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粳型矮秆陆稻株高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粳型矮秆陆稻与云南高秆陆稻测配,结果表明,IRAT216,177,144,140,134,咖念为多基因控制矮生性,农林20,毫补卡×南高谷、俄爱戛×老造谷为主基因控制.其中,黎明对农林20表现矮秆显性,黎明复等位、显性于毫补卡×南高谷,暂定毫补卡×南高谷为sd—1X_2。俄爱戛×老造谷与黎明非等位,RikutoNorin21矮生性遗传有待深入研究。组合遗传力均较高,但多基因的材料较主基因的更稳定,并讨论了粳稻矮源、株高基因的多样性及sd-1位点活性。  相似文献   

2.
朝日的半矮生性受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伴有较多修饰基因,且修饰作用较明显;矮秆黄的半矮生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这两个半矮秆品种在粳稻育种中的利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1971——1981年在粳稻矮化育种工作方面的研究资料。介绍了我们选育的超矮粳一号的形态特征;明确了超矮粳一号的超矮秆性状是由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的;阐明了以超矮粳一号为超矮源亲本,其后代有丰富的变异,因而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4.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秆隐性水稻Grlc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秆隐性籼稻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亲,运用正反交6个群体组配设计,分析Grlc株高在各世代的遗传表现,结果:(1)籼籼、籼粳交F_1株高均低于中亲、近于矮亲值,表现矮秆,Grcl高秆性状呈负向优势,完全隐性;(2)广义遗传力显著但狭义遗传力估计值均不显著;(3)Galc/南京_(11)株高表现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显性×显性效应,胞质负效应不显著;(4)Grlc/02428、香雪粳、D_1株高表现受一对或二对以上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受微效多基因或修饰基因的影响,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上位性和加性效应,Grlc/香雪粳存在极显著的胞质负效应。上述结果,从遗传理论上展示选育高秆隐性恢复系、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克服籼粳交F_1倒伏问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籼稻矮泰引-3矮生性的遗传分析与半矮秆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籼稻特矮生材料矮泰引-3的矮生性遗传,将其与高秆品种南京6号杂交,杂种F1表现为高秆,F2群体中高秆个体、半矮秆个体和矮秆个体的分离比例符合9:6:1的分离比,表明矮泰引-3的矮生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效半矮秆基因控制。选取F2群体中的半矮秆个体与南京11号测交,根据测交结果将与sd-1不等位的半矮秆株系鉴别出来,并将新的矮秆基因暂命名为sd-t2;将携带sd-t2的半矮秆株系与南京6号回交,BC1F2的分离情况佐证了sd-t2的遗传效应的确表现为半矮秆。对BC1F2中分离出的3个半矮秆株系的种子进行赤霉素(GA3)溶液的苗期处理,幼苗生长状况表明sd-t2对外源GA3处理敏感。  相似文献   

7.
四个云南矮秆稻种株高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4个云南矮秆稻种的矮生性遗传以及矮秆基因对GA_3的反应。结果表明,3个籼稻矮秆品种的矮生性都受制于与sd_1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粳稻雪河矮早的矮生性受与大黑(d—1)及矮秆糯,单215(sd_1)均不等位的单一隐性基因控制,暂名为sd—s(t)。具有sd_1基因的水稻品种,其株高列GA_3反应敏感,将可能作为鉴别矮生基因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粳稻株高及其组成因素的遗传规律,利用来源相同但株高有明显差异的高、中,矮3类材料组配了中秆×矮秆、中秆×高秆2个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F2单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株高及其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并估算了有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两组合的株高以及中秆×矮秆的倒3节间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且中秆×矮秆的株高和倒3节间的两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两组合的倒1节间、倒2节间、倒4节间以及中秆×高秆的倒3节间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数量性状.中秆×矮秆节间个数的遗传基本符合13:3的分离,表明其可能受2对表现抑制作用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矮生西瓜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二份矮生西瓜材料矮生基因的遗传分析研究表明,一份矮生西瓜的矮生性状由二对独立的隐性矮生基因控制(属双隐性矮生类型,表现为短蔓),另一份矮生西瓜的矮生性状由一对独立的隐性矮生基因控制(属单隐性矮生类型,表现为中蔓),矮生基因的遗传符合独立分配规律。通过采用杂交分离的方法对矮生西瓜材料的不良农艺性状进行改良,获得了符合生产栽培要求的矮生西瓜新品系。  相似文献   

