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巨尾桉接种促生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营养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前期筛选的优良促生菌菌株(固氮菌N1、NC、N6,解钾菌9K、14K、40K,解磷茵P1)接种到按树幼苗上,运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造林试验.1 a后,通过对其林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营养元素质量分数的分析测定,探讨了促生茵对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的处理中,细菌、放线菌以及真菌的数量较对照有明显地增加(P<0.05).接种促生茵后,根际土壤中全氮、水解性氮以及有效磷质量分数较对照有显著提高(P<0.05),但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较对照低.促生菌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LB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Cd2+后,促生菌Ⅳ8R3、Ⅱ2R3不仅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且具有较强吸附、积累Cd的能力。在不同Cd污染水平的土壤上,单独接种促生菌Ⅳ8R3或Ⅱ2R3均显著促进了第一季玉米的生长,但在Cd添加量为1 mg·kg-1或5 mg·kg-1的土壤上,同时接种Ⅳ8R3+Ⅱ2R3反而抑制了玉米的生长;然而,单独或同时接种促生菌Ⅳ8R3或Ⅱ2R3对第二季玉米的生长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接种促生菌Ⅳ8R3、Ⅱ2R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升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在Cd污染水平较高的土壤表现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抗性促生菌对锌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和Zn吸收的影响,为利用微生物缓解重金属对农作物胁迫和减少重金属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促生菌Ⅱ2R3和Ⅳ8R3是否能够缓减Zn对玉米的毒害作用,减少玉米对Zn的吸收和积累.【结果和结论】促生菌Ⅱ2R3、Ⅳ8R3不仅有很强的抗Zn胁迫能力,而且具有较强地吸附、积累Zn的能力.在中、轻度Zn污染(200和400 mg·kg-1)土壤上,单独接种促生菌Ⅳ8R3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当土壤Zn污染水平达到800 mg·kg-1时,同时接种促生菌Ⅳ8R3+Ⅱ2R3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单独或同时接种促生菌Ⅳ8R3、Ⅱ2R3使不同Zn污染水平土壤中的有效Zn含量均显著降低.当土壤Zn含量达到800mg·kg-1时,单独接种菌株Ⅱ2R3或同时接种Ⅱ2R3+Ⅳ8R3均显著抑制玉米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而在中、轻度Zn污染(Zn≤400 mg·kg-1)土壤上,3种接种处理对玉米吸收Zn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在高锌污染(800mg·kg-1)土壤中,接种促生菌Ⅳ8R3、Ⅱ2R3能显著抑制玉米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菌株Ⅳ8R3、Ⅱ2R3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土壤Zn污染水平和菌株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将组合的促生菌接种到桉树苗木,通过苗期及造林试验,筛选出一批促生效果较优的组合菌株。结果分析表明:桉树接种组合促生菌,其促生效果达显著性水平。林龄7月龄及21月龄时,各接种处理组相对于对照处理组树高增长分别达16.35%~40.55%和4.47%~11.07%;地径增长分别达13.05%~24.99%和5.03%~18.50%。组合促生菌株相对于单一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接种促生效果,且采自桉树林地的菌株接种促生效果要优于采自非桉树(罗汉松)林地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植物根际促生菌辅助红麻修复铅污染土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土壤Pb浓度对经济作物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生长、富集及转运Pb的影响,并将具有较强Pb抗性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DBM1(Arthrobacter sp.)接种至红麻根际,考察Pb胁迫下PGPR对红麻的促生作用,以探索利用PGPR辅助重金属耐性植物红麻对Pb污染土壤进行植物稳定修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Pb浓度和接菌处理均显著影响红麻的生长。红麻对Pb具有较高耐性,可通过将Pb富集在根部,并抑制其向地上部转移,从而在中低Pb(Pb400和Pb800处理)污染土壤中良好定植和生长。土壤Pb浓度达到1600 mg·kg-1时,红麻生长开始受到Pb胁迫的抑制,红麻通过自身胁迫抵抗机制缓解Pb毒性。接种DBM1可有效促进红麻的生长,提高红麻叶绿素含量。DBM1对红麻的促生作用是由胁迫诱导的特性,在高Pb胁迫下促生效果更显著。因此,可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DBM1辅助红麻对高Pb污染土壤进行植物稳定修复,在促进红麻生长的同时,有效抑制Pb向红麻地上部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巨尾桉接种根瘤菌试验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接种根瘤茵对非豆科植物巨尾桉苗木生长的影响,以5个根瘤菌菌株接种巨尾桉树苗,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能显著提高桉树苗木的苗高、地径及苗木的生物量和叶片含氮量,土壤含氮量增加.