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探究低温层积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种子酶活性及其萌发的影响,将一年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生产的种子进行低温(4℃)层积不同时间处理,并测定在不同处理下种子的酶活性、发芽率及活力水平。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在低温层积处理最佳时间为30 d,在此处理条件下,种子休眠已完全解除,此时种子的发芽率和各项活力指数分别达到75%和0.0263,是对照(低温层积处理0d)的2.08倍和2.27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并逐渐稳定的趋势,低温层积60 d降至最低水平650.800 U/g FW·h,较对照降低了9.07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明显(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层积处理90 d前无显著变化(P0.05),之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Narok')种子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以收获后未贮藏的非洲狗尾草种子为材料,进行人工加速老化处理,测定其发芽率、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期人工加速老化有助于打破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休眠,提高种子活力,而长时间老化处理会使种子活力下降。其中,老化1~2 d的种子活力最高,为对照的1.52~1.72倍(P0.05);人工老化处理能显著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保护酶活性(P0.05),且随老化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老化处理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P0.05),萌发抑制物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0.05)。分析认为,在人工加速种子老化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休眠解除与老化劣变两种作用力,它们共同决定了种子活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云南省进行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生产、提高种子产量的关键技术.指出施氮、刈割、生长调节剂、收种技术是提高种子产量的关键.而且通过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和模型优化分析,最终得出:分蘖期刈割2次+抽穗-开花期喷施600mg/L氯丁唑+施75kg/hm2尿素+铺膜收种+堆捂+干燥+脱粒方法是纳罗克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能获得326.4 km/2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4.
水引发对不同贮藏年限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自然条件下贮藏0~3年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为材料,研究水引发对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随贮藏年限延长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年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最高,是新收获种子的3.78倍和6.34倍(P0.01),此时种用价值最高。(2)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P0.05),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加又降低趋势(P0.05),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3)水引发可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以新收获种子增幅最高(P0.05),达93.54%和226%。(4)水引发后,种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CAT活性均有所上升,SOD活性先降低后升高(P0.05)。(5)相关分析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与SOD、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与POD活性呈负相关。CAT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是影响水引发后种子活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生长3年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原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期确定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原种的适宜收获时间。结果表明:随着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成熟,收获的种子产量和千粒重都在逐渐增加,在蜡熟期后6~8天收获可以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延迟收获种子二者则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并不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而以蜡熟期后第2天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以蜡熟期后第10天的种子发芽率最低,但发芽势却以蜡熟期后第6天的最高,以蜡熟期后第8天最低。  相似文献   

6.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草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良禾草之一。但其种子产量低,休眠程度深,严重限制了该牧草的推广利用。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净种子为试验材料,田间埋深0、5、10、15cm,观察其活力及发芽率的变化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发芽率及活力均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子发芽率在埋藏6~8个月后达到高峰,休眠已经释放。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生长3年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原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收获时间对其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期确定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原种的适宜收获时间.结果表明:随着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成熟,收获的种子产量和千粒重都在逐渐增加,在蜡熟期后6~8天收获可以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延迟收获种子二者则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收获的种子发芽率并不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而以蜡熟期后第2天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以蜡熟期后第10天的种子发芽率最低,但发芽势却以蜡熟期后第6天的最高,以蜡熟期后第8天最低.  相似文献   

8.
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的净种子为材料,研究浸种温度(5、10、15、20、25℃)与时间(12、24、36 h)对种子活力及其萌发的影响,旨在筛选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及发芽率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15个浸种温度与时间组合均能显著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T_5H_(24)(5℃下浸种24 h)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达81.33%和0.015 3,分别是对照的12倍和26倍;T_5H_(36)(5℃下浸种36 h)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达到76.67%和0.014 9,分别是对照的11倍和25倍。在5℃下浸种24~36 h,是提高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活力及发芽率的较好组合。  相似文献   

9.
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优良的牧草兼地被植物,但其种子休眠程度深。为探讨田间埋藏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新收获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净种子为对照(CK),将种子以0、5、10、15cm的埋深埋藏于田间,每隔2个月测定1次其SOD、POD、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时间的延长,种子的SOD、P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内源激素ZR、IAA含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GA3、ABA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埋藏8个月)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探索提高种子产量的解决途径,试验选择7个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另取4个单株穗子10等分,从基部依次编为1-10号,试验中脱落的种子为11号。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单株种子产量(W)与生殖枝数(X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蘖数(X2)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单株种子产量W=-16.59156+0.42479X3-0.03082X5+0.04923X6。对穗子不同部位的种子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脱落的种子11号质量最好,其次为7号种子。不同部位的种子产量以1、3、8号种子产量较高,而9、10号种子产量最低。提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穗子中部的种子产量较为稳定,产量也较高,而穗尾1/3部的产量最低,收种时应确定以穗子中部的种子成熟为最佳收种时机。  相似文献   

