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对吉安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加快吉安牛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法]选取225头0-24月龄的母牛,按杂交代次不同分为吉安牛、杂一代(F1)、杂二代(F2),共3组,对各组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计算分析其体尺指数,通过体尺指标与体重的回归,构建体重估测模型。[结果]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及体重大致呈现出随杂交代次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杂交牛明显优于吉安牛;24月龄时,杂二代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22.92%、19.18%、28.06%、39.85%、120.39%,(P0.01);体躯指数随月龄增加变化不大,各组牛的体躯指数均值分别为125.14±5.83、124.79±3.99、126.42±6.90;24月龄时,吉安牛与杂一代牛的体型相似,杂二代牛的体躯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和育肥指数分别比吉安牛极显著提高了7.49%、4.18%、13.77%和79.72,(P0.01),体长指数比吉安牛显著降低了3.13%,(P0.05);吉安牛18月龄时各生长指标已接近成年牛水平,而杂交牛在0~24月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吉安牛;各组牛的体重估测模型相关系数均在0.93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结论]杂交牛生长发育指标均优于吉安牛,以杂二代牛更好;杂交牛育肥效果普遍较好,以杂二代牛育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3.
利用皮埃蒙特肉牛冻精对柴达木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皮杂F1牛平均初生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等指标分别比同龄本地黄牛高13.75 kg、58.90 kg、112.31 kg和14.42%~27.08%,差异均极显著(P<0.01),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比较分析了河建(河曲马×建昌马♀)杂交一代马与建昌马各阶段体重体尺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河建杂交一代公马和母马与建昌马在体重及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上均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更大;同时还比较分析了河建杂交一代公母马在体重及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的生长发育程度,发现各指标在0~6月龄的增长数和相对增长率都分别较7~12、13~18和19~24月龄更为明显,充分表明河建杂交一代公母马前期生长发育较快。说明引入河曲马改良建昌马试验方法可行,效果显著,对后代生产性能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为建昌马优良地方品种保护、改良提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利用乐至黑山羊(父本)杂交改良营山黑山羊(母本)以提高生产性能。分别测定了两品种羊及乐×营杂交一代羊6月龄的体高、体长、胸围、胸宽和管围以及2月龄、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的体重,结果表明:杂交一代羊的所有指标明显高于营山黑山羊(P0.05),其中6月龄杂交一代公羊的体高、体长、体重、胸围和胸宽较营山黑山羊分别提高23.3%、25.2%、18.39%、38.9%和27.7%(P0.01);母羊体高、体长、体重、胸围和管围分别提高19.3%、21.7%、22.72%、26.4%和13%(P0.01),胸宽提高6.2%(P0.05)。说明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牛杂交产生的1代乳肉兼用犊牛的生长规律,测定了50头F_1代犊牛从初生到6月龄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结果表明,西×荷F_1犊牛生长速度要快于本地荷斯坦犊牛,能够更早地达到配种体重;在6月龄时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和管围分别为210.4kg、103cm、134.5cm、198.58cm、15.67cm。可以得出,西×荷杂交产生的乳肉兼用牛在河北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下,其生长发育良好,适合在河北省养殖。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利用务川黑牛,试验选用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对务川黑牛进行杂交改良,测量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杂交一代牛的体尺和体重;屠宰24月龄杂交一代公牛,测量屠宰指标,比较不同杂交组合效果。结果:杂交一代牛的体长、体高、腰高、胸围、管围、体重在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时均显著高于同期的纯种务川黑牛(P<0.05);日增重在0~6月龄比同期纯种务川黑牛高,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比纯种务川黑牛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对务川黑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均有较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弗莱维赫牛冻精三元杂交模式研究。我市引进弗莱维赫世界著名乳肉兼用新品种牛细管冻精,对西本F1代杂种母牛,进行三元杂交改良试验,以期为弗莱维赫牛杂交改良利用和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定并对比弗♂×(西♂×本♀)三元杂交牛和(西♂×本♀)二元杂交牛和本地黄牛的初生、3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弗莱维赫三元杂交牛各月龄体重明显高于本地牛和西♂×本♀牛,12月年公母体重达355.3±35.3kg、359.4±39.3kg,比西♂×本♀二元杂交公母牛242.6±51.2kg、237.3±44.3kg,分别提高了46.69%和51.15%。体尺变化12月龄弗♂×(西♂×本♀)一代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分别比西♂×本♀牛一代公牛提高16.7%、14.8%、16.2%和20.7%。[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弗西本元杂交牛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均高于西本牛和本地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安格斯肉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2006年出生的安本F1代杂种牛30头,本地黄牛3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初生、1月龄、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和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本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作为青海省的杂交改良的父本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在农户舍饲养条件下测定并对比研究了皮西黄、德西黄三元杂交牛及西黄二元杂交公牛各6头4月龄、6月龄、12月龄和18月龄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牛18月龄活重达400kg以上,比二元杂交牛提高14.3%~20.4%;体高提高5.3%~10.8%,体斜长提高13.4%~16.7%,胸围提高19.2%~22.4%,管围提高6.5%~17.1%.三元杂交牛其它各年龄段比二元杂交牛体尺、体重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故以上两种杂交组合是适宜当地发展肉牛生产的较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著(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著(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著(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著(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云南省肉牛杂交改良效果,筛选适合云南地区肉牛杂交最佳组合,为今后开展肉牛杂交工作和制定肉牛改良技术路线提供参考。