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医生》2005,18(2):15-15
针对我国目前霜霉病、疫霉菌病等病害的严重发生,由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制、开发的新型双向内吸性杀菌剂一艾霜已经问世.从而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由霜霉菌属、疫霉菌属等藻状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2.
正1西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西瓜霜霉病由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而引起,病菌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霜霉病只危害西瓜叶片,感染后西瓜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褪绿小点,而后发展为黄色小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则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处长出紫黑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使叶片干枯卷缩。病害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蔓延,严重时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疯顶病又名玉米指疫霉病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Thirum.etal.是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菌侵染引起的危险性病害。原在我国的河北、宁夏、山东、江苏、四川等主要玉米产区发生,近年来随着三穗县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步  相似文献   

4.
武汉地区发现玉米疯顶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霜霉病是玉米上一种毁灭性病害,引起玉米霜霉病的病原菌有3属9种[1],其中大孢指疫霉菌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umetal所致的玉米霜霉病(又叫疯顶病或丛顶病),分布于世界各玉米产区。国内近年来在宁夏、新疆、辽宁、北京等  相似文献   

5.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紫英  康艳萍  袁斌 《植物保护》2008,34(5):163-165
近年来在江西省宜春地区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草莓的土传病害,经显微镜直接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观察、致病性测定及田间病害调查,鉴定该病害为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 C.J.Hickman),属于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该病发生是由于疫霉菌侵染所致。通过对宜春地区草莓种植园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为20%~40%,严重时达50%,平均每667m2减产30%~50%。  相似文献   

6.
指疫霉属真菌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e)Ito et Tanaka,寄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其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属霜霉目霜霉科,通称霜霉病。 1975年以来,崇庆、邛崃、温江等县的小麦、玉米上发生了这一病害,重病田病株  相似文献   

7.
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是秋菜生产上常见的 3种主要病害。它们发生早、危害重 ,严重影响秋菜生产。这 3种病害的病原物分别是真菌、细菌和病毒 ,在防治上一是要分清病害的种类 ,采取相应措施 ,选择合适药剂。1.霜霉病是由霜霉病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从苗期到蔬菜生长的中后期均可发生。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病斑 ,叶背面有霜状霉层。在防治上必须加强栽培管理 ,特别是水的管理 ,防止大水漫灌 ,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在病害发生初期 ,及时选用特立克 6 0 0~ 80 0倍液或 72 %克露、75 %普力克、5 8%甲霜灵锰锌 80 0…  相似文献   

8.
杀毒矾(SANDOFANM8)是一种兼有内吸传导性及触杀性的杀菌剂,由两种杀菌剂混配制成,专用于防治霜霉属。白锈科和腐霉科真菌所引起的烟草及蔬菜作物的病害(如黄瓜霜霉病、烟草黑胫病等)。特性:杀毒矾具有预防、治疗和根治上述病害的一大功效。用法用量:每...  相似文献   

9.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门疫霉属,由其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双组分信号途径在微生物中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是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2个杂合型组氨酸激酶(PlHK1、PlHK2)和1个响应调控蛋白(PlRR1)。其在卵菌中是保守存在的,并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功能域分析表明,PlHK1和PlHK2的C端额外的融合了1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与真菌和植物的存在显著差异。转录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荔枝霜疫霉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并且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揭示了双组分信号系统可能在疫霉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隶属于茸鞭生物界卵菌门疫霉属,由其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目前荔枝生产上一种最重要的病害,严重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双组分信号途径在微生物中参与多种生命活动,但是在卵菌中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2个杂合型组氨酸激酶(PlHK1、PlHK2)和1个响应调控蛋白(PlRR1)。其在卵菌中是保守存在的,并且与真菌在进化上相对独立。功能域分析表明,PlHK1和PlHK2的C端额外的融合了1个磷酸转移功能域(Hpt),这与真菌和植物的存在显著差异。转录分析表明3个基因在荔枝霜疫霉侵染阶段上调表达,并且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以上结果揭示了双组分信号系统可能在疫霉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辣椒疫霉是一种异宗配合的卵菌.异宗配合的疫霉菌的不同交配型菌株成对培养时,可以形成有性器官并发生基因重组,使该种病菌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和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研究疫霉交配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霜脲氰(cymoxanil)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用于卵菌纲病害的防治.自投入市场使用,至今未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关于疫霉菌对霜脲氰抗药性报道.  相似文献   

