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为村级尺度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地合理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岛石镇大山川村山核桃主产区,系统采集土壤(0~30 cm)样品134个,运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探究林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结构特征、土壤肥力状况及其主控因素。【结果】山核桃林地土壤pH 5.39,土壤容重为1.14 g·cm-3,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分别为42.13和2.33 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115.89、82.69、1.47 mg·kg-1;容重、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块基比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因素为主导。pH、有机质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和碱解氮与海拔、容重显著相关(P<0.05);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均值为0.66,肥力水平适中。主成分分析表明:有机质和碱解氮在第1主成分上具有较大载荷。【结论】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及养分失衡现象严重,土壤肥力呈中部...  相似文献   

2.
曾宇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123-127
为全面了解永丰县植烟土壤养分状况,我们采集土壤样品并分析样品的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交换性镁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永丰县植烟土壤pH均值5.80,适宜样品比例为56.41%;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30.73 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10.26%,含量普遍较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值为135.22 m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64.10%;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7.79 m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30.77%,多数样品有效磷含量偏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23.90 m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28.21%,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土壤有效硼含量均值为0.62 m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71.79%;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6.11 mg·kg-1,适宜样品比例为23.08%,交换性镁含量普遍偏低。整体来看,永丰县约1/3植烟土壤pH偏低,碱解氮、有效硼含量总体适宜,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普遍偏高,速效钾、交换性镁含量偏低。因此,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玉米主产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玉米主产区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现状、区域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各地玉米田土壤养分调控和合理施肥提供指导。【方法】以全国玉米主产区为研究区,于2017年玉米收获季开展大规模土壤采集和农户调研工作。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探究土壤养分的区域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根据相关分级标准,评价玉米主产区当前土壤肥力现状;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引起土壤养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气候和肥料施用)进行探讨。【结果】中国玉米主产区耕层土壤pH中值为 6.9,养分含量的中值分别为有机质21.0 g·kg-1、全氮1.5 g·kg-1、有效磷22.4 mg·kg-1和速效钾164.5 mg·kg-1,上述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7%、48.5%、50.0%、83.6%和52.0%,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中等至极高肥力水平,共占主产区总面积的93.5%。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东北春玉米区最高,分别为32.0 g·kg-1、2.2 g·kg-1、32.3 mg·kg-1,在西北春玉米区最低,分别为17.2 g·kg-1、1.2 g·kg-1、16.2 mg·kg-1;速效钾含量在西南玉米区最低,其他3个区域无显著差异。在国家尺度上,土壤pH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25%),其变异主要受自然因素(土壤质地和降水)影响;有效磷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75%),其变异主要受人为因素(肥料施用)影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块基比25%—75%),其变异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结论】东北区土壤肥力高,玉米生产应适量减少施肥量,以节约肥料成本;华北区土壤养分含量适中,应严格控制氮、磷化肥投入,以增加肥料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西北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可以适当增加肥料用量进一步实现玉米增产;西南区内土壤肥力变异较大,各亚区应采用适宜的施肥方式,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在安溪县22个主要产茶乡镇随机采集茶园土壤样品243个,通过测量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并利用Fuzzy综合评估法计算出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以此来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结果】(1)安溪县各乡镇茶园土壤pH值为3.79~4.97,均值为4.36,变异系数为11.51%,乡镇间茶园土壤pH差异显著(P<0.05)。(2)只有一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符合Ⅰ级土壤指标(>20.00 g·kg-1)。(3)茶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09.70~184.70 mg·kg-1、5.34~257.21 mg·kg-1、78.18~272.20 m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为Ⅰ级,有20个乡镇茶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为Ⅰ级、其余各有2个为Ⅱ级。