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斑鱼类养殖产业化未来的进步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工程院林浩然院士在首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上意味深长地说道。  相似文献   

2.
《福建水产》2012,34(3):260
尊敬的各位学术界及企业界同仁: 为促进石斑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倡议与发起的"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首届已于2010年由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广州成功举办,论坛促进了学术、技术交流,受到了国内业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福建水产》2012,34(5):434-434
尊敬的学术界及企业界同仁:为促进石斑鱼类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倡议与发起的"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首届已于2010年由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广州成功举办,论坛促进了学术、技术交流,受到了国内业界的高度关注。现经组委会研究决定  相似文献   

4.
11月30日,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在中山大学小礼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办,中国工程院三大院士(雷霁霖、林浩然、麦康森)和200余名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精英齐聚首,共同探讨石斑鱼产业发展。此次论坛延续往年的学院派交流风格,邀请了石斑鱼产业在育种、繁殖、饲料、疾病、设备等上下游产业的专家以及企业技术精英,为大家呈现了精彩报告。"  相似文献   

5.
渔业纵览     
<正>第一届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论文征集通知为了进一步促进石斑鱼养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由中山大学、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同发起,定于2010年12月19-21日,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召开国内首次"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目的在于广泛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和市场信息沟通,以期解决石斑鱼类苗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方面存  相似文献   

6.
林浩然 《福建水产》2012,34(1):1-10
石斑鱼是驰名世界的名贵海产鱼类,是中国南方沿海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对象,经济价值巨大。中国石斑鱼类养殖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进入21世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围绕石斑鱼苗种繁育和养殖产业化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其生殖调控、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病害防治、种质分析、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建立苗种繁育和成鱼养殖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措施,实现了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自养自足,从而带动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石斑鱼类养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渔业基本内涵为目标,改革和提升传统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链上的各项技术,包括:(1)优化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提高苗种成活率和苗种质量;(2)培育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3)配制高效、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4)建立病害检测和防控新技术和研制主要疾病的特异性疫苗;(5)建立高效、低碳、节能的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模式;(6)加强石斑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为石斑鱼养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集约化与工程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1月30日,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隆重召开。目前,石斑鱼类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高端养殖鱼类,其养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就业和渔民增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3年大陆石斑鱼产量82434吨,在海水鱼类养殖总产中居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突破我国北方海域冬季网箱养殖品种少和产业发展缓慢的局面,通过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开展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的网箱陆海接力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在莱州明波网箱基地选用的平均个体重量225 g的大规格云纹石斑鱼鱼苗,经过2个月的网箱接力养殖,个体平均重量达到350 g,平均单尾月增重62.5 g,成活率92.02%;在连云港众利网箱基地选用的个体平均重量152 g大规格云纹石斑鱼,经过4个月的网箱接力养殖,个体平均重量增加到425 g,平均单尾月增重68.25 g,养殖成活率达96.00%。石斑鱼的网箱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平均月增重速度提高54.6%~68.9%。  相似文献   