综合分析表明:接种HJ06对桉树各个生长指标效果最好;接种HJ06后,桉树苗高、总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00.2%、155.9%和57.1%;接种ZG03对促进桉树地径生长的作用最为显著,比对照高43.3%;接种HM8可显著增加土壤含氮量(80.9%).根瘤菌接种非豆科植物桉树的促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植物促生菌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高效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5株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PAL5、CA1、CN11、DX120E和WZS021),将菌株分别接种至灭菌土壤(以不接种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pH、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评价不同促生菌株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同时运用Biolog测定方法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探究.[结果]促生菌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pH及土壤速效和缓效养分含量(P<0.05,下同),同时可促使土壤无机磷向可溶性磷转化,显著降低无机磷含量;促生菌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其中,CN11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对照的3.64倍,DX120E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34和4.52倍.Biolog测定结果显示,接种促生菌可提高细菌总代谢活性,其中CN11处理的微生物活性最高.各菌株处理后,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可调控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CN11和DX120E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较强.[结论]施用促生菌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CN11和DX120E处理在土壤养分的活化及提高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等方面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接种不同自生固氮菌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大豆田土壤为培养基质,将9株自生固氮菌混菌接种到大豆盆栽土壤中,通过对干湿质量、叶片大小、株高、根长、须根数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获得各菌株对大豆苗期生长的促生作用。[结果]9株菌均能促使大豆苗生长。不同菌株促生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固氮菌2121、2212、2222和2312对大豆幼苗促生影响最为显著,菌株2122、10321、10322对大豆生长的促进效果则较差。  相似文献   

9.
根际促生菌对景天科多肉植物雪莲的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根际促生细菌对雪莲的促生作用,选择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弯曲芽孢杆菌(Bacillus flex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以及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根际促生菌,研究了其对雪莲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叶绿素质量分数、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促生菌雪莲植株叶绿素质量分数提高14.77%~52.27%,接种B.aryabhattai雪莲叶绿素质量分数最高。接种4种促生菌雪莲植株玉米素、吲哚乙酸质量分数显著高于CK,接种B.flexus雪莲植株玉米素、吲哚乙酸质量分数最高,分别是CK的9.99、11.32倍。接种B.aryabhattai、B.flexus、M.luteus促生菌显著提高了雪莲根系的体积、鲜质量,根系体积分别提高了14.09%、21.82%、27.73%,鲜质量分别提高了45.83%、50.00%、41.67%。接种促生菌均促进了雪莲的生长,接种B.aryabhattai雪莲植株鲜质量和冠幅最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38.18%、10.97%;其次为接种M.luteus,鲜质量和冠幅分别提高了24.28%、7.83%。促生菌对雪莲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B.aryabhattai的促生作用最为显著,在景天科多肉植物中最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解磷菌在复垦土壤中定殖及促生效果,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对解磷假单胞菌w134和w137作GFP标记,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两株标记菌(w134GFP和w137GFP)在复垦土壤中定殖情况以及对土壤磷素活化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35 d采集土样,可从复垦土壤中检测到标记菌,w134GFP和w137GFP在玉米根际土壤中数量约104 cfu·g-1,在非根际土壤中数量约103 cfu·g-1.单施解磷菌增加玉米株高、株粗、玉米的氮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而解磷菌+肥料(有机肥+化肥)则大幅提高玉米生长及复垦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添加有机肥处理,在标记菌的定殖数量、玉米生长和土壤有效磷含量上均表现最佳.研究结果表明,解磷菌w134和w137可在复垦土壤中有效定殖,活化土壤磷素,促生玉米生长,可作为矿区微生物复垦的备选功能菌.  相似文献   

11.