10.
为矮化云南地方粳型高秆陆稻品种,选用矮秆籼型水陆稻与具有广亲和性的云南地方陆稻品种杂交,以探讨能否在矮化株高的同时解决籼粳杂交育性低的问题.本试验中,除紫米糯×三磅七十箩F1代株高表现为完全显性外,其余组合均为不完全显性.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株高遗传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粳稻三磅七十箩和870136/小蜂谷-17虽然被认为具有广亲和基因,但它们对不同籼稻的杂交亲和性不同.三磅七十箩对UPL Ri-5、CICA6、紫米糯有较好的亲和性,而对册亨紫晕糯-1的亲和性较差;780136/小蜂谷-17对矮仔占、Tos4020的亲和性较差,而对Nduguri、矮黄糯有较好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亲和基因的参与下用矮籼矮化高秆陆粳的同时有希望选到高结实率的后代,通过此途径矮化云南高秆陆稻是可行的.根据已有研究,作者认为任何性状都受多个基因控制,而所能检测出的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则决定于试验材料间的遗传差异,遗传差异越大所能检测出的基因数目越多.  相似文献   

11.
籼型矮秆陆稻株高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陆稻矮秆×高秆和矮秆×矮秆的株高遗传研究表明,高秆对矮秆均为部分显性,IR30716—B—1—8—1—2的矮生性为两对互补隐性主基因控制。其中,1对复等位且显性于sd—1,暂定为sd—1_(x1)。CICA6为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可能等位于sd—1:CICA9,T_(os)4020,旱谷—2为微效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较强的基因互作。矮化效果,除IR30716—B—1—日—1—2外均较好,且遗传力在85%以上,基因型、表型变异系数很接近,矮化作用能稳定遗传,早代选择效果较好。籼型陆稻矮生基因较水稻丰富、复杂,若将陆稻矮生基因导入水稻,有可能解决水稻株高遗传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稻种资源中进一步筛选鉴定出表现为真正矮秆的3个云南稻种;并对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2个籼稻矮杆品种其矮生性均受与sd_1等位的一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而1个粳稻矮杆品种则受制于多基因;株高与其各构成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性状与穗粒数的相关中,以株高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第Ⅰ节间长。  相似文献   

14.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空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2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a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4个早籼矮秆(特矮秆)突变系和5个半矮秆籼稻常规品种进行遗传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变的矮秆(特矮秆)突变系的基因型有两种,一类属单基因控制的隐性基因突变,另一类为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在常规品种中,除了受单基因控制外,还有受两对基因互相控制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刘宝泉  闫昊  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45-10946
[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R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秆品种申香梗4号与917,寒丰等半矮生性品种及高秆品种老来青等杂交,分析申香粳4号矮秆基因的遗传。结果表明:申香粳4号与9117,寒丰等品种杂交时,F2代的株高分布只有一个峰,偏向高的亲本一方,株高遗传由微效基因控制。与老来青等杂交时,F2株高分布出现两个峰,株高遗传由单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水稻半矮秆基因sd—g在连锁群中的位置,从1989年开始,以不同连锁群的标志基因系,携有矮秆主基因sd—1的单基因矮秆品种南京11号和IR36的三体为材料,通过标志基因系及IR36三体与双矮杂交F_2代株高性状和标志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了双矮所携矮秆主基因sd—g与已知连锁群的关系,进而推断了它与连锁标志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排除标志  相似文献   

19.
经空间诱变获得1个稳定遗传的水稻矮秆突变体CHA-1,对该突变体进行了株高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HA-1的新矮生基因(暂命名为h)为1对隐性主效基因,与sd-1基因之间存在互补作用,并且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连锁关系,2对矮生基因共同控制着CHA-1的株高性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CHA-1的新矮生基因h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的长臂上,与标记RM302遗传距离为5.1 cM.  相似文献   

20.
以粳稻品系镇稻413和镇稻629为材料,在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巨胚突变体,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胚的大小是核基因控制的,不受细胞质的影响。因此,可在诱变的M2世代或杂交F2世代的种子上直接进行巨胚性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