12.
张金兰 《植物检疫》1991,5(4):290-293
前言大雄疫霉为藻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的一个种。在近代分类史上,真菌学家们虽根据其孢子形态和致病性等对此菌进行了多次分类与修订,在种内又区分出几种形态和致病性不同的类型,而大豆疫病菌仅是其中的一种。伴随着大雄疫霉菌的分类进展,致使大豆疫病菌的命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Phvtophthora megasperma 发展为 P.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多年筛选出的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为诱导菌,在黄瓜植株的3~4叶期,采用茎部注射、喷雾和灌根等三种诱导接种方法,诱导植株产生诱导抗性,测定东北霜霉菌对黄瓜霜霉病的免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霜霉菌免疫作用的强弱与诱导接种方法有关。在3种诱导接种方法中,以注茎诱导接种法的免疫作用最强,使黄瓜植株产生的系统保护作用最明显,表现为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始期较对照株向后推迟12~13天,平均病情指数降低17.6;喷雾诱导接种的免疫作用较弱;而灌根诱导接种法,未能反应出东北霜霉菌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Plasmopara halstedii (Farl) Berl and de Toni引起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I.)霜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种子和土传病害,到目前国际上已经鉴定出8个生理小种,在我国仅吉林省1989年吴天平等人鉴定并报导了吉林白城地区霜霉菌为1号生理小种(欧洲小种)。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南陵县单季稻种植面积16.0hm2,水稻霜霉病(Sclerophthoramacrospora)发病面积达13.09hm2。据9月6日水稻齐穗期调查,平均病丛率10.8%,最重田块达44.0%。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以杂交稻协优57最重,常规籼稻次之,糯稻最轻。由于感病植株后期死亡或不能成穗,所以对水稻造成的损失率和病丛率相当,损失严重。水稻霜霉病又称黄化矮缩病,属藻状菌纲,霜霉科,指梗疫霉属。以卵孢子和菌丝在越年寄主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近几年本县单季稻田有零星发生,一般对产量影响很小。该病发病适宜温度15~…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贵州柑橘主要真菌病害种类,采集柑橘病害标本,并分离鉴定其中的真菌病原。结果表明,贵州柑橘常见的真菌病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煤污病、树脂病、脚腐病、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黑星病,分别由刺盘孢菌、白粉菌、煤炱菌、球壳菌、镰刀菌、意大利青霉菌、指状青霉菌、丝梗孢菌和茎点霉菌引起。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多年筛选出的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churica(Naum.)Syd.为诱导菌,在黄瓜植株的3~4叶期,采用茎部注射、喷雾和灌根等三种诱导接种方法,诱导植株产生诱导抗性,测定东北霜霉菌对黄瓜霜霉病的免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霜霉菌免疫作用的强弱与诱导接种方法有关。在3种诱导接种方法中,以注茎诱导接种法的免疫作用最强,使黄瓜植株产生的系统保护作用最明显,表现为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始期较对照株向后推迟12~13天,平均病情指数降低17.6;喷雾诱导接种的免疫作用较弱;而灌根诱导接种法,未能反应出东北霜霉菌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豆疫病的种子检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病是否可由种子带菌传病在国际上长期以来没有明确认识,种子检验技术更无研究报道。通过人工接菌和调查证实,大豆疫病可由种子带菌。提出大豆疫病的种子检验只需检查种皮,以KOH浸泡种子,即可检查出种皮里的大豆疫霉菌卵孢子、藏卵器和菌丝体。在种子检验中,必须严格区别大豆疫霉菌与大豆霜霉菌  相似文献   

19.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生防菌剂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MB20428与化学杀菌剂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的抑制机制,结合生物学测定与显微表型观察方法分析其对葡萄霜霉病菌及活孢子囊的抑制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对葡萄叶部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葡萄霜霉菌线粒体功能的作用。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对活孢子囊的抑制率为99.05%;两者协同应用对微生物细菌种群有显著影响,枯草芽胞杆菌的优势占位作用明显;但对微生物真菌种群无显著影响;两者协同应用造成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度增加至90.59%,对跨膜电位的抑制率为94.29%,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Ⅴ的活性分别显著下降56.39%、22.47%、47.90%、60.52%和90.91%,说明葡萄霜霉菌线粒体膜在受到明显损伤和出现代谢功能障碍的同时,呼吸链酶活性明显被抑制,从而导致葡萄霜霉菌的能量代谢和生长受阻。表明枯草芽胞杆菌HMB20428与嘧菌酯协同应用时主要通过促进枯草芽胞杆菌竞争占位和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