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细辛精油对7种玉米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玉米病害的7种病原菌(小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圆斑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瘤黑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瘤黑粉病菌、顶腐病菌、青枯病菌和弯孢霉叶斑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较好,EC90均低于700mg.L-1;对小斑病菌和链格孢叶斑病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而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差;对圆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较差,EC90均高于900mg.L-1。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离培养鉴定认为,山东栖霞、沂源两地发生的套袋苹果黑点病均由粉红聚端孢(Trictochecum roseum Link)、链格孢菌(Altemaria mali Roberts)、点枝项孢(Acremonium stictum Link)三种病原菌引起。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种杀菌剂对这3种病原菌的毒力,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总司令、扑海因对这3种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10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5%氟硅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对苹果黑点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防治苹果果实主要病害的苹果霉心病和心腐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选择3%多抗霉素、1.5%噻霉酮、4%农抗120和25%氰烯菊酯4种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引起苹果果实霉心病和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120μg/mL 3%多抗霉素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而对复合侵染致病的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300μg/mL 1.5%噻霉酮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效果较明显,抑制率均可达90%以上,而对细极链格孢、细极枝孢、层出镰刀菌和团聚茎点霉的抑制效果不佳。400μg/mL 4%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94.2%。多抗霉素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链格孢、树状链格孢、细极链格孢、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的抑制率可达80%以上,对层出镰刀菌几乎无抑制效果。在推荐使用质量浓度37.5μg/mL时,噻霉酮对枝状枝孢和粉红聚端孢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70%以上。在田间推荐使用质量浓度200μg/mL时,农抗120仅对粉红聚端孢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为88.2%。氰烯菊酯对木贼镰刀菌、层出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三线镰刀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前3种病原菌的EC50均小于0.1μg/mL,对三线镰刀菌的EC50为0.227 7μg/mL。【结论】多抗霉素、农抗120、噻霉酮及氰烯菊酯对苹果霉心病与心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分别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可通过混合或间隔施用对该类病害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生防菌棘孢木霉F_2菌株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棘孢木霉F_2菌株对三七灰霉病病菌等6种药用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棘孢木霉F_2菌株无菌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棘孢木霉F_2菌株菌丝体可以通过空间竞争对病原菌进行抑制,对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均 90%,对三七灰霉病病菌的抑制率达100%;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稀释5倍对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92. 6%、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2. 6%、对离体感病叶片的防治效果为74. 0%;病害发生前使用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进行预防,接种病原菌7、15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 4%、81. 7%;病害发生后使用F_2菌株发酵液进行防治,相对防效为52. 6%。试验结果表明,棘孢木霉F_2菌株及其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厚皮甜瓜郁金香采后腐烂病害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兰州市场上厚皮甜瓜郁金香采后腐烂病病原的分离纯化,以培养性状、显微计测结果鉴定,确认为粉红聚端孢霉(Cephalothecium rose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镰刀菌(Fusarium sp.),青霉(Penicillium sp.)4种真菌。经过室内回接实验,镰刀菌、粉红聚端孢霉有致病作用,是甜瓜郁金香采后腐烂病的寄生性病原菌,而黑曲霉、青霉无致病作用,是甜瓜郁金香采后腐烂病的腐生性病原菌。这是国内关于该病的系统研究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新疆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集新疆伊犁、库车、喀什等地的李光杏、小白杏、色买提杏等鲜杏品种,在室温或4℃条件下贮藏,对贮藏期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引起新疆三种鲜杏采后果实病害的病原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freguentans)、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毛霉(Mucor s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Aspergillus spp.)等9种真菌,其中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病原菌.精油A1000倍液对所有供试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其对青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黑根霉、毛霉、镰刀菌的抑菌率均为100;,对黑曲霉的抑菌率也达97.87;.4℃贮藏条件下,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贮藏25 d时,杏果实发病率分别为0;、1.67;,贮藏32 d后,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发病率分别为10;、20;,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可显著延长4℃条件下鲜杏的贮藏时间.[结论]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新疆鲜杏采后贮期主要病原菌,精油A可作为鲜杏采后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种类杀菌剂对葡萄致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8种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对6种葡萄致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以筛选出适合防治葡萄致腐病菌的杀菌剂.结果表明,1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毒力,不同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己唑醇、氟硅唑、烯唑醇的抑菌能力较强,其EC50分别介于0.042~4.11、0.068~19.82、0.20~11.46 mg/L.多菌灵对灰霉菌、镰刀菌、交链格孢霉的抑菌活性较低,EC50均大于700 mg/L,代森锰锌对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低,EC50为1621.06 mg/L.不同种类杀菌剂对6种病原菌的毒力为白腐病菌>溃疡病菌>交链格孢霉>灰霉病菌>炭疽病菌>镰刀菌.研究结果可为防治葡萄果实腐烂药剂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培养基及温度对粉红聚端孢霉生长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粉红聚端孢霉在 6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量和不同温度梯度下粉红聚端孢霉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 ,苹果组织煎汁培养基 ( AFA)效果最好 ,是比较理想的粉红聚端孢霉培养基。在 2 0~ 3 1℃条件下 ,菌丝可良好生长 ,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 5℃ ,其它温度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与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6种杀菌剂对5种蓝莓枝枯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棒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尖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acutatum、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5种病原菌是目前引起山东青岛胶南地区蓝莓枝枯病的主要病原菌。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嘧菌酯、咯菌腈、苯甲·丙环唑对5种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介于0.0035~2.2245mg·L-1之间,对由该5种病原菌引起的蓝莓枝枯病防效很好。  相似文献   

10.
