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对相同密度不同混交比例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与纯林的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比例1:1>2:3混交林>木麻黄纯林>湿地松纯林>1:4混交林.随着混交比例增大,生长效果变差.混交比例为1:1的混交林,其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别为61.47m3/hm2和197.64t/hm2,是混交比例1:4混交林的3.47倍和2.80倍.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比例控制在1:1为佳.  相似文献   

2.
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厚荚相思纯林、湿地松纯林和木麻黄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比木麻黄、湿地松生长更快.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林分总蓄积量达到217.17m3·hm-2,总生物量151.85t·hm-2,分别比湿地松木麻黄混交林、厚荚相思纯林、湿地松纯林和木麻黄纯林增加182.19%、40.16%;9.77%、1.98%;248.03%、41.93%;430.98%、188.41%.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分结构成层性明显,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积累和生态防护效能的发挥.因此,可以把厚荚相思木麻黄混交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杉木毛竹混交林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及其人工纯林进行调查 ,依据生态学原理 ,分析了各混交林及纯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变化以及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 :杉木密度为 1 80 0株· hm-2的混交林中 ,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叶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达 1 7.70 %;生物量最大为 78.43t· hm-2 ,生长最好 ,表现出较高的林分生产力和林分生长量 ,混交效果最好 .  相似文献   

4.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秃杉杉木混交林以及秃杉、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秃杉混交林比秃杉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混交林中又以秃杉杉木檫树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 ,林分总蓄积量达 87.59m3·hm-2 ,总生物量达 77.58t·hm-2 ,分别比秃杉纯林高 43 .3 %和 3 2 .4% .混交林林分具有一定成层性 ,林分结构比秃杉纯林更有利于生物量的积累 ,而且秃杉的生长比杉木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5.
杉木毛竹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不同杉木密度的杉木毛竹混交林及其人工纯林进行调查 ,分析了纯林与混交林的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变化 ,以及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能 .结果表明 :与纯林相比 ,杉木密度为 1 80 0株· hm-2的混交林营养空间利用充分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6.
福建柏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模式的环境效应与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采伐迹地分别营造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纯林,经过13 a经营管理,对不同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福建柏与马尾松混交能提高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土壤肥力.13年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量,比福建柏、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14.01%和39.19%,林分总生物量分别提高14.20 t· hm-2和33.57 t· hm-2;混交林土壤理化性状比纯林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毛竹杉木混交林经营模式决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对杉木不同密度的毛竹杉木混交林的生产力、林分生物量、土壤肥力、水文学特性、经济效益等调查分析 ,应用大系统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对各种模式进行定量评价 ,找出经济与生态效益最协调的混交模式为杉木密度 1 80 0株 /hm2 的毛竹杉木混交林 ,其次是毛竹纯林 ,第 3是杉木密度 1 350株 /hm2 的混交林 ,第 4是杉木密度 90 0株 /hm2 的混交林 ,第 5是杉木密度450株 /hm2的混交林 ,最差的是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8.
惠安县沙地木麻黄台湾相思混交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惠安县沙地15a生的木麻黄台湾相思混交林防风效果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木麻黄台湾相思混交林防风功能大于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台湾相思3∶3混交林与木麻黄台湾相思2∶2混交林风降率分别比木麻黄纯林提高了15.9和7.2个百分点;木麻黄台湾相思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优于木麻黄纯林。木麻黄台湾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土壤持水量和孔隙度大、土壤有机质和N、P、K等营养成分高于木麻黄纯林,两种类型的混交林以木麻黄台湾相思按3∶3的比例混交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条件更好。  相似文献   

9.
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于2006年对广西国营高峰林场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模式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紧密相关关系。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群落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净生产力水平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1时,林分密度为1 050和1 32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28.556和47.853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9.51和15.95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100和42.182 t/hm2,占总生物量的77.39%和88.15%;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2∶1时,林分密度810和1 170株/hm2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49.482和76.556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16.49和25.51 t/(hm2·a),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4.340和72.733 t/hm2,占总生物量的89.60%和95.01%;当林分密度同为1 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1.6比例混交林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84.586和106.904 t/hm2,平均净生产力为28.20和35.63 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73.942和101.480 t/hm2,占总生物量的87.42%和94.93%,混交林群落生物量比纯林群落生物量高出26.38%。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尾叶桉纯林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生物量均比混交林高。在6个林分更新处理中,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的混交比例为1∶1.6时,混交林的成层性最明显,林分总生物量、净生产力水平也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较佳的一种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任豆混交林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比例、不同造林密度进行任豆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3种因子对混交林蓄积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树种>密度>比例;任豆×杉木混交林蓄积量与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任豆×木荷混交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与任豆×毛竹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任豆混交林的比例中最佳配置为6∶4。任豆×杉木不同混交模式生态评价分析表明,星状混交>行状混交>块状混交。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及水源涵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檫树行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檫树纯林乔木层生物量、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及贮水能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檫树混交林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和檫树纯林,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大,土壤渗透性和贮水能力强,其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强于马尾松纯林和檫树纯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林龄增长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森林蓄积量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这两种因素对区域尺度森林蓄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过程模型(3-PG)、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BS、RCP4.5和RCP8.5),量化了林龄和气候变化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蓄积的影响。结果2009—2050年林龄促使三峡库区马尾松林蓄积年均增长2.60 × 106 m3/a或2.60 m3/(hm2·a);而气候变化对蓄积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年均增量为1.70 × 105 ~ 2.00 × 105 m3/a或0.17 ~ 0.20 m3/(hm2·a),相当于林龄影响的6.55% ~ 7.67%。林龄和气候变化对马尾松林蓄积生长的促进作用在三峡库区中部最强,而在库区南部最弱。林龄促进马尾松林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是万州区和巴南区,对应值为4.54 和1.17 m3/(hm2·a)。气候变化对开州区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的促进作用最高,为0.40 m3/(hm2·a),而对涪陵区的促进作用最低,为0.03 m3/(hm2·a)。结论林龄和气候变化均促进马尾松林蓄积生长,其共同作用将使万州区和开州区马尾松林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量最高,而使巴南区蓄积年均增量最低。未来需重点关注巴南区马尾松林生长,通过加强抚育管理、调整林龄结构以维持区域森林资源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及其内吸收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固氮树种高于非固氮树种。这是由于混交林和固氮树种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吸收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4,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磷限制,导致大部分林分叶片磷内吸收率(REP)大于氮内吸收率(REN),因而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但成熟叶和衰老叶氮磷比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成熟叶和衰老叶养分浓度、内吸收率和氮磷比在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中存在互补性,表明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在养分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树种的营养利用策略不同,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考虑叶片养分含量低而内吸收率高的“营养保存型”树种。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苗期水肥交互效应模型及边际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1年生木麻黄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木麻黄苗期生物量的水肥交互效应方程模型,方程精度高。分析出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边际生物量,结果表明,水肥的合理配施是提高木麻黄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次研究以文昌市岛东林场的木麻黄纯林为对照组,以经营条件下的同龄林、相对同龄林、异龄林等三种林分,4种不同近自然度的森林为研究对象。较纯林对照组,3个样地为混交林经营,林下自然生长多种草本植被,生物多样性较纯林丰富;3块混交林样地中,大叶相思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其树高、胸径及生长量均高于木麻黄和其他混交树种;木麻黄则在生长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林木个体差异,其树高及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于45小班A地块林冠密度较小,林内光线充足,其补植的苗木生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