11.
以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不同发育阶段的颖果种子为研究对象,观测种子的发育过程及其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第10d,种子发育已完成;种子的千粒质量、生活力、发芽力和活力均随发育过程的推进和成熟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于开花16d后达到峰值或趋于稳定;开花后第16d采种,籽粒饱满,生活力强,萌发性好,活力水平高,是最佳收种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滇产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去除稃片、擦破种皮和去除种壳的机械方法处理种子,借助于吸水称重法和呼吸速率法检测种壳透性,并通过 MS 培养基离体培养检测种胚萌发性,结果表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种子的种壳(含种皮)对其种子透水、透气均有很强的阻碍作用,种子萌发存在着种壳(含种皮)障碍;种胚(带胚乳)存在着休眠特性;其种子休眠属于综合性休眠。在种子收获60 d 后,种胚休眠开始释放,至180 d 释放完毕;在种子收获210 d 后,种壳已基本失去对种子萌发的束缚作用,其休眠期至少为210 d。  相似文献   

13.
采用6种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同德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 cv.Tongde)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种子质量和营养物质等生理生化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同德小花碱茅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散失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规律,在盛花期后26 d种子达到生理成熟,含水量为27.85%,种子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种子成熟逐渐减少,而淀粉含量变化则相反。同德小花碱茅种子发育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高峰依次出现。本研究表明,种子活力随种子成熟不断增加,在盛花期后26 d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春施多效唑对高羊茅生长及种子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早春250,500,750,1000mg/L,100mL/m^2多效唑处理对高羊茅生长及种子生产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延长全生育期8-10d,显著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单株茎蘖数和单株成穗数,有效地防止植株倒伏,500mg/L(0.5kg/hm^2)以下处理显著提高种子产量,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株成穗数的显著提高,高浓度处理对种子生产不利,多效唑处理对种子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长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了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cv.Qinghai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成熟过程的推进,种子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种子干质量则逐渐增加;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种苗芽长均呈增加趋势,电导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脱氢酶含量呈先增后减变化,淀粉含量持续上升而可溶性糖含量则下降(P<0.05).由种子含水量、发芽活力和生理特性指标判定出的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理成熟期分别为盛花期后第28天、第28-36天和24-28天.可见,青海扁茎早熟禾一般在盛花期后第28天,即种子含水量35%时成熟.  相似文献   

16.
浸种处理对闽引羽叶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温水、98%硫酸浸种对闽引羽叶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浸种闽引羽叶决明种子硬实率达87.7%,初始温度100℃温水浸种5~30 min,种子硬实率降至9.7%~13.0%,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上升至87.0%~90.3%和85.0%~88.0%,发芽指数达48.2~56.5,明显优于其他温水浸种处理。98%硫酸浸种10 min,种子硬实率低于2.0%,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98.3%,97.3%和87.0%。  相似文献   

17.
于2013年对不同发芽率(1%、2%、5%、10%、15%)条件下建植第2年的纳罗克非洲狗尾草草地进行了干物质产量、分蘖数、株高等生产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由于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强大的分蘖补偿能力,不同发芽率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在建植第2年草地的生产特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浸种处理对圆叶决明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寻求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种子硬实破除技术,开展热水和硫酸浸种处理对2个圆叶决明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浸种条件下闽引圆叶决明、闽引2号圆叶决明种子硬实率分别达56.3%、76.0%。初始温度为100 ℃热水浸种3 min,闽引圆叶决明种子硬实率降至11.7%,发芽率升至42.7%,发芽指数达32.1,高于其他热水浸种处理。不同热水浸种处理闽引2号圆叶决明的种子硬实率无显著差异。98%硫酸浸种10 min,闽引圆叶决明、闽引2号圆叶决明的种子硬实率分别降至1.3%、0,而且发芽指数均达峰值,分别为58.9、37.0,相应的发芽率分别为64.7%、8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混合选择法对退化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Narok进行种性复壮研究,结果表明:经2次群体混合选择,复壮品种平均株高为173.2 cm,穗长21 cm,分别比退化品种提高71.53%和57.9%;分蘖数90.4枝/株,抽穗数22.2枝/株,分别比第1次群体混合选择提高188.9%和115.5%;主要穗色褐色达70%.穗长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4,P<0.01);分蘖数与抽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2,P<0.01).8月种子产量最高.收种方法对种子质量有影响,割穗收种和田间抖穗收种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50%和51.25%,千粒重分别为1.05和2.00 g;收种后牧草鲜草产量达60.2 t/hm2,干物质产量达15.7 t/hm2,均比原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