几种菌株对水稻的促生能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采用盆栽育苗试验、MS半固体培养基育苗试验以及田间试验,验证东北寒地水稻根际促生菌对水稻生长的促生效果。应用9株水稻根际促生菌,研究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9株根际促生菌可以在土壤中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其中Bacillus aryabhattai(LZP01)、Bacillus pumilus(LZP02)、Bacillus megaterium(LZP03)促生效果最好,在水稻株高、茎粗、地上质量和根表面积等指标上均有显著促生效果。MS半固体培养基育苗试验结果可以发现,3株优势根际促生菌对水稻生长指标和根系指标具有促生作用。于黑龙江省二九零农场进行LZP01、LZP02、LZP03复合菌株的田间试验,加入复合菌株的土壤生长出来的水稻与对照相比盘根能力较好,更加适合田间环境生长。结果将对水稻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产生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植物的根际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一部分根际细菌能够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促进作用,这一类细菌被称作根际促生菌(PGPR)。PGPR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解磷固氮,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等方式促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的生长。植物能产生各类分泌物,影响根际微生物组的结构,土壤碳氮含量,酸碱度等非生物因素对根际微生物组也具有影响。PGPR通常作为微生物肥料运用在农林业上,如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促生菌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笔者对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作用机理,植物与非生物环境对根际微生物组的影响以及发展前景展开综述,为根际促生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析具有不同IAA分泌特性的促生菌在植物体内的存在模式及其促生机制。以不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Lysi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CZ29和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GF12为材料,分别接种于盆栽新中蔬四号番茄幼苗根部,以不接种菌株为对照,采用基于细菌16SrRNA基因V5~V7可变区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2种不同促生菌在植物根内定植情况及其对生长得到促进的植物根内生菌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2株促生细菌之后,这2株促生菌在生长得到促进的植物根内的定植量无显著变化,说明促生菌接种的促生长作用并非是通过接种促生菌的定植量增加而实现。且经2种不同促生菌分别接种处理后生长得到促进的番茄根内生菌物种丰富度(Chao1指数)以及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相对于对照以及相互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表明这2株促生菌的促生长作用与内生菌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直接联系。基于OTU水平的层次聚类和PLS-DA等分析表明,2株促生菌接种均可显著影响番茄根内生菌菌群结构组成,导致原有的内生菌菌群平衡被打破但其具体的影响不同。其中,接种不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L.xylanilyticus CZ29的组别中Roseateles、Sphingobium和Rhizobium益生菌受到显著富集;Myroides、Chryseobacterium、Achromobacter及Strenotrophomonas致害菌被显著抑制(P0.05)。接种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R.radiobacter GF12的组别中各菌属菌群平均丰度与对照相比波动都不明显,菌群结构与对照更为相似并表现出内生菌菌群结构组成更加稳定的特点。因此推测,不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L.xylanilyticus CZ29是通过富集益生菌抑制有害菌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可产IAA的植物促生菌R.radiobacte GF12则是通过同时上调植物内生菌各主要菌群的丰度从而构建更加稳定的内生菌群增大植物的抗刺激能力及分泌IAA而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能高效溶磷的促生菌菌株,研究不同溶磷菌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SRSM培养基及改良Belimov方法从平凉市化肥施用冬小麦土壤中筛选溶磷菌株,利用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对筛选菌进行鉴定、分析其促生特性,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溶磷胁迫下玉米幼苗抗逆性等。【结果】在初步分离得到8株溶磷菌株中,筛选出1株ZX-2020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rRNA 鉴定ZX-2020为Pseudomonas sp,GenBank登录号为MT084758。玉米幼苗生长试验表明,接种ZX-2020菌株的玉米与不同溶磷菌处理相比,其幼苗根、茎长度和叶面积均有显著提高,分别增加54.49%、26.96%和36.06%,产IAA量为6.71 mg/L,溶磷量为198.26 μg/mL。【结论】Pseudomonas sp.ZX-2020在施用化肥土壤中能更好地定殖,保证促植物生长能力的发挥,并为化肥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原位修复提供优良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菌肥作为当前一种作物产量更高、品质较优良、环境更加友好无污染的新型绿色肥料,不仅能够迅速增加田间土壤表面的综合肥力,还能够显著改善气候和优化调配优质土壤。