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论证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省2017?2025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2009?2016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六种地类与碳排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碳排放影响的主次程度分别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经预测到2019年,将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5%;到202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约上升至59722万t,人均碳排放约5.684 t/人,地均碳排放量40.585 t/hm2,碳排放强度约下降至0.376 t/万元。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论证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省2017?2025年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2009?2016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六种地类与碳排放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碳排放影响的主次程度分别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经预测到2019年,将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55%;到202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约上升至59722万t,人均碳排放约5.684 t/人,地均碳排放量40.585 t/hm2,碳排放强度约下降至0.376 t/万元。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6-2006年包头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包头市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牧草地和耕地是包头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总和超过全市总土地面积的90%.10年期间,包头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呈逐年上升趋势.用地主要以耕地向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转移以及水利设施用地向林地、园地、牧草地转移为主.经济发展、城镇化、人口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包头市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迟彬  胡守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06-16207,16221
采用加权方法建立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期的耕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土地在不断下降,而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则处于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南京市2015~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和相应的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基于信息熵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找出影响信息熵波动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逐年增加,集中度逐年下降。运用Matlab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大范围提升以及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减少。南京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年上升,生态绩效先降后升。研究发现,与土地利用绩效有着最显著相关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缑武龙  黎诚  胡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3-19544,19551
基于安化县各乡镇1998和200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应用经济学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定量化研究某土地利用结构。结果表明,安化县各乡镇5种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尺度上,未利用地和耕地分布最不均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园地次之,林地分布相对均衡;在时间尺度上,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不均衡程度有所减弱,而园地、未利用地却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泸州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2~2008年泸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分别对全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程度变化、结构变化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呈缓慢减少趋势,园地、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地快速增加,减少的耕地与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全市土地利用水平较高,经短暂调整期后进入发展期;单项土地利用职能在减弱,信息熵、均衡程度逐步提高,人地矛盾加剧;各区县的多样性结构相似,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四区域的耕地变化和叙永县、古蔺县和合江县三县的林地变化水平均高于全市,江阳区、龙马潭区成为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地的区域差异显著热点地区;园地、牧草地、水利设施用地的显著空间差异分别体现在江阳区、古蔺县和泸县。  相似文献   

9.
"十三五"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土地利用与碳排放二者的关系,有助于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灰色模型,对某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碳排放相关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2年期间,某市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与七类典型用地均有较强的关联度。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发现,某市要完成2020年的低碳经济目标,需严格控制农用地转用,增加园地和林地的地类面积,以增加碳汇用地;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地类面积。  相似文献   

10.
以龙泉驿区为例,基于GIS软件建立1996和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分析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龙泉驿区未来5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面积比例将持续增大;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变化过程中会出现极大值,极大值以后面积比例开始下降,最终达到稳定状态;耕地的面积比例会逐步减少,交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复垦力度也会加大;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在对模型进行独立假设检验的基础上,发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符合马尔柯夫链。  相似文献   

11.
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定西市1998-2007年10 a间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10 a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定西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逐年外流,其中耕地每年外流的幅度最大;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迅速增加,其中林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牧草地的变化不明显.据此认为,定西市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防止耕地数量减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保持现有林地,适当供应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武汉市1998~2011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及能源消耗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测度土地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和人均能源碳排放量三者关联度最高的分别是交通用地(0.884)、耕地(0.735)和园地(0.894),对应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777和0.915。关联度及相关系数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因此,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武汉市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银川市土地利用时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志玲  张晓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96-6799
根据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数据,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率、变化强度指数和变化速度以及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对这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银川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每年下降的幅度最大;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水域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林地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滑坡灾害敏感性系数(SCi)及确定性系数(CF)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滑坡灾害综合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系数反映的土地利用对滑坡灾害的敏感程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滑坡灾害发生的敏感性强弱不同,其中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对滑坡灾害的发生最敏感,其次为园地、耕地、牧草地及林地.而敏感性较低的为其它农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在一定的缓冲带范围内对滑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承载关系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排放核算项目之间的承载关系,并以合肥市为例,从强度、贡献率和碳汇增减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深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2年,合肥市净碳排放量由275.54万t增加到1537.33万t,能源消费是第一大碳源,且只有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长;(2)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用地类型碳吸收强度基本稳定,城镇工矿用地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建设用地类型;(3)对合肥市碳排放贡献明显的是耕地(为负)、城镇工矿用地(为正)和农村居民点(为正);(4)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耕地转为城镇工矿用地是碳汇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碳源控制上,以能源消费为抓手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在土地管理上,严格控制城镇工矿用地扩展,尤其是占用耕地,是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也是人们对土地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以无锡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江苏省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分析了无锡市2005~2014年10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并运用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对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研究期间内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有所变化,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林地面积增加,牧草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园地面积减少。(2)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城市经济发展增加对居住地、交通运输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的需求。无锡市在协调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太原市1997~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林地、城镇用地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是城市及建制镇用地、交通用地、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园地、其他农用地,相对应的变化率为4.55%,4.24%,2.83%,-7.83%,-1.24%,-1.72%,-4.43%。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土地利用效益差距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太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宋成舜  翟文侠  汤进华  杨旺舟  董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8-2500,2502
利用1983~2003年土地统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模型,对湖南南县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水域占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②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减小,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③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均变化率为0.57%,反映南县土地利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其次是牧草地和林地,再次是水域、未利用地、交通用地和耕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④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小于零,全县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索俊锋  许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20-13422,13427
在分析1993—2004年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的基础上,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了1951年、1981年、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土地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南小河沟流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51—1980年、1981—2016年、1951—2016年南小河沟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园地、林地、居民点及交通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草地及其他土地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增长趋势;南小河沟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发展趋势;土地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增加趋势,优势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