概述了油莎豆在几种常见非生物胁迫下(干旱、低温、盐碱)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分子调控机制,并对油莎豆抗逆育种提出展望,以期为油莎豆抗逆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水平混合盐碱胁迫对油莎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揭示油莎豆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的耐盐碱机制与能力,以‘中油莎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总盐量为1.18 g·kg-1的农田土壤作对照,选择2种中性盐(NaCl、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Na2CO3),按照NaCl∶Na2SO4∶NaHCO3∶Na2CO3为12∶9∶8∶1的摩尔比配成混合盐碱,设置3.0、4.0、5.0、7.5、10.0 g·kg-1共5个水平混合盐碱处理,在全生育期对油莎豆进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于油莎豆分蘖期、结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和光合荧光等指标。结果表明,分蘖期盐碱胁迫对油莎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成熟期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新型油料作物油莎豆"中油莎1号",通过了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组织的品种认定,这是我国育成的首个高油高产油莎豆品种。油莎豆综合利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既可开发成食用油,又可加工成口感佳的风味食品。此外,油莎豆抗逆性强,适宜在荒地、滩涂地,及盐碱地等土地上种植,可有效利用边际土地资源,促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宜盐碱地大田的油莎豆专用除草剂,以自选油莎豆新品种—鲁油莎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药效筛选试验,分析了不同种类除草剂对田间油莎豆安全性、杂草危害级别、防除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盐碱地油莎豆安全性最高、防除效果最好的为苗前除草剂二甲戊灵及苗后除草剂扑草净、高效氟吡甲禾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干旱程度下油莎豆的生理响应、揭示其抗旱机制,可为油莎豆在北方沙区的引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干旱、半干旱沙区引种的热点油料作物油莎豆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设置对照、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4个处理,其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2%、8% ~12%、5% ~8%和<5%,探究干旱胁迫对油莎...  相似文献   

8.
<正>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灌溉措施及植被的变化而使好的耕作地变成“盐渍化”的过程。盐碱地根据土壤盐分含量和p H值高低分为盐化土与盐土、碱化土与碱土两种盐碱土壤类型,可溶性盐类(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得过多,盐分含量太高,  相似文献   

9.
油莎豆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莎豆又名油莎草,属一年生莎草科植物,原产于非洲.素有“地下板栗”和“地下核桃”之美称。油莎豆营养丰富,全身是宝,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作物。油莎豆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我国已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引种成功。2008年广西桂邦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板暮村对油莎豆的适应性试验种植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油莎豆在广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油莎豆是一种优质、高产、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油、粮多用新型作物。本文着重介绍了油莎豆的生物学特征特性、适应性和抗逆性,以及从选地、浸种催芽、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管理措施详细阐述了油莎豆栽培技术,为油莎豆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塘沽区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梅  王静  曲东  杜微  杨冰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2):152-157
以天津塘沽区农田、菜地、果园、湿地、人工草地5种土壤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盐分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研究区表层土壤总体含盐量较高,且盐渍化程度差异较大。研究区内土样61%为盐土, 11%重度为盐渍化,11%为中度盐渍化,18%为轻度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氯化物(占68%)、氯化物-硫酸盐(占25%)和硫酸盐-氯化物(占7%)。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农田、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中总盐分含量较低,而湿地中的较高。土壤中水溶性阴离子表现为湿地Cl-比例最高、菜地SO42-比例最高及果园中HCO3-比例最高的特征。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Na+含量明显大于K+,而Ca2+与Mg2+含量相近。总体上表现出湿地Na+比例最高,果园K+比例最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渭南盐渍土有盐化塿土,盐化潮土和草甸盐土3类,属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盐土;其周年水盐运动可明显分为雨季脱盐(6~11月)和旱季积盐两个阶段;是“旱、涝、盐、瘦”相伴共存的一种低产土壤。改良中需综合运用水利、生物、农业措施,主要是开沟排水;种稻洗盐;淡水灌溉;引洪淤灌;种植绿肥;麦糠覆盖;因地种植;合理耕作及轮间套种等。  相似文献   

1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盐碱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重要生态类型,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如何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后备耕地资源拓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盐碱地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盐碱地的利用潜力、国内外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践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当前对盐碱地资源普遍认识不足,重治理轻保护,也缺乏统一的规划利用和激励机制。建议坚持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社会发展三位一体,将盐碱地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统筹生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盐土农业产业链。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台湾桤木幼林地细根生长及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台湾桤木+黑麦草(模式Ⅰ)和台湾桤木+自然草(模式Ⅱ)2种林草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四川桤木+自然草(模式Ⅲ)作对照,研究3种模式林地内≤1mm的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对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林木细根生物量均为上层>中层>下层,各模式林地内上、中、下3层细根生物量比值分别为44∶30∶26(模式Ⅰ),51∶34∶15(模式Ⅱ),49∶33∶18(模式Ⅲ),模式Ⅰ细根年平均生物量约为后2种模式林地细根生物量的1.5倍;用抗蚀性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表明3种模式林地的土壤抗蚀性为:模式Ⅰ(0.798)>模式Ⅱ(-0.383)>模式Ⅲ(-0.399),3种模式林地土壤抗蚀性从表层到底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贵州黔东武陵山区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利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的科技成果,对黔东武陵山区中低产田土的区域特点、类型、主导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类,并根据中低产田类型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中低产田土的障碍类型和改良主攻方向,划分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渍潜排水型3种类型,根据中低产田类型特征和改良对策,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改土培肥和增产增收效果。采取完善配套工程、耕作培肥和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了以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土壤改良技术和农业增产技术相结合,注重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培肥熟化土壤,当年改造受益,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生态条件,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础地力水平;开展了6类试验研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3种类型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地力0.5~1.5个等级,达到改土培肥、改善农产品质量,增产增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四子王旗景观格局演变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提取分析四子王旗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地调查,对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8年5a间,景观类型和沙化土地类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增加了41 361h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4 561、9 427hm2和19 307hm2;沙化土地5a间减少了664hm2,其中半固定沙地减少了261hm2,固定沙地增加了322hm2,露沙地减少了512hm2,沙化耕地减少了153hm2,风蚀劣地减少了60hm2。分析认为近年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区域景观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元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96-10397
[目的]研究茳芏及短叶茳芏两种盐沼植物不同盐胁迫下对其萌芽的影响情况。[方法]以2种茳芏作为材料,采用盆栽实验研究盐胁迫下不同种茳芏的萌芽情况。[结果]低盐度对2种植物萌芽有促进作用,在盐度〉10‰的情况下,萌芽受到抑制,盐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结果]2种植物适宜种植在低盐度地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地区土地盐碱化危害严重,造成生产能力下降。通过同一时段对和田地区不同盐碱地地貌(未开垦的荒平地、荒坡地、荒低洼地以及使用3年的熟平地)的实地考察和测试研究,获得水盐分布现场数据。分析造成不同盐碱地地貌水盐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高低次序为:荒低洼地>使用3年熟平地>荒平地>荒坡地,土壤含盐量高低次序为:荒低洼地>荒平地>荒坡地>使用3年熟平地,未开垦盐碱地地貌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孔雀河流域 1973(Mss)、1990(TM)、1999年(ETM)三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结果表明: 1973~1999年,研究区内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草地面积大幅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发生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