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测定分析了BMY本、西本、短本F1牛和本地牛(滇中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牛体重和体尺指标(体斜长、体高、胸围、胸宽、胸深、管围、腹围、臀围、腰角宽、尻长和十字部高)及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能。结果显示:3个杂交组合F1代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显著优于滇中牛,说明肉牛改良效果显著,其中西本F1代的杂种优势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开展杂交改良示范,3年累计产西本F1代犊牛255头。测定体尺、体重指标分析,结果表明:6月龄和12月龄段,西本F1与本地黄牛的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管围差异极显著(P0.01),而腰角宽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段的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48kg,头均增收1 344元,12月龄段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64.8kg,头均增收1 806元。说明西门塔尔牛做父本改良本地黄牛杂交优势明显,可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黄牛杂交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选择6月龄安×黄F1代杂种牛和当地黄牛各10头,在同等饲喂条件下测定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安×黄F1代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当地黄牛,表明利用安格斯牛冻精杂交改良当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凉州区肉牛繁殖的新模式。[方法]选择夏洛莱(XL)、利木辛(LM)、安格斯(AG)成年种公牛生产冻精,在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西本F1)成年母牛上实施人工授精,对杂交犊牛分月龄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XL冻精与西本F1代的后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指标均高于LM和AG后代指标。试验2方法是选择XL、LM、AG成年母牛生产冻胚,在成年母牛上实施胚胎移植,犊牛出生后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是:夏洛莱胚胎移植后代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均高于利木辛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P〈0.01)。试验3方法是选择西杂F1和F2代母牛,用引进的XM(西门塔尔)牛X性控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是:三组共授配母牛138头,情期妊娠75头,情期平均受胎率为54.1%,平均母犊率为90.3%。[结论]夏洛莱品种改良西杂一代牛后代生长发育比其余品种好;实施胚胎移植后,夏洛莱品种胚胎移植后代牛比其余品种在凉州区生长适应性强,适宜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西门塔尔牛性控冻精的配种试验是成功的,是生产母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和志丹两县,对农村散养模式下的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公母牛各80头分3日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四个年龄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髋宽体尺指标和体重进行测量和计算,通过与同龄延安本地黄牛的体尺和体重比较分析发现,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在体重上有显著提高,增长幅度在22.15%~71.19%,在4项体尺指标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增长幅度在6.49%~63.53%之间。在毛色、适应性、繁殖力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调查分析表明改良方向正确,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德国黄牛、利木赞牛杂交组合对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德国黄牛、利木赞牛为父本,以临夏县当地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秦川牛为母本,在农户全舍饲条件下,分四组进行组合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从初生到12月龄试验牛的体重和体高、胸围、体斜长平均数表现出德西组>德秦组>利西组>利秦组,德国黄牛杂交改良效果好于利木赞牛,西门塔尔高代杂种牛的肉用性能显著高于秦川牛。  相似文献   

18.
红安格斯牛和抗旱王牛是优良肉牛品种,本研究测定了这2种牛与重庆地区土种黄牛的杂种后代的生长发育性能。结果显示:初生至12月龄阶段,杂种牛在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上的测定值均比黄牛的高(P0.01),红本、抗本杂一代犊牛初生重分别为32.41、34.59kg,比重庆本地黄牛16.82kg高92.68%、105.64%,6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76.04%和87.52%,12月龄体重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67.70%和76.48%。结果表明杂种牛杂交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新疆褐牛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体重、体尺之间相关和差异,该试验在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新源县测定6、12、18、24月龄新疆褐牛体尺、体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时,新源县新疆褐牛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特克斯县和巩留县(P<0.05);18月龄时,3个县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3个县新疆褐牛胸围和体重之间差异均显著(P <0.05),胸围和体重为依次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褐牛牛体尺指标与体重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987。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新疆褐牛育成母牛(8~18月龄)体尺、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测量其不同月龄育成母牛体高(x_1)、十字部高(x_2)、体斜长(x_3)、胸围(x_4)、腹围(x_5)、管围(x_6)以及体重(y)等基本体尺和体重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尺体重随月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月龄生长发育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尺绝对增长在14~16月龄有拐点,其中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管围8-18月龄有下降趋势,体高增长在14~16月龄下降明显;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与体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新疆褐牛育成母牛体重对体尺的回归模型为y=1.353 x_1+0.468 x_3+1.87 x_4+1.375x_5+4.290 x_6-546.4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