(4)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0.38~2.05 g·kg-1、0.14~1.76g·kg-1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值线制图软件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对辽北稻田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变异特征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上的土壤由于取样位点的变化,土壤养分亦随之变异,其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为:速效磷〉有效锌〉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硼〉速效钾〉pH;从空间分布上看,本试验区稻田土壤养分均呈斑块状分布,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普遍缺钾;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有机质、土壤机械组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碱解氮与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有效锌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35年红壤稻区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以进贤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红壤稻区典型县域农业生产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以及当前土壤肥力水平,为红壤稻田土壤培肥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和野外采样分析得到江西省进贤县1982年、2008年和2017年3个时期稻田耕层土壤属性的数据,统一选取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首先对3个时期各项肥力指标进行常规统计和差异性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找出不同时期肥力差异的关键因子并确定权重,通过隶属度函数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值,将各项肥力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值加乘得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最后结合土壤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GIS空间分布图探究该区域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982—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土壤pH呈下降趋势。1982、2008和2017年3个时期进贤县土壤pH的平均值分别为5.9、5.1、4.8,年均下降0.03个单位;35年来土壤pH整体由西部向东南和西北下降速率逐渐减低,2017年99%的稻田土壤处于酸性水平(4.5—5.5)。35年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由28.1 g·kg-1上升至36.8 g·kg-1,1982—2008年和2008—2017年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速率分别为0.21和0.31 g·kg-1,2017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40 g·kg-1之间的稻田占比达94%,1982—2017年土壤有机质整体由东北向西南上升速率逐渐降低。1982—2017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由7.0 mg·kg-1上升至32.1 mg·kg-1,2017年进贤县以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40 mg·kg-1的稻田为主,占比75%。1982—2017年稻田土壤速效钾累积缓慢,1982—2008年和2008—2017年土壤速效钾年均增加速率分别0.58和0.53 mg·kg-1,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73.2 mg·kg-1。稻田土壤碱解氮在1982—2008年和2008—2017年两个阶段增长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前后两个阶段的年增长速率分别为1.24和0.29 mg·kg-1,1982—2017年进贤县土壤碱解氮含量东南地区上升速率高,西北地区上升速率低。1982、2008和2017年进贤县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50和0.55。3个时期稻田土壤肥力指标综合得分分别为:碱解氮有效磷>pH>速效钾>有机质(1982年);pH>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碱解氮(2008年);速效钾>有效磷>pH>碱解氮>有机质(2017年)。【结论】经过35年的长期耕作,进贤县稻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当前进贤县稻田土壤仍存在碱解氮过量、速效钾亏缺、土壤酸化严重等问题。土壤碱解氮、pH和速效钾分别为1982年、2008年和2017年3个时期造成进贤县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2008年采集的2020个耕地土样测试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平均值:有机质46.3g/kg、碱解氮176.6mg/kg、有效磷21.8mg/kg、速效钾139.8mg/kg,4种土壤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均为中等变异.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原始数据趋向正态分布.地统计学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碱解氮的块基比分别为0.560、0.502,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有效磷、速效钾的块基比分别为0.846、0.851,空间相关性很弱.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内插,得到土壤养分空间插值分布图,直观地反映了耕地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4种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分布格局是丰富或中等.有机质表现出由南向北升高的趋势;碱解氮的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有机质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性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天山南坡农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土壤养分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共采集研究区487个样品,土壤指标有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土壤养分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土壤pH值的变异性最低,而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最大,其他的变异系数较接近;全氮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最强,碱解氮与其他土壤养分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性,全氮和速效钾的相关性最弱;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偏低,碱解氮含量极低,而有效磷含量中等偏高,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块金效应分别为44.99%、44.47%和49.83%,而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块金效应分别为12.39%和15.16%;有机质的变程最大为0.936 km,其次是全氮、碱解氮,变程分别为0.873和0.582 km,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0.051和0.042 km。