微生物作为微生物菌肥的重要成分,将其分离提纯并制成微生物菌剂可实现有针对性的促进植物生长等功效。为了筛选出高效的微生物菌剂,通过单株菌对柑橘枳壳苗的促生盆栽试验,筛选获得促生效果明显的菌株,然后通过沃柑盆栽试验筛选最优的菌株组合并探究该组合对作物的促生效果,最后以玉米、柑橘、桉树为对象进行肥料增效试验。试验共筛选出25株对枳壳小苗有明显促生作用的菌株;将筛出的25株菌株随机组合开展试验,筛选出最优的3株菌,分别为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拟蕈状芽孢杆菌。将这3株菌混合开展促生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浇灌该组合菌的沃柑株高增加87.50%、地径增粗52.48%。施用添加有该组合微生物菌剂的肥料,桉树苗比对照组株高增加0.33%、地径增粗9.16%;玉米比对照组鲜重增加1.25%、干重增加1.25%;沃柑比对照组地径增粗7.48%。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忽视了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巨大的生物学潜力。植物根际促生菌可以在根际释放养分,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来源菌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化肥减施政策的约束下,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特性及其作用,对于推动农业的高产和高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根际促生菌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土壤-促生菌-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微生物肥料开发、应用及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汤珧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7):1005-1007,1020
[目的]研究接种外生菌根菌对白皮松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对白皮松古树和小树接种不同剂量的彩色豆马勃菌,研究其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结果]接种彩色豆马勃后,白皮松古树和小树的根部菌根侵染率明显得到提高,在小树中,使用菌的数量越多,菌根侵染率也越高;接种菌根菌能显著地促进白皮松古树的生长,对白皮松小树树高的生长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地围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接种菌根菌能促使白皮松小树对土壤中氮、磷的吸收。[结论]该研究为白皮松在南方的良好生长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土壤盐碱化危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溶磷菌是一类可以将难溶性磷源转化成植物可吸收利用磷素的促生菌,对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缓解作物盐碱胁迫损伤及改良盐碱土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前期筛选分离得到的3株耐盐碱溶磷菌株,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其对绿豆的促生作用,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接种溶磷菌株后加沙盐碱土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3株溶磷菌株均具有溶磷作用,有利于缓解盐碱胁迫对绿豆的伤害,促进绿豆生长;施用溶磷菌株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明显上升;冗余分析发现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可溶性盐含量、pH值呈正相关,与土壤肥力指标呈负相关;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与可溶性盐含量、pH值呈负相关,与土壤肥力指标呈正相关。综上,施入溶磷菌能够提高绿豆的耐盐碱能力,改善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促进绿豆生长。  相似文献   

19.
周文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5):161-162
[目的]研究不同菌根菌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促进湿地松的生长。[方法]对湿地松接种不同剂量的厚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菌,研究其对湿地松菌根侵染率、枝长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及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接种厚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菌后,湿地松根部菌根侵染率、小枝生长量及叶绿素含量得到明显提高,对湿地松而言,接种厚环乳牛肝菌的效果好于接种彩色豆马勃菌的效果;接种的剂量越多促进效果越好;接种菌根菌有利于湿地松对土壤氮、磷的吸收。[结论]对生长不良的湿地松,可采用接种菌根菌的方法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木霉菌与绿僵菌在平板及土壤中相互关系,以不同配比同时接种2株菌,采用平板对峙和土壤再分离试验,观察2种菌株生长过程相互作用。采用先接种绿僵菌,间隔不同时间后接种木霉菌,观察2种菌株生长及相互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同时接种时,木霉菌与绿僵菌比例1:100时,平板上木霉菌平均生长距离是绿僵菌的6倍,土壤中培养4d后绿僵菌难以从木霉菌中分离得到,木霉菌对绿僵菌生长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木霉菌生长处于优势,绿僵菌生长受抑制。先接种绿僵菌,7d后接种木霉菌,当2种菌株生长处于稳定后,平板上绿僵菌生长距离略低于木霉菌生长距离1mm,土壤中绿僵菌孢子量高于木霉菌,木霉菌的生长优势减弱,绿僵菌生长速率提高,二者生长趋于平衡,可实现一定水平的共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木霉菌和绿僵菌在土壤中复杂的微生态关系,寻找避免两者直接生态竞争的关键技术,才能实现2种菌剂的协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