9.
<正>第五届"全国石斑鱼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于2014年11月3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会议。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畅所欲言,对石斑鱼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书民:引导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李书民很关注石斑鱼产业的规范及稳定发展问题,他对石斑鱼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以1999年起石斑鱼人工养殖生产量不断增长,每年成活率介于10-77%。其成长迅速因香港与中国消耗市场保持不曾间断的消耗,在许多养殖海鱼品种中,石斑鱼是最受养殖者钟爱的品种,况且石斑鱼也是许多国家水产研究机构集中研究如何增加生产量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棕点石斑鱼有效的经济养殖模式,在海水池塘中构建网箱进行了养殖试验。放养全长12.42±0.37 cm的棕点石斑鱼鱼种5 000尾,经过11个月的养殖,养成的商品鱼平均体质量达493.35 g,平均全长达31.80±2.03 cm,养殖成活率为91.24 %。同时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5万尾,收获成虾2 000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棕点石斑鱼的养殖周期可相对缩短,比港湾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半流水养殖分别缩短7个月和1个月。而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单位水体的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封闭式循环水饲养青石斑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以全人工配合饲料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青石斑鱼幼鱼,经过33d的饲养,青石斑鱼尾相对增重率为64.6%,平均饲料系数为1.81,养殖成活率95.89%,平均丰满度为1.66。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排出水回收率达到85%以上,养殖单产、饲料效率、生长速度都达到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对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海水池塘网箱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养殖操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天津市汉沽神堂育苗养殖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13日至2013年10月10日进行57d的养殖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模块化钢结构平底网箱养成青石斑鱼。结果表明,该模式养殖的青石斑鱼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而且该模式操作简单、节约能源,无任何疾病和异常现象,摄食积极,生长良好。57d内体长增长约1.47cm,体重增加220g,比同期工厂化养殖青石斑鱼增重量提高29.4%,成活率达95.6%,说明青石斑适合海水池塘网箱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林丽芬 《水产养殖》2005,26(6):20-21
石斑鱼隶属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分布于世界各国暖海域沿岸近底层,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现在许多地区已开展人工网箱养殖.网箱养殖石斑鱼具有抗病强,成活率高,收效快.效益好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2001年,石斑鱼作为新品种引进福鼎流江海区网箱,经过2.5年的试养,成活率达70%,成品鱼规格平均0.6kg/尾,最大0.85kg/尾,最小0.4kg/尾,平均售价200元/kg,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2年多来摸索出的一些养殖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名贵的海产鱼类,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水域,是岩礁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类生物学、生态学、渔业资源及人工繁育养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合报道石斑鱼类的形态比较特征,栖息、摄食和繁殖习性,系统演化与分类,种类地理分布,人工繁育等研究进展以及养殖发展概况;报道全球石斑鱼自然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评估以及对石斑鱼资源保护的共识和相关的渔业管理措施。此外,根据作者多年开展的鱼类遗传生物学研究,指出强化我国海域野生石斑鱼资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杂交石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加强石斑鱼杂交选育行业管理,是我国石斑鱼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鞍带石斑鱼作为最大型的石斑鱼,生长速度快,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石斑鱼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鞍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海南和福建三个省份共五个代表性采集点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研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5个群体等位基因(Na)的平均数目为7.326(6.375-8.38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711(0.625-0.775),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05(0.684-0.734),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59(0.633-0.693)。其中,来自福建厦门翔安区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5.45%来自所有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GC和CP群体聚为一支,再与AT群体聚为一支,再与XA群体距为一支,HL群体为独立一支。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总而言之,这三省五地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驯化迹象。整体研究表明,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人工繁育技术的不完善及养殖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导致品种病害频发及养殖成活率低的原因。本研究为鞍带石斑鱼种质评价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龙胆石斑鱼养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胆石斑鱼又称鞍带石斑,学名为EpinephelusLanceolatus,属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鱼类,有斑王之称。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其肉质鲜美、细嫩,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几年,其人工养殖在台湾省得到迅猛发展,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亦开始引进开发龙胆石斑鱼人工养殖。一、场地选择及池子准备龙胆石斑鱼的养殖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时,要求养殖海区避风条件好,风浪不大,以沙质底、礁石质底、砾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  相似文献   

18.
从2002年12月19日引进3~5cm的龙胆石斑鱼苗820尾,经过11个月养殖试验测定,共存活483条,成活率58.9%,平均体重473g/尾,最大体重950g/尾,养殖期间,饵料系数1.44,饵料效率69%,养殖总积温7900℃。  相似文献   

19.
<正>虎龙杂交斑是采用传统选育方式获得、具备多种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其母本为棕点石斑鱼,父本为鞍带石斑鱼,父母本均为经2代群体选育后的石斑鱼良种。该杂交品种生长速度快,14月龄平均体重增长较棕点石斑鱼快114.52%,较鞍带石斑鱼慢22.05%,养殖时间可缩短50%以上,养殖风险显著降低;育苗成活率显著提高,虎龙杂交斑的育苗成活率最高可达19.75%,显著高于鞍带石斑鱼平均育苗成活率(1.5%),  相似文献   

20.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