【结论】 天山南坡农区土壤养分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区域内土壤养分存在的空间丰缺差异明显;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效磷和速效钾表现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也较大。需有针对性地对天山南坡农区进行施肥指导和管理,合理增施氮肥和有机肥,适当施用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和培育黑土,通过田间随机取样和室内养分分析,调查大兴安岭西麓谢尔塔拉农牧场不同地力等级土壤肥力状况及养分差异。结果表明,有机质、有效磷和缓效钾含量与地力等级相关性较好,随着地力等级的升高,含量呈升高趋势;其中有机质含量变化最大,一等地平均含量为62.93 g·kg-1,五等地为36.71 g·kg-1,一等地是五等地的1.71倍,一至四等地有机质含量均属于国家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很丰富的水平,五等地属于丰富的水平;有效磷和缓效钾一等地分别是五等地的1.36倍和1.31倍。pH、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也随着地力等级的升高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未呈现规律性变化,不同等级地力间均未形成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力等级平均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锌含量适中,有效锰、有效钼含量丰富,有效铁含量极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野生马鞍菌的发生与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的关系,便于驯化栽培,对山西岢岚地区野生马鞍菌发生处的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测定并分析了该地野生马鞍菌发生处不同土层(0,5和10 cm)不同距离(0,50和100 cm)的土壤pH和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猛)。结果表明,野生马鞍菌发生地土壤pH在7.89~8.23之间,呈碱性,土壤中有机质26.37 g·kg-1,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猛含量分别为129.61,9.16,157.8,0.82,6.12,4.86和15.25 mg·kg-1。马鞍菌发生处表层土壤中养分含量高于深层土壤,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含量在逐渐降低;同时,马鞍菌发生处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含量高于未发生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含量低于未发生处土壤。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可知,在有机质含量中等、缺磷、富钾的碱性土壤中更容易发生野生马鞍菌。  相似文献   

11.
方琼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6,36(9):48-49,59
钱乙仅存世的著作主要是《小儿药证直诀》三卷,钱乙治疗小儿疾病是把时间和患儿脉证结合起来考虑的,其儿科时间观科学,内容丰富。本文通过梳理《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时间医学”,突出“时间”与患儿的生理病理、时间与辨证、时间与治疗、时间与服药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医时间医学在儿科中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一株纤维降解菌,并优化其发酵白酒糟的条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和部分生理生化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随后利用该菌进行白酒糟发酵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然后根据发酵后白酒糟营养成分变化,确定用于正交试验的各因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适发酵条件,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利用细菌微生物降解草甘膦农药污染,从沈阳某地区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草甘膦高效降解菌Ensifer sp. BRY。基于16S rDNA检测,BRY被鉴定为剑菌属(Ensifer sp.)。BRY能在以草甘膦(最高浓度400 mg·L-1)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在50 h对300 mg·L-1草甘膦的降解率可达到69.60%。在30℃、pH 6.0、10%初始接种量时,菌株BRY在50 h内的草甘膦(100 mg·L-1)降解率达到91.93%,当相同条件下调节初始接种量为20%时,菌株BRY的草甘膦降解率升高。当培养体系加入其他碳源(葡萄糖、蔗糖)时,草甘膦降解率降低。菌株BRY对不同浓度草甘膦的降解过程符合Haldane方程,其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为1.68 h-1,半饱和常数Ks为167.80 mg·L-1,抑制常数Ksi为50.55 mg·L-1,Ksi/Ks为0.30。研究表明,菌株BRY对草甘膦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和降解能力,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以提高降解效率,在用于草甘膦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菌株BRY具有独特潜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与频道分配有关的一种染色问题:(p,1)-全标号.根据Mycielski图的构造特征,利用穷染法,给出了一种标号方法,得到了路、圈、扇和轮的Mycielski图的(2,1)-全标号数.(p,1)-全标号是对图的全染色的一种推广.  相似文献   

15.
韩颖  马建鹏  张静  梁晨  杨斌  赵宁 《西北农业学报》2021,(12):1898-1904
为探讨云南核桃丛枝病感病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LC-MS/MS法测定云南核桃主产区楚雄、大理、临沧三地的感病和健康植株叶片中的2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共检测到11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最大的是细胞分裂素类激素,该类激素在感病植株中的含量相对于健康植株均成倍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是cZ,3个核桃主产区的感病植株cZ含量均为健康植株的3倍左右,且C/A值在感病叶中均高于健康叶;其次是ABA,感病植株ABA含量为健康植株的2倍左右;赤霉素类的GA7仅仅在感病植株中被检测到。结果表明,核桃感染丛枝病后植株内源激素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胞分裂素增加,从而导致丛枝、叶片卷曲变小、腋芽萌生等丛枝病症状。  相似文献   

16.
