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外源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外源基因的小麦新种质是极其宝贵的育种新材料,快速、准确地鉴定小麦中的外源基因,有利于加速其在育种上的利用。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系列化标记和分子标记是检测小麦外源基因重要的遗传标记方法。本文全面论述了形态标记、细胞标记、系列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在小麦外源基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国内外在小麦赤霉病抗源筛选、抗病基因发掘与克隆及抗赤霉病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抗赤霉病早期遗传研究、抗病基因/QTL挖掘、基因/QTL效应研究和抗病基因克隆等方面回顾了抗赤霉病遗传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表型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的抗赤霉病育种成就进行了总结.在分析现有普通小麦抗源和外源抗性材料的育种利用局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已育成和推广品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其中的抗病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研究;二是利用抗病基因的加性效应聚合现有品种携带的不同抗病基因,减少抗病基因与不利农艺性状的连锁累赘,培育抗赤霉病高产品种;三是加大外源基因的发掘、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农杆菌转化微创芽生长点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后代的遗传特性,以3个世代的转基因小麦后代为材料,通过抗性筛选、PCR和PCR-Southern blot等方法分析外源基因遗传在T_2、T_3、T_4中的遗传分离情况。结果表明:T_2代33个株系中外源基因完全丢失的株系占61%,其余39%的株系能够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分散偏离了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T_3代42个株系中检测不到外源基因的株系占55%,能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复杂的株系占43%,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占2%;T_4代8个株系中检测不到外源基因的株系占25%,能检测到外源基因但分离比例复杂的株系占50%,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占25%。可见,利用农杆菌转化微创芽生长点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后代中,外源基因丢失的比例较高,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的分离多不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但随着世代的增加,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贵州小麦科研现状与今后的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是小麦的适宜区,常年面积在46万hm^2左右,虽然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夏收的主要粮食作物。贵州小麦在科研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还存在科研人才后劲不足,科研条件还需改善,科研水平急待提高等现状。为此,提出进一步提高贵州小麦产量,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促进优质高效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的建设,利用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开展杂交小麦研究,加强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等作为今后小麦科研的重点选择内容。  相似文献   

5.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小麦再生性胚性愈伤组织 ,并培育出了抗除草剂小麦 ,也有助于通过修饰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结构改良小麦品质。这些基因转移的综合技术发展很快 ,正成为小麦育种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花粉管通道法获得转外源puroindoline基因小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验证pinA和pinB对小麦籽粒质地的影响。[方法]将含有控制硬度的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单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UBPa和pUBPb,分别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中优9507(pinB-Dlb)中。[结果]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基因组Southern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在受体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水洗淀粉表面蛋白的定量分析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影响了friabilin表达。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小麦籽粒质地发生变化。[结论]结果表明,PINA和PINB共同作用形成frlabilin,从而直接影响小麦籽粒质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从小麦亲缘种属发掘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利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混合流行菌株对100份小麦-野生亲缘种属添加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6份抗白粉病材料,并将抗病基因分别定位在沙融山羊草4S~(sh)#8,高大山羊草3S~l#3、4S~l#3、6S~l#3,尾状山羊草E#1,两芒山羊草2M~(bi)#1染色体上。除3S~l#3外,其余5条外源染色体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均为新基因。此外,利用小麦表达序列标签(EST)和全长cDNA序列开发了106个STS和FlcDNA分子标记,从中筛选出12个携带抗白粉病基因外源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其中STS标记2个,FlcDNA标记10个。这些特异分子标记可用于进一步筛选小麦-野生亲缘种属外源染色体易位系,及向小麦转移抗白粉病新基因。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目前已确定并命名的抗病基因有30个.综述了小麦的抗条锈性遗传及其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指出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优异的小麦条锈病抗源及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普通小麦和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特别是在长期未被有效利用的农家地方品种中蕴含着丰富的条锈菌抗源和抗病基因资源,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有效基因,挖掘利用新的抗源,实现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多样化,以达到持久抗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远缘杂交是小麦导入外源基因的有效方法。综述了导入外源基因的小麦杂种鉴定方法,如形态学标记、细胞学鉴定、生化标记、原位杂交方法和分子标记等;展望了远缘杂种鉴定方法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带有外源优质基因以抗寒、抗旱、兼抗多种病害、多分蘖的多年生冰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将冰草多抗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育成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新品种普冰322。  相似文献   

11.
庄洪涛  张学文  张增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9972-9972,9992
利用巢式PCR方法对转RSSP1-TiERF1基因的T0代小麦进行了DNA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检测基因组庞大、外源基因序列GC含量高且与内源基因同源性高的转基因小麦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2.
已发现某些小麦近缘种的染色体在转移到小麦的过程中具有优先传递效应,这些染色体的单体添加系和单体代换系产生的配子中,凡具有这些染色体的配子才有效,否则便败育,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配子染色体。这些外源染色体的优先传递频率因来源而异,可引起部分不育,种子皱瘪和染色体突变。根据这些优先传递染色体的遗传特点,通过由它们引起的染色体缺失进行基因定位,促成某些控制重要性状基因的优先传递,并可能为生产杂种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利用品种的抗病性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方法,目前已确定并命名的抗病基因有30个.综述了小麦的抗条锈性遗传及其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指出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优异的小麦条锈病抗源及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在普通小麦和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特别是在长期未被有效利用的农家地方品种中蕴含着丰富的条锈菌抗源和抗病基因资源,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有效基因,挖掘利用新的抗源,实现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多样化,以达到持久抗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利用外源搞性基因与普通小麦优异性状高效聚合,培育多抗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系)和优质强筋型小麦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植物遗传转化(genetictransformation)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细胞组织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技术〔22〕。植物遗传转化是植物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小麦分子育种的应用现状,介绍了几种常用分子标记RFLP、RAPD、AFLP、SSR和SNP的原理和特点,着重论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构建遗传图谱、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鉴定与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鉴定种质资源和绘制指纹图谱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利用不同的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技术,将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以及提高品质的基因转化到小麦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小麦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小麦,有三种染色体组分别以A、B、D表示.小麦单倍体21条染色体在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总长度为100.55μm,可能含有90000个基因[1].确定基因在某一染色体上的位置叫基因定位.基因定位是生物遗传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生物现代育种,特别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改良生物的基础.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的染色体基因定位由经典的遗传学原理向更为精确的分子遗传学方向延伸,最终将解析小麦的遗传组成,为更好地利用小麦基因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材料的遗传稳定性是基因工程成败的关键内容之一,快速确证其多代遗传特性是进行大量后代材料分析的技术保证。该文主要利用PCR技术以提取出的DNA作为模板对外源基因进行扩增,从而鉴定外源基因的遗传特性。对提取出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取出的DNA产量和质量较高,PCR的结果快速确证了转基因拟南芥外源ADH1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厘清赤霉素在敏感性(GAR)小麦响应干旱中的作用。通过盆栽称重控水试验研究了2种水分条件下矮秆基因Rht13、Rht8及其对照rht基因对小麦抗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干旱条件下外源赤霉素对小麦抗旱性的提高起到明显的负调控作用,并且其对Rht13基因型及Rht8基因型小麦的负影响程度远大于rht基因型小麦。研究说明,外源赤霉素条件下,Rht13和Rht8品系小麦剧烈响应外源赤霉素,导致叶片过分伸长,过长的叶片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进一步限制了地上部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