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3个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及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3个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及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刘新梅 《现代农业》2008,(12):38-39
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程度.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工业化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就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西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关键是要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其中,乡镇企业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小城镇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主战场。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突破口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积极推进。首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使种植业中的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是农村农业农民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三农的重点关注可见一斑。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的河南省南阳市,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充足,不仅农业历史源远流长,农业文明的长期积淀也奠定了其农业生产在全国的重要位置。正常年景,南阳市的粮食总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进程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本文就我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1.38%、建国初期.为了刺激经济迅速增长.曾经采取优先发展工业.走现代工业化发展道路.将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工业;农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落后产业。农业的不稳定和发展的严重滞后。最终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低下.城乡差距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失衡.中国财政资金投入必须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三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年前,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了序幕,与市场经济结伴而行的,对科学技术及人才的渴求也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最先、最急切地表现出来。一方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农业仍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正由传统的单纯追求产量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的大头虽不在农村,但中国人口数目的大头却绝对在农村,到90年代中期,全国有了3.15亿农业劳动力,其中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导因和动力,农业产业化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结构转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农村城镇化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素质。推进城镇化战略,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2005,(2):10
海勃湾区是乌海市委、政府所在地,总人口达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总辖地面积5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万亩。90%的耕地集中在沿黄河一带。海勃湾区农业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农业总量相对较小,是城乡居民“菜篮子”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方向过渡,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城郊农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海勃湾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城市郊区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依靠城乡市场,着力推进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持续不断地引进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的出路仍然在农业冯宪,王祥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悠久的农业文明留下了一笔自豪而又沉重的遗产。说她自豪,中国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而著称,用全球1/15的耕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说她沉重,农村沉淀了九亿人口,资金匮乏,装备落后,如今还在靠天吃饭。但困难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科技》2005,(5):51-51
农业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欧洲像中国一样主要是农村。农村地区占欧洲总面积的80%,有2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随着不同烹调工艺的形成,这些农村地区形成了欧洲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性与传统的一部分。 欧洲的农业模式欧洲的主要农业活动一直是耕作、林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手工艺和产  相似文献   

14.
从人口经济密度、乡村人口控制、生态适度人口与现实人口密度之比和农业人口比重等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西部农村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认为由政府主导实施西部农村人口向江河湖库灌区收缩和分层次向农村城镇转移战略,是减轻西部资源环境压力和农村人口致富的最好方案。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是一个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大国.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难就难在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差.科技知识贫乏。所以.要从教育人手.通过教育调整农村人口的文化层次结构.通过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管理农村、农民的管理水平,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农村科学技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农业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全国总人口13亿中,农村人口就达9亿,占69%,并且在这9亿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而解决这些庞大农村人口的后续教育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财政力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开展农业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由原来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由片面追求效益的数量扩张型农业向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的经济、生态、社会(安全)三大效益和谐发展型农业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农业信息化服务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从法律法规、教育宣传、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及样板村的研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利于农业信息化更好地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从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在人口、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发展创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程,深入分析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和艰巨性,相应提出采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互动并举、逐步推进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实质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在创新,就经营理念、技术路线、生产手段、土地制度、社会服务的创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