2''-岩藻糖基乳糖( 2''-Fucosyllactose, 2''-FL)是一种岩藻糖化人乳低聚糖,具有预防肠道疾病、提高免疫力、促进大脑发育等重要生理功能。基于基因组水平,通过敲除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2''-FL合成前体物质相关代谢基因,如β-半乳糖苷酶基因(β-galactosidase, lacZ)、UDP-葡萄糖脂质载体转移酶基因(undecaprenyl-phosphate glucose-1-phosphate transferase, wcaJ)和GDP-甘露糖基水解酶基因(GDP-mannose mannosyl hydrolase, nudD),构建2''-FL合成底盘细胞;在此基础上,将外源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α-1,2-Fucosyltransferase, wbgL)和磷酸甘露糖变位酶基因(phosphomannomutase, manB)、甘露糖-1-磷酸鸟苷转移酶基因(annose-1-phosphate guanylyltransferas, manC)、GDP-D-甘露糖-4, 6-脱水酶基因(GDP-mannose 4, 6-dehydratase, gmd)和GDP-岩藻糖合酶基因(GDP-L-fucose synthase, wcaG)引入到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探究在基因组水平过表达2''-FL合成基因对2''-FL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FL在所构建菌株B-05的摇瓶含量达到了1.99 g·L-1。进一步通过摇瓶发酵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IPTG诱导浓度为0.4 mmol·L-1、诱导时OD600为2.4,诱导温度为28 ℃。在此条件下,摇瓶中2''-FL合成量达到了3.92 g·L-1。最后在5 L发酵罐中,2''-FL含量达到了43.48 g·L-1。研究表明通过将外源2''-FL相关合成基因导入基因组中进行过表达,实现了2''-FL高效合成,为构建整合型2''-FL菌株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黄帝内经》的价值及英译历程的简要梳理,介绍较为成功的威斯译本、吴氏父子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从中总结中医文献翻译的共识性原则,即阐释医理和传递民族特色。同时,在生态翻译观的视域下阐述了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深度结合李本翻译实例,详细分析了采用直译、音译、转换译法和加注译法,分别体现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从而得出李本成功的经验:译法的选择应该结合对译入语市场需求的准确判断,以及读者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对中医术语、中医思维可接受程度的合理前瞻。这在新时代下,关于中医翻译如何继承中医文化精髓,如何体现译者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如何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等,都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成就的重要文献,它对推动中医外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形成于清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结合了诸多医学著作的精髓,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本文分析了《外科正宗》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初步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方药内服外用、手法实施要点等方面继承了《外科正宗》重要的学术思想,另张氏正骨秉承了《外科正宗》中《五戒》《十要》的精神发展为医患之“和”的行医宗旨,对张氏正骨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酪氨酸酶(Tyr)基因在动体的黑色素合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突变会导致人类和其他物种出现白化现象。本研究以AB系斑马鱼(Danio rerio)为研究对象,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纯合亲鱼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通过编辑损坏Tyr基因的CDS区第二外显子和3′-UTR非poly-A加尾信号区,使基因发生突变,检测基因不同功能区经编辑后对鱼类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Tyr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的胚胎各个发育时期均能正常表达,眼睛出现黑色素时的表达量最高;编辑损坏Tyr基因的CDS区后,突变型斑马鱼的胚胎和仔鱼均未出现黑色素细胞,表现为体表白化,而成鱼会再度出现黑色素细胞,表现为体表黑色条纹断裂。编辑损坏Tyr基因的3′-UTR非poly-A加尾信号区后,突变型胚胎、仔鱼和成鱼均未出现黑色素减褪,黑色素合成未受影响。本研究表明,编辑损坏基因的CDS区会对生物表型产生显著影响,而编辑损坏3′-UTR非poly-A加尾信号区对生物表型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