扁桃流胶病是山东省扁桃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2005~2007年通过组织切片镜检、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明确其病原菌主要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ex Fr.)Ces.et de Not.]和茎生拟茎点霉[Phomopsis mali(Schwtz et Sacc.)Rob.]。室内测定表明:43%好力克悬浮剂、40%福星乳油、5%己唑醇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对两病原菌抑菌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几种树皮腐烂病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引起树皮腐烂病的病原菌往往不产孢,利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很难对病原菌进行准确鉴定,因此,本研究拟通过ITS序列分析对引起几种腐烂病菌进行分子鉴定。本试验对采自河北省5个不同县市的苹果树、杨树、柳树、槐树和杏树等5种树木上的腐烂病菌进行了分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测定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的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从5种寄主植物上共鉴定出Valsa mali var. mali、Valsa sordida、Botry-osphaeri dothidea和Botryosphaeria rhodina等4种树皮腐烂病菌,结果表明,通过ITS序列分析,可对树皮腐烂病菌进行准确鉴定,并对系统发育树上代表不同病原菌种类的每个分支上序列的名称、寄主范围以及地理来源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木霉菌对五种植物病原真菌的重寄生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8菌株和深绿木霉(T.atroviride)T95菌株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杨树料皮病菌(Valsa sordida)、杨树水泡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ribis)、苹果树腐烂病菌(V.ceratosperma)、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berengeriana f.sp.piricola)的重寄生作用。对峙培养的结果可观察到,多数情况下,接种后2d内木霉与病原菌接触,随后覆盖或侵入病菌菌落,抑制其生长。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木霉对不同的植物病原真菌重寄生作用方法不同。可观察到木霉菌缠绕病原菌的菌丝,或沿着病原菌的菌丝平行或波浪式生长,或产生铯状分枝、吸器或附着胞吸附于病原菌的菌丝上,或穿透病原菌的菌丝,最终使病原菌的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白喉乌头总生物碱抑菌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皿法和凹玻片法测定白喉乌头总生物碱提取物对稻瘟病菌、意大利青霉、甜瓜枯萎病菌、瓜类腐皮镰孢菌、黄瓜疫霉病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测定提取物对棉蚜的触杀活性、拒食活性和内吸活性.初步研究表明,白喉乌头总生物碱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甜瓜枯萎病菌、瓜类腐皮镰孢菌、黄瓜疫霉病菌的孢子萌发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稻瘟病菌和意大利青霉无抑制作用.对棉蚜的触杀活性测定表明药后24、48和72 h LC50分别为14.30、9.30和7.84 mg/mL;100 mg/mL浓度下药后24和48 h拒食率分别为87.63;和93.81;;同时未观察到有内吸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棘孢木霉(T.asperellum)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及其促植物生长机制,为木霉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等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固体稀释法,检测2株木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棉花枯萎病菌、茄子菌核病菌、番茄链格孢病菌、茄腐镰刀病菌、尖孢镰刀病菌、枸杞炭疽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匍柄霉病菌)的抑制率;采用平板透明圈法、Salkowski比色法及钼锑抗比色法测定2株木霉的生防因子、生长素及溶磷效果;通过辣椒盆栽试验,测定2株木霉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处理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及3种抗性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平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2株木霉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率均在60.00%以上;绿色木霉发酵11 d时其无菌滤液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制率达96.78%,但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不高;棘孢木霉发酵11 d时无菌滤液对茄子菌核病菌、枸杞炭疽病菌和番茄链格孢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99.08%、85.33%和68.65%,发酵9 d时无菌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72.08%;2株木霉均可产生蛋白酶、几丁质酶、纤维素酶和铁载体4种生防因子;绿色木霉发酵9 d时分泌吲哚乙酸(IAA)量为3.389 mg/L,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培养7 d后溶磷量为67.236μg/mL;棘孢木霉发酵11 d时分泌IAA量达11.638 mg/L,在PKO无机磷液体培养基培养7 d后溶磷量达151.905μg/m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喷施不同稀释倍数的棘孢木霉发酵液较绿色木霉发酵液更能提高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及3种抗性酶活性.[结论]供试2株木霉对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能力并存在多种生防因子和促植物生长能力,其中棘孢木霉较绿色木霉具有更好的抑菌和促进植物生长及提高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抗性酶活性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田间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太谷、祁县苹果树枝干病害近几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通过对该地区苹果树枝干病害病原鉴定和为害性观察,结果表明,为害严重的主要枝干病害是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树干腐病,其中,苹果树腐烂病病原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mali),苹果树干腐病病原有性型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无性型为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而为害较轻的是苹果树枝枯病,其病原菌为盾壳孢属(Coniothyrium tirolensis)。该地区近几年由于春季频繁出现超低温天气,致使苹果树冻害严重,为苹果树枝干病害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灵武长枣采后主要病原真菌黑根霉、皮落青霉、链格孢、粉红聚端孢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壳聚糖、海藻酸钠、百里香酚及其复合物处理和基质pH值对这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保鲜剂及其复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粉红聚端孢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黑根霉的抑制作用最弱。此外,3种保鲜剂及其复合物在pH 5.4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以壳聚糖-百里香酚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根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种主要当归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根腐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恶霉灵、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对2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对松枯梢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以赤松枯梢病病原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为供试病原菌,赤松林地土壤真菌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拮抗真菌筛选,获得对松枯梢病原菌有显著抑制效果的土壤真菌M75。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所获拮抗真菌对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等8种常见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拮抗真菌M75平板对峙抑菌率为72.65%,培养液复筛抑菌率为78.78%,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将该真菌鉴定为森吉木霉(Trichoderma songyi)。森吉木霉对8种常见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对金黄壳囊孢抑制率为94.05%;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制率为82.30%;对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抑制率为77.87%。菌株M75抑菌谱广,在生物防治领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苹果不同品种对苹果霉心病的抗性差异以及不同防御酶在苹果防御霉心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不同苹果品种的霉心病发病率,同时室内创伤接种的测定了不同苹果品种接种霉心病两种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后的发病面积以及果实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田间自然条件下不同苹果品种霉心病发病率不同,顺序为嘎啦、不套袋的金冠<套袋金冠<套袋富士<不套袋红星。套袋后金冠苹果的萼筒开张率升高,霉心病的发病率与苹果萼筒开张率呈显著正相关。室内接种链格孢菌后嘎啦的发病面积最小,红星次之,金冠再次,而红富士最为感病,发病面积最大;接种粉红单端孢菌后金冠最为抗病,发病面积最小,嘎啦和红星次之,而红富士发病面积最大。接种链格孢菌后不同品种的罹病组织中,嘎啦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最高,其次为金冠,然后为红星,最低的是红富士。接种粉红单端孢菌后,不同品种的病健交界部的POD活性嘎啦>金冠>红富士和红星。不同苹果品种接种粉红单端孢菌和链格孢菌后果实不同部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 PPO)活性相对于各自对照均明显升高,但是不同品种增加幅度的顺序为嘎啦>金冠>红星>红富士。嘎啦、金冠以及红星苹果接种粉红单端孢菌和链格孢菌后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AT)活性相对与对照显著降低,而红富士果实接种两种致病菌后CAT活性升高。上述结果表明,苹果霉心病的发病率与萼筒开张率呈显著正相关,套袋会导致果实萼筒开张率增大。嘎啦苹果对链格孢菌抗性最强,金冠对粉红单端孢均抗性最强,红富士苹果对两种病原菌的均表现为最感病。POD、 PPO以及CAT在苹果防御霉心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叶斑病是制约广东省台山市剑兰产业的重要因素,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敏感性研究,旨在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病菌致病性、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确定病菌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镜检孢子量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和杀菌剂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分离纯化获得性状一致的 4 株菌株,致病性测定表明人工接种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表现一致。病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多单生,具隔膜,顶端屈膝状,大小为 51.0~80.0 m×4.0~7.6 m。分生孢子褐色、弓形、中间宽两端窄,向一侧弯曲,4 个细胞,大小为 23.5~32.0 m×11.5~16.0 m。基于病菌 rDNA-ITS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病菌与唐菖蒲弯孢霉(Curvularia gladioli)聚类到一起,形成明显分支。给合病菌形态特征和 rDNAITS 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唐菖蒲弯孢霉(Curvularia gladioli Boerema & Hamers)。适宜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 26~30 ℃,pH 范围为 5.0~7.0;光照促进菌丝生长,黑暗利于产孢;碳源木糖、葡萄糖和有机氮源牛肉膏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咪鲜胺和代森锰锌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50 分别为 1.23、2.81 g/mL。【结论】广东省台山市剑兰叶斑病病原菌为菌唐菖蒲弯孢霉,适宜生长温度为 26~30 ℃,pH 为 5.0~7.0,对咪鲜胺和代森锰锌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